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会议日期: 2007 年 1 月 6 、 7 日(星期六、日) 主办单位: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文化研究学会 会议地点:台湾大学凝态馆会议中心 联络电话: 0937-147-654 (陈惠敏) 学会网页: http://www.csat.org.tw/ or http://www.ncu.edu.tw/~csa/ |
|
||||||||||||||||||
|
|
|
||||||||||||||||||
|
※ 会议主旨:
1950 年代,台湾的都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 20% ,今天,则是 80% ,整个台湾头脚颠倒。欧洲人经历了 500 年的过程,而台湾却在时间上加速,空间上移动。这 50 年是一种什么样的历史巨变?使得台湾人口的空间分布产生了如此戏剧性的改变 ?还有,今天的珠三角, 1978 年政策开放,真正的改变从 1980 年开始, 25 年就集中了 5,000 万人口,估计 10 年之后将增长到 7,500 万。而长三角, 1992 年才是改变的起点, 2003 年 8,121 万人,估计 2020 年将集中 11,230 万人口。至于近年才被提及的京津冀都会区域,则有 9,300 万常住人口。这是人类历史上所未曾有过的移动经验。
伴随着农民进城的过程,一方面,在台湾,各种形式的拉白布条、无米乐事件、以及这几年的社会两极化,已经是可以见得到的社会排除后果了;另一方面,珠三角的血汗工厂流的就是农民工的血汗,连十五大计划里都已经指出了才起步的京津冀 272.6 万贫困带里的贫困人口。
在全球经济表现之中, 1990 年代之后就成形的北加州湾区、台北新竹科技走廊、珠三角之间的越界连结,以及 2000 年即已浮现的北加州湾区、台北新竹科技走廊、长三角之间的越界连结,早就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这就是全球都会网络间的流动,被认为是资讯年代区域发展的新形式,也结构了廿一世纪的都会区域的新空间形式。在台湾,由苏澳市往北 、向台北延绵,由北台伸向中台、南台,蔓延整个台湾西部至屏东市为止,不分城市与乡村,也分不出是否为城郊,一个台湾西海岸都会区域已经浮现了。在剩下来的农村区域 赖以生存的,置于全球都会区域之间连结的网络之下,生产关系、阶级关系、权力关系、与文化体系都正在面临重新界定的过程。
这是新的“城流乡动”!面对上述经验资料所拼凑的空间隔离与都市片断化图像,我们确实已经知道,这些已经不是过去西方学院里都市/乡村 (urban/rural) 两元对立的既有研究成见得以解释,也不是过去西方都市化的理论架构得以套用无碍的。我们只有摸索过河,探索这条容不下乡愁与逃避的不归之路,然而,这却是我们所不得不面对的狂乱的都市生活与难堪的精神状态。
我们几乎有了“民族国家”,我们几乎有了“民主”,我们几乎有了“城市”,我们也几乎有了“市民”。
让 2007 年的文化研究大会来共同面对这场变局! 我们进一步的子题包括有:
※ 文化研究年会议题规划 (详细征稿说明,请参考: http://140.112.191.178/csa/CSA2007/CSA2007.html ) . 当代台湾客家研究:反思观点 . 迁移的文化向度:移民与文化研究 . 文化政策/文化治理 . 殖民城市:过去与现在 . 殖民建筑 . 空间的文化形式:方法与认识的反思 . 身浸裸汤 . 街头行动 . Global Queer, Local Theories . 跨文化“物”理学 . 异文化与在地化风格融合的图像诠释 :东西艺术文化交流 . 作为“命运共同体”的东亚:情感记忆的横向探索 . 性/别的空间再思:性/别、身体与城市 . 开放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