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牛病】狂牛病原不是病毒   
 

洪浩雲/醫學系學生(臺北市)
2002-01-30/聯合報/15版/民意論壇 

二十九日民意論壇「吃魚肉,防人畜共通傳染病」文中將狂牛病的感染原稱為「病毒」有誤導之嫌。

狂牛病的致病原因和病原體,早期一直是大謎題,直到一九八二年美國舊金山加州大學的普席納教授證明該病原體是一種不具核酸的蛋白質,將之命名為「普利子」(Prion),才開始瞭解此疾病的傳染模式,普席納教授並因此獲得了一九九七年的諾貝爾生醫獎。

一般人的大腦細胞都具有正常的普利子蛋白,存在於細胞膜上。具有致病能力的普利子則是變性的蛋白質,當它碰到正常的蛋白質時,便會誘導後者變成不正常的蛋白質(變性)並沈積於細胞中,導致神經細胞的退化。一般而言,不同物種的普利子是具有物種特異性的,因此理論上吃患有狂牛病的牛肉不太容易得到狂牛病,只是這種跨物種的傳播是可能的(並且也的確發生了),因此還是要避免吃到患病牛羊所製成的產品。還有,普利子雖然是一種蛋白質,但是卻不像雞蛋白一樣會因為高溫而被破壞,就算是將肉品高溫烹煮後仍然無法去除其致病能力,這是值得大家注意的一點。

現代人 吃的焦慮 
吃魚肉 防人畜共通傳染病 



諶家強/獸醫師(北縣新店) 
2002-01-29/聯合報/15版/民意論壇 



年關將近,正當國人忙著張燈結綵添年貨之際,卻聞屏東老人市場買吳郭魚遭魚鰭刺傷,疑感染海洋創傷弧菌身亡的不幸事件,沉寂一時的人畜共通傳染病又再度讓人惶恐不安。

其實國內動物感染人畜共通傳染病的情形已不勝枚舉,尤其是去年臺灣加入世貿後,自國外湧入大量的牲畜農產品,有些還來自未開發國家,倘若其中夾雜著人畜共通傳染病,國人的健康將面臨一大挑戰。

一般人有個錯誤的觀念,以為海水中的鹽分可以殺菌,大不了抹上芥末、蒜辣、或酒精浸泡就安全無慮,所以大啖生蠔、生魚片、醉蝦蟹而面不改色,萬一運氣不好,不只有細菌問題,其中的寄生蟲一旦侵入人體,都可以讓人痛不欲生。

此外結核菌和狂牛病毒,都可以經由牛羊乳製品和肉品傳染;鉤端螺旋菌可以經由污染的飲水和食品傳染;有鉤絛蟲和旋毛蟲寄生在生豬肉中;無鉤絛蟲存在於生牛肉中;蝸牛肉則為廣東住血線蟲的中間宿主;甲魚卵暗藏霍亂弧菌早已不是新聞;連家中飼養的狗貓,都有可能為疥癬蟲的帶原者…

凡此種種,時刻都威脅著國人的健康,無不讓人膽戰心驚。但也不必杯弓蛇影的因噎廢食,因應之道,在選購生鮮肉品時,切莫貪小便宜,標誌不清或刻意削價拋售的食品,可能會有問題。繼而葷羶肉品絕不生食、葷素兩套砧板莫混用、手有傷口戴塑膠手套料理、撫摸過寵物後速洗手,人畜共通傳染病便能遠離你。

 

頭條開講狂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