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浪漫爱危机
Modernity and the Crisis of Modern Romantic Love

授课教师  何春蕤
(八十九学年度第二学期课程)


第六周Giddens的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I)

何春蕤教学笔记


本周阅读内容:Giddens, Transformation 37-64

本书(1992出版)之脉络──在性革命的脉络中思考已经浮现的亲密关系的革命:基本上Giddens觉得性革命在过去数十年中似乎已有长足进展,例如打破处女情结、青少年性行为增加、性活动多元化、性在个人生命的期待中愈来愈重要等等,已成为潜在的自由国度,性也已构成了自我认同。性平等必然要求两性都调整视野和行为,然而仔细看来却发现,这种感情上的调整步调很慢,性与爱与性别三者不断纠葛在一起,旧的东西好像很难彻底去除。不过,Giddens想要强调,在这个过程中,女人已经创造了一个新的感情秩序(emotional order),开始探究在情欲及感情上都平等的“纯粹关系”有何可能。浪漫爱虽然一方面使女人安身立命于婚姻家庭之中,然而它也是一个积极且激进挑战男性文化的力量,因此Giddens认为需要探究浪漫爱的可能激进发展,以愿景一个有emotional fulfillment的社会。纯粹关系的形式则须要从浪漫爱到汇流爱。

事实上,感情领域中也已经可见长足的发展:relationshipcommitmentintimacy变成描述人际互动的重要字眼,这些字眼蕴涵了平等地位、积极打造、协商沟通等内涵,日常生活和亲密关系不再倚赖传统的稳定和例常,也因而充满实验性质。relationshipa close and continuing emotional tie to another

在访谈中,Giddens更指出:现代的亲密和古代有别,须要积极维持,actively sustain,伴侣之间更为平等因此须协商沟通,故对话成为关系的基石,浪漫爱改变了亲密关系结构(这个结构完全靠情感沟通,对方是特殊的他者,关系成为私人的叙事而非家族叙事,自身的投射构成对方的理想化形象等等)。18世纪开始的浪漫爱是个forward-lookingcolonizing an empty future的叙事,向前看,企图掌握未知未定的未来,携手创造以两人为主的传记,the couple超过其他血缘关系,时时需要情欲和感情的沟通,而且还是排他的,而个人的生命历史不再与社会有直接联系。女性主义认为浪漫爱是陷阱,但是Giddens认为这个说法错误,浪漫爱其实是女人推动的,以要求情感沟通和关系平等。浪漫爱是dream也是projection,梦想和投射使得浪漫爱容易被操弄(lends itself to exploitation)。浪漫爱中的忠诚(fidelity)及诱惑(seduction)、亲密(intimacy)及抛弃(abandonment)是齐头并进的。而且罗曼史总是显示humanizationprogressive equality,女主角逐步驯服男主角,最后建立相互的尊重和理解,形成更深的爱。不管多理想,至少这已经折射出正在发展中的纯粹关系。浪漫爱反映了愈来愈个人化但仍然被父权统治的社会中的女人的梦想

浪漫爱所建立的现代亲密关系是一种纯粹关系(pure relationship):是现代亲密关系的原型,双方为了这个关系而不是因为经济或家世的考量而进入这个关系,相互满足感情需要,专注于共同探索自我以及创造共同的传记历史,因此需要持续的自省与互信。由于是建立在双方的承诺(而非大家族的网络)上,因此也比较不稳定,到了晚期现代,在女性性解放和性自主的冲击下,就更形脆弱。

课前预习问题:

  1. 请解析Giddens在第三章中如何呈现“现代”对性、性别、爱情之冲突──这个冲突主要呈现为理性、平等、自由等等现代概念如何积极塑造了现代浪漫爱的内涵。最早的Amour passion:是普同的(universal),这里的性激情与对他者的崇拜结合在一起,把个人从日常中抽离,准备采取激进的策略或牺牲的作为,在态度上挑战正统传统,性质上则有强大的急迫性,不稳定,如宗教热诚般的魅惑,但很容易冷却消失,激情但短暂。现代浪漫爱Romantic love则结合了以下这些在那个历史时刻汇集的因素:欧洲出现一些与基督教道德观相关的ideals of love,把激情恒久串连起来,并把对神的忠诚扩散至对特殊的人也如此。18世纪启蒙年代开始出现的浪漫爱便是吸取了这个来自宗教爱的传统,与性和肉欲保持距离,并且首度把爱和自由的理想连结起来,以此来得力冲破原有的家族及阶级限制。另外,现代化升高了理性的地位,理性理解各种社会及物理过程取代了神秘主义和教条的统治;在理性国度中本来没有感情的位置,但是事实上理性却重组了日常生活,罗曼史虽仍然像过去一样被视为和宇宙命运相连,但同时也面对了一个开放的、可控制、可盘算的未来。更重要的是,在理性浪漫爱引进了反思和“叙事”的观念来编织个人传记之时,生命不再是例常义务的,不是恋了爱、结了婚就算了的,而是开阔未定的,也因此需要积极打造/经营。从性别的角度来看,浪漫爱是女性化的,由女人来巩固爱情,而浪漫爱也常常和母职相连,这一方面限制了女人,却也使女人发展出其他的亲密领域来(如姊妹淘友情)。罗曼史小说反映了女人无能实现自我,但它也是希望的文学,拒绝的文学,是打造平等关系的文学。
  2. 第四章建立浪漫爱和汇流爱的差异,倒底有何意义?──浪漫爱当时还是压抑性爱,过度投射因而倚赖对方,对两性待遇不平等,因投射而不见得对对方了解。汇流爱则预设了社会(特别是女性)性开放(不再有贞操情结局限女性的生命)、向对方维持开放及付出(而不是激情缠绵,这反而是正常度日的亲密关系之必要条件)、积极努力维持(因而需要持续协商)而随机变化(不死缠烂打,不期望永恒)、双方平等(不再对女性不利,不再单方付出)、多元性取向(不限异性恋)。Giddens想指出,浪漫爱的危机来自其历史社会情境所塑造的特质,以及它在社会继续变迁中所进入的危机,因此将逐步演进为汇流爱。
  3. 请在社会及个人的层次上解释关键字:reflexivity。反思、自省、自折──这是现代理性化rationalization的具体展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理性的功效逐步发展,工业化分解了原本完整的生产过程以便机械化、规格化、标准化;这样一来,如何分解、如何连结、如何配搭都需要更理性化的安排,更强势的掌管和经营,以达成最大的生产力。而当生产模式愈来愈分散在广大的空间中,环节愈来愈多时,全球化的趋势更需要理性化来manage,也因此需要更大的理性化来rationalize整个过程,使符合特定目标和利润所需。这就是为什么在晚期现代的知识社会中,专家更为挂帅,需要设计更多民调、问卷、测量方式来不断检视生产的performance,掌握效率和竞争,因此理性反思更为重要。在个人方面,作为这种理性化的生产体制的承担者,个人面对充满未知的现实,被不断变化的世界要求进行理性反思、盘算,以便调整自我,适应变化的环境,掌握变化,发挥最大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当然会被detraditionalized(因为照章办事就不需要理性反思,也就不会提升效率,机动转型),这样,一切不再是given,而需要个人思辨,所有的认知以及未来都是open的,需要持续被个人的理性重新组合在叙事中,需要被不断研究检讨改进。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当然会对情感和性都有影响,更不用提爱情和婚姻。(当然这样的社会的工作强度高涨也是可以预期的。)

Giddens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1991)显示,individuality在各个时代都有,但是reflexivity是现代自我最大的特色,也构成了主体的认同。反思在情感上重建过去,以便投射一个统一的叙事,迎向/殖民/开拓未来。Self透过一连串变迁和推移,迈向真实自我authenticity,因而形成一个轨迹(叙事、传记),我们都是self-pioneerscharting our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our own fallible, contingent history。自我是一个不断重组和改变的开放事业,建立reflexively ordered narrative of 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