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露點 愛秀心理作祟

【洪淑惠】

從國小男生將自己的「小弟弟」肖像上網,到最近如野火般在網路四燒的各式自拍照,有風景區雙姝裸照,有「我的不良父母」行房寫真,還有「十分寮」駭人的肥仔及溫泉餐廳的「沙漠之鷹」臀部特寫。看得人瞠目結舌。

臺灣似乎無處不可自拍,環肥燕瘦都可上鏡,觀眾在嘖嘖稱奇咒罵之餘,仍忍不住要品評幾句身材姿勢優劣。臺北市和平醫院精神科主任李慧玟說,自拍風非臺灣獨有,而是網路世代的產物。

不過李慧玟是以較平淡態度,來看待這些唯恐人不知不看、自拍成狂的族群。她說,人的潛意識裡都想偷窺,也有表現暴露自己的渴望。自拍的心理基礎,簡約地說,不過是愛現想秀,吸引他人的注意。

有頭有臉的人或是表演性質工作的人,可以公開大方地展示自己,但多數的人沒有這般場合機會。不過隱藏在小人物心底「我的身材也不錯呀」、「你看我不簡單吧」的自信,或想被肯定注視,恰好在數位相機及便利電腦網路的推波助瀾下,輕易地在虛擬世界實現了。何況數位照片可輕易修改或掩飾真面目,還具有匿名保護色呢。

李慧玟說,自拍手法固然可議,但她看來,網路自拍族和裸身抗議皮草的名模沒有不同:就是要吸引人。尤其不少自拍者常挾帶傳遞特定訊息。至於自拍族是否就是暴露狂或有精神疾病,那倒未必。就像不能說染綠色頭髮的人一定瘋了。

不過站在精神科醫師立場,李慧玟建議對自拍成品宜盡量低調,不討論、不理會、不大幅報導。因為有此作為的人就是期待他人的反應,反應愈戲劇化,自拍者愈滿足。經惡性循環,可能就像抽菸、喝酒般,會一拍再拍,上癮難以自拔。

【2004/02/23 聯合晚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