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改造──平权教育

台湾社会日趋民主多元,大家也逐渐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不听也不行,大家都叩应进去了),当然也要学着接纳不同的意见,尊重每一个个人(不尊重也不行,你想要别人不尊重你吗?)。毕竟,无论兴趣、专长、性向、性别等等为何,人人都是同等珍贵的,也都享有相同的权利。
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就是鼓励学生发展自我的特殊性,并且以平等心来和各式各样的人互动。因此平权是观念、是心态,更是日常的实践。培育平权意识,最自然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从日常生活的各层面着手。

我有话要说

平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每一份子都有发声的权利,因此首先要让学生自在表明自己的意见。

孩子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他们一向就很有主见(每个正在养小孩的父母都知道),只是在传统教养的过程中,孩子一自在说话就被大人制止,孩子的意见被当成不成熟的乱说,父母总是不鼓励孩子表达意见,总觉得“孩子懂什么?”,要不就觉得孩子是顶嘴强辩,不尊重父母的地位,希望孩子愈乖愈没有意见就愈好。这种非常不平权的做法在近年教育改革的理念之下才渐渐改变,连学校教育也开始认识到,提供学生更多表达意见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因为有话可说而在团体中有参与感,更在公开表达中学会清楚的掌握自我需求,明确的说出自己的立场,而不再是口头禅似的老是说“随便”或者“不知道”。这些练习不仅有助于学习,同时也有助于人格的养成以及应对的技巧。

当然,要让学生觉得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首要就是容许各种多样的意见自在的浮现。要是老师一听到有违常规的说法就立刻镇压,教训一场,学生是聪明的,他们也会察言观色,久而久之,他们就学会只在课堂上讲八股,讲老师要听的话,再也不肯表达自己真正的意愿和立场。这种虚假的顺从,对培养平权的意识绝对有害无益。特别是在教室中的互动,如果老师按着文化常规,觉得女生应该不要太强悍(也就是不要太有自己的意见),常常教训女生要温柔一点,那么女生的自主意识必定会遭受挫折,这对两性平权教育而言,是一种严重的挫伤。

因此,要想培育一个大家可以自由发言的教室,就有点像主持一个叩应节目一样,要容许各种立场和理念自由流通。叩应节目之所以可以引出不同的意见,最主要是因为它有匿名性,叩应的观众的身分不曝光,就不怕秋后算帐,因此许多边缘的、差异的观点都能跑出来,打电话的人也在畅所欲言中慢慢累积出自信,愈说愈有条理,看这种节目的观众也因此间接锻炼系统思考和表达。因此老师在教室中要做的就是鼓励不同意见,并保证不以言废人,而不是急急的消毒,快快的打击乖张的学生。老师让学生用讨论和辩论来激荡共识,检验彼此的论点,恐怕比老师自己执法来得有平权教育的功效。

这里的关键是,老师需要舍弃过去那种“学生哪知道什么”的轻蔑心态──这是师生不平权的明显证据。要平权的教育,就要从调整老师自身的态度开始,也只有这样才能以身作则,完成身教。

性别平权教室

至于教材和教育过程,我们的文化随处都有平权教育的反证,因此随时都可以进行平权教育。例如遇到课本上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图片或例子时,不妨就地延伸:看到图片上的妈妈充满爱心的烧饭持家,就可以提出媒体上各种爱烧菜的男人(例如陈鸿或梁幼祥──如果你不知道他们是谁的话,需要多看点电视),用各种例子来显示性别的界限已经被打破,也可以问问学生他们家中是谁烧饭,谁的拿手菜是什么。这种根植于生活实例中的讨论可以带出各家生活形态的差异,因而松动性别成见的固定性。

又例如看到男性的警察图像就可以向学生解说,现在也有许多女警在为国家服务,她们也很能干,甚至还有做情报局探员的,像热门电视影集中“X档案”的女探员,就是能干女性的表率,学生也可以提出他们在漫画中看到的神气女警探和女英雄。此外顺带也可以让学生发言,让他们与同学们分享家人、亲戚的职业及工作情形。许多家庭里是男人在外做装潢、油漆、家具、建筑,但是一切交易都由家中坐镇的女人独当一面用电话洽商;有些家庭经营蔬菜、水果、饮食事业,但是都由女人驾着货车送货,一点也不输男人。这些实例都会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上的多样面貌,从而不再对性别分工有太过单一僵化的成见,有助平权。

另外,在教室里进行一般的教学活动时,也可以加入性别平权教育的题目。上作文课或说话课时,除了“我的志愿”、“我的母亲”等主题外,不妨让学生改写传统故事,以此发挥想像力,也可以思考许多平日习以为常的问题。比如,从“白雪公主”的故事可以探讨为什么公主一定是美的,王子一定很英俊?她们结婚之后如何?为什么主角都是公主王子呢?小矮人细心照顾公主,为什么公主不留下来跟小矮人在一起呢?公主只是给王子吻了一下,为什么一定要嫁给他?那个吻了她一下的陌生人说不一定是坏人而不是王子,那又怎么办呢?就算王子自己,也可能不是什么好人,公主就一定要跟他走吗?

“王子屠龙救公主”的故事也可以引发另一些思考。王子不怕龙,是因为他是王子吗?要是公主平日和秋瑾一样舞刀练剑,能不能屠龙呢?王子要是没练本事,是能屠龙还是会被龙屠呢?就算公主没有能力反抗,难道不会用计脱逃吗?什么样的计会有效?龙一定是丑陋邪恶的吗?是不是可以写出“公主与龙救王子”的故事呢?这种种问题都质疑了刻板性别角色之不当、批评了以外貌评断个人价值之不公、挑战了对明星式人物过分崇拜的不平等等,对推动平权的理念很有帮助。事实上,只要老师用心,表明开阔的态度和实践,学生一定也可以想出另外一些相当特别的例子。

大家都知道寓教于乐的教育比填鸭式灌输有益多了,因此教师需要熟悉学生最常接触的大众文化,用它们来做教材。师生一起讨论“蜡笔小新”的情节,就可能会发现顽皮可爱的小新有时不够尊重他人,特别是女生;或者会发现小新的妈妈和“樱桃小丸子”的妈妈整天都在做家事,权力却不如很少出现、出现时都在吃饭看电视的爸爸;现实生活中的妈妈大多在工作,回家却仍要负担家务,但也没有机会与爸爸平等的享受权力与权利。讨论“乱马1/2”时就可以检讨这部卡通是否太过于凸显男主角,是否加强了刻板性别角色的扮演。电视中的反串扮装、男性选美,可以用来显示性别不限于僵化的两种而是多元流动的,男人身体也是值得表现和欣赏的。此外,电影、流行歌曲等都是很好的例子,从好莱坞电影中的银幕英雄,到本土情歌里哀怨等待人爱的女性──万物静观皆自得,处处留心皆(平权的)学问。

平权教育就如同整洁教育、健康教育、礼仪教育等,在生活中就可以一点一滴的进行。也因为这样,显然平权教育牵涉到的,首要就是教师本身最习惯、最引以为当然的观念。老师自己先经过头脑和生活的革命,才提炼得出性/别教育的真正内容。(金宜蓁、何春蕤)


性/别研究室 本网页于2003年3月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