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在替誰申張誰的什麼正義:無冕王的新衣

 

 

連文山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八月三十日《星期三》頭版有條新聞,內容報載英國南威爾斯一處小鎮的一位女性小兒科大夫,因不堪住所遭人惡意破壞而搬家。

 據當地警方說,上星期五《八月二十五日》半夜有人到該大夫住處,在其前門噴上「戀童變態」《paedo》一字。據警方推測,原因似乎就是因為滋事者將小兒科醫師《paediatrician》一字誤解為戀童癖者《 paedophile 》,並自行下手懲罰「罪犯」。

 自一份週日報在自行連載,刊登一些有對兒童進行性侵犯罪前科者的姓名、相片及住所之後,以上這種誤認、誤懲事件只是幾個顯著的後遺癥之一。不少人看到此則新聞必會搖頭,一來感嘆一些人的無知,另一方面也對一些正義糾《警》察執行私法的行逕感到憤怒與無奈。「值得慶幸」的是,直到目前為止,類似這位大夫無辜糟殃的案子發生的頻率已趨緩和。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世界新聞報】《 News of the World》的舉動的確值得我們更進一步地討論。

◆別人的嬰吶死無了

 雖然【世界新聞報】編輯群對外界的質疑一律辯稱是替「廣大民眾」主持正義,背後推動的力量則是對受害的八歲女童莎拉‧潘《Sarah Payne》及其家人的同情。然而,該報在國內、外眾多苦難事件中卻單獨選中莎拉‧潘被謀殺一案大肆報導渲染。該報並打鐵趁熱,以此案為藉口,拿「廣大民眾」做籌碼,對英國政府要脅,要求倣效美國新立的〈玫根法〉《Megan's Law》,在英國依樣立一〈莎拉法〉《 Sarah's Law》。法令將準許家長向警方及地方政府等單位索取所有登記有案,有兒童性侵犯罪前科者的私人資料。該報這樣有選擇性的同情行為不得不叫人起疑,想其真正動機並非如該報堅稱的,是出於對逝者及其家人的同情這樣的單純。

 在強力的競爭環境中除了各大報時時得擔心銷售量之外,各小報更是花樣百出,企圖在市場中搶得廣大讀者群。像這樣的市場壓力對僅在每週週日發行一次,並在所有週日報中佔有最高銷售量的【世界新聞報】來說愈見沈重。有鑒於其讀者群逐漸縮小,【世界新聞報】最近才更換主編,企圖穩住業績。而新任主編的最先要目標便是想如何再度提高該報讀者的數量。

 同時,莎拉‧潘失蹤之後,雖然警方大規模地向全國發下尋人通告,

仍然遲遲無法找回。媒體開始大幅報導。除此之外,為了不讓時間沖淡大眾的記憶,莎拉的父母親更不時在地方性跟全國性的廣播和電視臺上向民眾跟媒體拜託,協助他們跟警方尋回他們心中的「小公主」和「完美的女兒」。等到在草叢中發現的童屍被驗明是莎拉的時,而死亡的原因也宣佈為被害,原來的失蹤案也正式成為謀殺案。媒體再度把此案帶到報導高峰,莎拉的父母及兄弟姐妹全家人也繼續在媒體上出現,接受訪談。

 想在市場爭霸戰中保住王座的【世界新聞報】不落人後,把已被炒得熱熱烈烈的莎拉案看做是改善業績的一線良機,就像溺水者突然發現一枝樹幹一樣,緊抓著不放。頓時之間他人的苦難,便成了自己的轉機;他人的悲劇便成了自己在市場競爭中的一張制勝王牌。媒體業者巧妙地將「人」的成份抽離,把事件完全「物化」,進而變成為自己謀利的「工具」。

 這和臺灣不少媒體的做風實在沒什麼兩樣。不同的地方在,臺灣人看熱鬧的心態已和媒體緊密結合,只要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任何悲劇都成了最精彩的現場實況轉播。沒有導演、沒有劇本、沒有道具、沒有替身,真人真事、真槍實彈,更增加「戲劇」的張力與玄疑性,增加觀看的刺激。場面越血腥、暴力及驚險,則越有「報導價值」,觀眾也越多,收視率自然就越高。媒體業者在螢光幕前,滿面誠懇地告知觀眾,工作人員是如何地冒險犯難、出生入死才為廣大的群眾取得精彩的獨家畫面。然而事實是,一但關起門來,坐在舒適的會議廳裏,大家討論的則是報導在收視率上表現如何?像這類的報導到底是出自對人、事的關心,還是對自己業績的關心?

 難道只有攝得血淋淋的畫面才能證明業者的敬業精神嗎?難道只有從血淋淋的畫面中,我們才能感受到事件的真實性嗎?

◆別人的失敗是吾耶快樂

 然而【世界新聞報】畢竟不是日報或是電視臺。除了從各報中暫時拉回一些讀者之外,如何留住這批讀者才是最大的挑戰。奪得大嗓門的頭銜之外還得有故事喊才有人聽。在相信他們大篇幅的連續報導已博得「 廣大群眾支援之後,更向讀者發動萬人簽名運動,除了對莎拉及其家人的不幸際遇表達同情之意之外,也向工黨執政的英國政府要求馬上頒定〈莎拉法〉。【世界新聞報】在相信自己的報紙已成了「 全國人民的代言人之後,更進一步地想率領大眾,成為全國人民新的道德領袖。討閥的矛頭則對準不必犯法也會激起共憤的「戀童者」。報社以曾是「兒童性侵犯」罪犯的私人資料向英國政府勒索,揚言政府若不答應立法,報社便要以連載方式,每週陸續刊登前科犯的姓名、地址、和相片,直到政府接受報社的要求為止。

 果然如該報所警告的,不久之後【世界新聞報】便在七月二十三號星期日開始進行其所謂的「公佈及羞辱運動」《Naming and Shaming Campaign 》,如多人所料,資料一公開,掃蕩「 戀童癖者的行動便在英國大大小小的幾個地方,像狩獵一樣的如火如荼地展開。如在英格蘭南部的普資茅斯的一個社區,家長便帶著小朋友在「嫌疑犯」家門前,不分晝夜地進行遊行示威。要求地方政府將此「 戀童者遷離該社區以保障兒童的身心安全。如果他們的訴求沒有獲得正面的答覆,他們便不解散,每天繼續抗議,直到「戀童者」搬走才會罷休。不少人《許多都是家長們口口聲聲強調「 須要被保護的小孩子》更對「 嫌疑犯進行人身及財產的攻擊。雖然【世界新聞報】馬上撇清關係,與肇事民眾畫清界線,對外界宣稱他們並不鼓勵正義糾《警》察的行為,然而前科犯的相片等資料還是如期地在報上連載。

此時,莎拉的父母親也分別在平面及電臺、電視等媒體上,公開支援【世界新聞報】的貼照片、登地址的行動,和報社一致認定「父母親有權保護自己的小孩,而小孩子也有權受保護,免於受戀童者的侵犯」。

 此時此景看在眼裏,突然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被害的莎拉雖然是訪談的對象,然而她的父母親卻漸漸變成一種代表堅忍的苦難英雄,特別是莎拉的母親,好像成了電視名人一般,螢光幕上她雖然是一身素黑,神情黯然,然而不少人也注意到她的服裝不但剪裁高雅,隱隱約約也給人一種迷人的風彩,就好像電影上美麗的女主角在出席葬禮上的穿著一樣。在鎂光燈及聚光燈的照耀之下和在佈置舒適的錄影室裡,訪談中所講的對失去的傷痛,一方面好像少了什麼,另一方面又好像多了什麼。總覺得有一種莫名的氣氛在緩緩醞釀形成。似乎在大家的心中,母親在螢光幕上的影像也漸漸取代女兒的遺照

 另一方面,一些民眾繼續則更進一步地自行扮演警探、法官,對「嫌疑犯進行搔擾、恐嚇及攻擊。此纇事件因此而增加。不幸的是,有人因被逼地走頭無路,求助無門而自殺,以結束自己給親朋好友帶來的羞辱和痛苦。然而自我標榜為維護正義的鬥士的【世界新聞報】在進行「公佈及羞辱」的運動之前,似乎不曾考慮到就連前科犯也有人權。在服滿刑期,重反社會的同時,也和他人一樣,享有同等的法律保護。

 由於〈玫根法〉在美國造成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還多,英、美兩地警、法、學界等都有人著文警告英國政府三思,切勿在媒體的壓力下,未經廣大辯論便倉促立法。如此必將製造更多問題,造成更多不幸。也因此英國政府遲遲未在現行有關兒童性侵犯罪犯的管理條文中再另立新法。對【世界新聞報】《公佈與羞辱》的行動,眾多報章評論均予以批評,認為該報社難逃煽動民亂、借刀殺人之嫌﹝唯一例外的是屬於媒體巨亨魯珀‧摩道克《Rupert Murdoch》旗下的【泰晤士報】《 The Times 》、【星期日泰晤士報】《 The Sunday Times 》和【太陽報】《 The Sun 》等,它們對姐妹報─【世界新聞報】─謆情的報導和擅自公佈他人犯罪及私人資料的行為卻噤若寒蟬,未置多詞。

 雖然在各方的批評之下,【世界新聞報】在進行了兩週的「公佈與羞辱」的運動之後,決定在八月六日暫時停止,並答應和政府、警察和其他民間社會慈善團體合作,研討如何改革現行有關性犯罪的法令,該報社仍堅稱運動並未終止,如果不立「莎拉法」,報社仍會考慮繼續其「公佈及羞辱」運動。

 為了包裝自己,爭取支援,【世界新聞報】不斷聲稱報社的做為完全是要替受害的民眾討回公道,尋求正義,法袍和警察制服加身。然而【世界新聞報】投機的真相還是不難揭穿。若要說真地這麼義憤填膺,為了公利,報社為何不大方地犧牲幾個版面,一口氣將手邊所有前科犯的資料一次刊登?一來替民眾省錢,二來提供民眾最快、最直接的資訊,以便馬上採取防範措施,掌握先機,未雨綢繆。再說一次刊登也方便讀者存檔、參考。分期連載,說穿了只是想要拉住好不容易搶回的讀者。

◆媒體審判

 【世界新聞報】在莎拉‧潘被害一案中扮演道德導師一角產生另一個嚴重的問題。在人證、物證都還缺乏的情況下,和其他媒體一樣,該報社把莎拉案和性侵犯連在一起,讓人產生莎拉是遭性侵犯者所殺害。然而警方目前除了只能確定莎拉是被殺這一點之外,至於不論生前或死後莎拉是否有遭性侵犯則還無做任何聲明。在這點許多媒體比警方辦案的速度顯然是直接了當,快速多了。

 另外【世界新聞報】發起「公佈及羞辱」的活動更把莎拉被害一案跟戀童者連在一起,在許多人心中產生幾種偏差的印象。

一、莎拉‧潘為戀童者所害。

二、殺害小孩的也就是戀童者。

三、戀童者潛伏在社會中我們看不到的角落。我們《尤其是小朋友》要特別提防陌生人。

 群眾產生了第一種信念時可以說是媒體「成功地」取代了法庭的角色。不用等到抓到人上法庭審判,案子已破了一大半,只差少一個人來頂這個早已定好的罪名。

 第二個印象也會嚴重地影嚮許多人的判斷力,誤認為只要是殺害小孩的都是戀童者,加重戀童者的道德罪名。

 對口口聲聲喊要「保護兒童」的【世界新聞報】來說,也許是第三點對兒童的安全最不利。與該報所製造的印象相反地是,事實上大多數的性侵犯兒童案件均為熟人所為,如親戚、朋友、鄰居,甚至自己的親人。許多在這種情況下被侵犯的兒童反而不知如何尋求幫助,長期忍耐身心的痛苦。

 【世界新聞報】一意孤行地抹黑戀童者,逼迫他們四處躲藏,反而增加監督的困難,替兒童製造更多不管是來自身邊,或是來自陌生環境中所潛藏的危機。然而哪天莎拉案有新的發現,我們不知道【世界新聞報】和其他媒體又會如何炒作新聞,增加銷售數量?至於他們的投機行為對社會風氣或個人身家會有如何的影嚮,則不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另外,一旦警方逮捕任何嫌疑犯並與以起訴,以媒體在大眾心中所激起的仇恨情緒及先入為主的觀唸的情況來看,如何給嫌疑犯一個公平的審判則是法庭所要克服的大問題。屆時不知道【世界新聞報】又會如何處理這些後續發展?我們是不是要繼續讀到更多類似發生在南威爾斯那種令人無奈又覺得可悲的故事?

衛報的報導請見:

http://www.guardianunlimited.co.uk/Archive/Article/0,4273,4056736,00.html

世界新聞報網址:

http://www.newsoftheworld.co.uk/

戀童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