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公民教育与活动领导研究所硕士论文

 

 

性别教育外一章—三个国中女同性恋学生的故事

 

研究生:吴幸珍

指导教授: 张树伦教授

中华民国92年

摘     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彰显国中女同性恋学生的主体经验,让长期以来被忽视的青少 女性别生活得以有论述的机会。在资料分析时,研究者采取具有性别意识的女性主义观点 ,期望对于目前国中阶段所实施的性别教育,能加以反省与批判。研究者希望藉由了解受 访者在国中阶段所面临的处境,以及当时其所采取的因应策略,归纳出目前国中阶段性别 教育的现况及缺失,以做为未来研究改进的参考。

  本研究透过立意取样与滚雪球方式,邀请三位今年(2003年)刚从国中毕业的女学生 做为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并将访谈内容改写为故事,最后并就其故事内容进行综合分析 ,以得出本研究之结论及建议。经过分析后,本研究得出以下四点结论:

一、 国中女同志学生的认同及情感模式:

国中女同志学生在发展成为同性恋的认同过程中,其所面临的挣扎与困难,和她是否获得相关的资讯、有无支持性的团体,以及家人的态度和个人特质有密切相关。国中女同志学生对自我的概念,呈现出高度的个别差异,但都受到传统男/女二分思想的影响,也因而造成她们适应上的困难。

二、 对老师、同学及家人的现身策略及影响因素:

国中女同志学生通常不会主动向老师现身,她们决定是否现身的因素包括:老师的人格特质、熟悉的程度和能否为其保守秘密。老师在面对国中女同性恋学生时,角色已从“性别意识中立谘商”渐渐转化为“性别意识敏感谘商”。国中女同性恋学生会选择性的向同学现身,并且大多能得到支持。少数同学会有歧视的行为出现,但沟通后多数已有改善。国中女同志学生会因为外力(导师通知)而被迫向家人现身,如无外力介入,则她们会试着对家人抛出讯息,但家人多半以其年纪太轻,而未认真看待她们策略性的现身。

三、 异性恋中心的课程:

目前国中各科教材仍为异性恋中心思想,不仅是“去同性恋”(不见同性恋者身影)而且还是“反同性恋”(出现歧视同性恋者的内容)。潜在课程方面,学校对服装仪容的规定可能会造成国中女同志学生的困扰。在补充教材部分,不论是政府或民间所编写的参考资料,都尚未得到一般老师的青睐与采用。

四、 对未来的期待:

国中性别教育如欲全面成功,尚待其他社会因素(立法、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配合。针对上述四点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三项建议:

一、 政府

立法院应早日完成相关法律的立法、修法工作。教育主管机关在师资培育及进修时,应培养老师具有性别平等观念;在校长遴选时,应审视其是否具备性别平等意识;而在审定新教材时,更需注意其有无出现不当的性别气质歧视及异性恋霸权思想。   

二、 学校

校内举办亲职讲座时,可以融入同志议题,藉此可以创造同志学生和父母沟通讨论的机会。全力协助成立同志社团,提供所有学生一个了解同志的园地,也增加同志学生联谊及加强自我概念的机会。此外,老师必须具备“性别意识敏感谘商”的态度与技巧。

三、对未来研究者的建议

未来研究者可以国中女同志的婆为研究对象,或是改以行动研究法来从事研究,以及研究女同志的自我认同历程,以便可以提供女同志学生更立即和适切的协助。

 

“本论文目前暂不全文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