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第一所大學是12世紀在義大利波隆納設立的。隨著中產商人階級的成長,到了14世紀末,巴黎、派都瓦、根特、牛津、劍橋等等大城都有了大學。但是大學一開始並不是什麼可敬的學術重鎮、人文薈萃;事實上,在羅馬天主教教會所壟斷的知識教育體系中,大學是個必須奮力存活的地下組織:不但大學中的世俗人在看待知識、世界、信仰的觀點上與主流的教會觀點不同,大學人對自然世界的動機和興趣也不同,對知識的探究更有著被主流視為褻瀆神靈的狂熱。你想認識校園地下生活嗎?

(簽名贈書:《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熊秉真著)

 


        蔡康永活躍於藝文界與主持界,堪稱國內最優質、最具深度的主持人。他曾多次獲得金鐘獎肯定,也打破紀錄連續兩屆主持金馬獎頒獎典禮。從在公視主持第一個節目『翻書觸電王』開始,蔡康永在臺灣電視界的崛起幾乎是個前無來者的異數,他挑戰禁忌,怪點子滿天飛,主持的招牌節目包括『康熙來了』、『真情指數』、『兩代電力公司』、『今天不讀書』、『愛的故事』等。他主持的廣播節目如『蔡康永臺北秀』、『臺北黑眼圈』是臺北知識人的最愛。他也做過『GQ』雜誌總編輯,擔任過電影編劇、電視導演、臺北之音的創意總監。他是作家、是主持人、是同志、是不屑成人世界的少年沙文主義者。他亦正亦邪,時而開朗、時而陰鬱,其才子兼頑童的形象,加上不按牌理出牌、嘻笑怒罵又夾帶批判的文風,頓時讓蔡康永三個字成了「另類」、「顛覆」的代名詞。蔡康永唸過最像樣的一個學校是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的電影電視製作研究所,但他覺得不像樣的學校拿來談戀愛也不錯,拿來唸書就很錯。許多人覺得蔡康永既邊緣又主流,但蔡康永卻表示他本來就不是主流價值體系裡的「有為青年」,而重點是,他也從來不想做有為青年。『做自己』顯然就是蔡康永的生存之道。 


蔡康永的書籍出版

1990 電影小說《阿嬰》
1994 有聲書作品《歡樂三國志全20冊》
1995《再錯也要談戀愛》
1995《你睡不著我受不了》
1996《不乖蔡康永──同情我可以親我》
1996《重新戀愛的節日》
1997 有聲書作品《頑童三部曲》
1998《痛快日記》
2003《LA流浪記》
2004 圖文書《那些男孩教我的事》 

認識蔡康永的不同方法

想知道蔡康永出版了多少書嗎?

Cheers雜誌2001年專訪:〈沒有痛苦,就沒有快樂〉

小知堂文化介紹蔡康永風格

Cheers雜誌2004年3月專訪:〈蔡康永--反著看他,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