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浪漫爱危机
Modernity and the Crisis of Modern Romantic Love

授课教师  何春蕤
(八十九学年度第二学期课程)

第十一周:Ian Watt的Love and the Novel
何春蕤教学笔记


本周阅读内容:Watt, 135-207

文类的升降──Watt的经典作品协助扭转了新批评对诗的关注。他提出一种历史的、文化的批评,解释了社会变迁的方向,以及新阅读群众和文学生产方式的诞生,也因此聚焦小说作为文学批评的正当对象。本章则说明小说代表了一种新的叙事,新的文化事业,新的阅读人口,新的主体认知,新的性别图像,反映了英国社会的重大变化。

Watt1938年开始这个研究计划时,他有兴趣的是18世纪英国阅读大众和小说兴起之间的关连,最后则聚焦于三位重要小说家(Defoe, Richardson, Fielding)出现时的favorable conditions in the literary and social situation。而小说最大特点就是以个人特殊的、具体的日常生活细节作为值得写作的主题,而且有着冷静的科学的写作方式,情节由个人的行动来带动,有个性描写和详细背景,甚至连名字都有当代的真实性;因此在文学实践上,不是重复传统文学规范,而是有批判性、想创新,建立新的形式和内容。小说主要就是关注主角个人如何不断反思其过去的经验和回忆,人物性格如何在情节进行中发展,终究构成其身分认同。【反思-自我-传记】

在阅读大众方面,劳动阶层因为工作强度过高,居住环境光线不足而无法享受,中产女性则闲暇时光增加,在中产世界服务的仆人和学徒阶级最有机会接触阅读,新形式阅读材料(小说和报纸)出现,满足快速、走马观花、无意识的阅读【阅读的意义在这些条件中有了重大改变,休闲式阅读兴起,有别于过去优势阶级古典文人那样有意识的严肃思考】。阅读资料生产制度也改变,贵族品味退位,市场成为生产的支撑,作者群和出版者都中产化而非纯粹菁英,prose取代诗,易读、长篇、不须太多设计的写作,经济收益的考量左右了文字生产【不但是诉求中产读者的程度,也还包括写手为收入而做的长篇考量】,菁英和小民、宗教和教导、政论和文学都混杂着出现。总之,中产的、商业的考量成为主流,也深刻的影响了与此共生的小说:informative, improving, entertaining, easy reading

在爱情方面,古代不认为爱情值得书写或费心努力,即使在中世纪宫廷爱的年代,这种爱也只被当成让贵族女性狂想的真空国度,与现实生活的细致具 体都无关;剧情发展因此多集中于武士所经历的伟大冒险,而非他对偶像的爱情。浪漫爱充其量只是一个抽象的理想的背景力量。但是在小说的年代,爱情有了新的重要性,而这和婚姻家庭制度的深刻变化有关。

本周预读问题:

  • 请整理第二、三节(138-151页)中所谈当时历史社会条件变化对婚姻家庭,以及特别对不同性别的主体的多样冲击──女人地位低的时候,两性的感情关系也被视为不重要,12世纪宗教国度世俗化才开始看重爱情,但是中古爱只是闲暇狂想,女主角被理想化,贞节也提供不了太多情节发展,结果只得去写英雄为爱而经历的冒险。稍后英国把爱情连结到婚姻家庭上(像失乐园就是婚姻史诗),新的经济个人主义弱化了亲子宰制,年轻女人有了较多人生选择,而去传统的社会趋势也使得婚姻小家庭化、合约化(conjugal, contractual marriage),对象和婚姻品质的选择愈来愈重要,这么一来,爱情就成了此中很重要的凝固剂,是女人幸福的保障。事实上,这种变化对女人十分不利,婚姻变成放弃地位财产和自主性,家庭工业的式微也使得女性闲置,大量的产业后备军使女性工资下降,婚姻不得不考量物质条件,买卖婚姻、私生子、晚婚、性道德的改变都益形明显,未婚女性地位更不利(老处女一词出现),被视为在家庭经济中没有贡献,有些则转向写作,当时著名作家身边都有许多未婚女子。无法结成理想的婚对大量的女仆阅读阶级而言更显著的痛苦,小说此时提供了想像的出路,以细致描写来界定新的婚姻生活,法律则窄化婚姻的合法性,鼓励深思熟虑的合约婚姻。
  • 请准备报告第五、六节(154-173页)中对当时性态度和性观念的变化所作的分析──Watt在此模仿Weber的分析模式,Weber注重新教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Watt则指出清教精神对婚姻爱性的影响。Pamela一方面钜细靡遗的描述婚姻生活内容,一方面却也描述婚外性的可怕,两者都是清教徒特有的观点(个人主义和反教会圣职的趋势都赋予婚姻属灵的地位)。18世纪婚姻被高度理想化,并深入日常生活每一细节,愈是世俗化,道德就愈窄化,贞节成为首要美德,许多新的字眼出现带有性道德的含意,攻击双重标准,想把男人拉到女人的道德层次上,认为性开放式和贵族及文士阶级相连的事情,中产阶级要显示自己的优越就要靠道德上的严谨,婚姻成为性的唯一居所。这个新的性意识形态促成了新的理想女性角色,非常年轻、清纯、脆弱、被动,只要遇到性的事情就会昏倒,连仆役阶级都深深受到影响,而在身体上展现出这个形象,这个新女性角色的发展也强化了两性间角色的差距。这些社会变迁不但建立新的道德、新的性别角色分野,也建立起求偶、婚姻的规范来。Pamela则以统一的形式将道德纯净和阶级不纯净接合起来,socially inferior的中产阶级却morally superior;清教徒把灵性和肉体接合,婚姻有了新的属灵和社会意义。小说结局的逆转正是因为当时社会风气不容许女人表现任何性方面的主动和欲望,因此读者一直不知道主角的真正想法,因此结局才有趣(性别角色差异大,但是心灵渴望却相去不远)。当时对性纯真的高度要求却同时显示想像力可以为所有的事物染上性的色彩;因此小说的语言干净,主题却总是围绕着性。Duality:检查与挑逗并行。小说因而详细呈现个人关系,但是却有许多复杂的张力和差异使故事更丰富。
  • 请准备报告第六章(174-207页)中的个人化现象及其各方面的助力和展现方式,有哪些具体的物质力量助长了个人化的发展,小说这个文学形式如何配搭了这样的发展──透过叙事取向的转变subjective and inward(宗教上新教的内省、哲学上以人为世界中心及责任归属、个人主义的自我及隐私生活都更自觉),小说的写实使得读者可以进入主角的心灵。首要就是书信体的出现,更能表达作者感受,也更能展现主角心灵,对sentimentaction看重。而且写得好像在记录主角立即的、自发的主观感受,由于钜细靡遗,贴近现实不做选择的描写,读者也必须练习自己从这些细节中选择要注意的,反而促使小说的阅读成为主动的参与式活动。这种女性的、非专业的写作方式也帮助作者从传统文学生产模式中逃离,只要能描述真实,新字汇、新形式都成为可能,反而创造新形式。再来就是都市化,伦敦等大都市快速成长,不同阶级愈来愈贴近但是也愈来愈区隔,经历18世纪都市的彻底重整(门牌号码、城墙拆除、路面下水道路灯维修单位),使得原有的凝聚cohesive社区不再,而有了现代社会的都会文化,以表达经济实力的物质(华服、马车、房屋)为主要价值,股票市场取代了教堂成为都市地景的中心。小说基本上是都市的描写,主题上常常是个人在大城市中寻求发达(写实主义),或是透过故事来对都市的氛围进行研究(Balzac, Zola, Dreiser)。书中的都市人有着多重身分,没有固定联系,没有固定社群,这么一来,个人的私密关系就益形重要,以提供情感安定和理解。18世纪中,孤寂和匿名成了无政府状态的都市中的常态,人们的接触更为惟利是图,快速短暂,没信心。相对应于都市,市郊兴起作为逃避处所,是以隐私为主的女性化空间,配合了当时的性别想像;同时有了个人房间和壁炉,有了锁,更重要的是,阅读写作(都是很个人的)活动有了物质基础,有closet-library16-18世纪书信于是大兴(邮政系统改善)。印刷术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了最广泛的物质背景,不再是为口语念出而写的诗或散文,而是以平面的印刷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报纸或小说。而作为出版人,Richardson也很善用印刷铅字中的各种招式(italics、大字、dash)来写景,传达感情。驾驭着印刷术的权威来笼罩读者,平面文字的impersonal authority也方便彻底渗透读者的主观心灵,孤独的、匿名的阅读活动也使得读者更能窥视角色,使得在主题上,性话题更能被文字呈现,适合沟通秘密的感受;而在形式上,混杂了romanceformal realism,写实掩盖了浪漫的狂想,使得私密关系得以供人探究,而也是在心灵世界的多样有意识上,任何平凡的个人才会是值得大书特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