[ 上一篇 ] [ 回到目录 ][ 下一篇 ]

现代“性”与国家(女性主义)暴力:台湾篇

(收于陈光兴主编,《发现政治社会:现代性、国家暴力与后殖民民主》
(台北:巨流,2000),页117-122.)

文/丁乃非、刘人鹏

对于T-婆个人与社群的再现,过去十年来,在现代全球性同志运动理论与政治上,已经被拉到前景。这种再现,对于像台湾或菲律宾这样的后殖民地区,提出的问题或许可以简化如下:中下阶层“老”社群的T-婆与“现代”都会中心的中产阶级同志运动,关系如何?菲律宾的Neil Garcia曾经说,马尼拉大部份的“同志”在小时候或年轻时,是“bakla”(即娘娘腔男孩,或者说是女的男人)。他们二十世纪后半期生长于马尼拉,却在近一、二十年之间,经历了从(前现代)的bakla到(现代的)政治化进步个人同志的轨迹。bakla社群生活虽说与都会中产阶级同志在时间上共时共存,空间上却不连续,都会同志社群因此多数可能更认同全球同志运动与媒体再现,而不是认同bakla生活与实践。

就女同而言,台湾的“老”(指的是生活方式-价值观的不同,同时也是年龄的较老)T-婆“社群”(社群性不是那么明显,因为不易看见),在过去十年来,仍然是女性主义与女同性恋女性主义再现与运动关怀之下,可疑的问题主体。

最近的二本美国女同性恋历史书写作品,可能可以作为对照,思考美国城、乡之间,中产阶级与劳工阶级之间,学院与酒吧女同文化之间总是会有的分裂以及纠缠;而在台湾,则又是一种公民社会与尚未完全成形的政治社会之间的分裂与纠缠。那种分裂与纠缠的丰富性与其政治,是我们最感兴趣的。

 

[ 上一篇 ] [ 回到目录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