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節日中的感情被悄悄偷換 馮驥才 2007-02-14 人民網-人民日報

今年,西方的“情人節”與中國最傳統、最隆重的節日“春節”接踵而至,各大商家喜笑顏開,準備賺個缽滿盆滿。


舶來的“情人節”在中國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很多大學生、甚至中學生都熱衷於過“情人節”,評論界對此頗有憂慮。


在憂慮前,我們是否需要反省一下自己的節日文化?其實,我覺得,我們自己的節日中確實有一些文化空白,比如,我們有清明節可以紀念先人逝者,有重陽節可以登 高敬老,有中秋節和春節可以闔家團聚,但是沒有類似母親節、父母節、情人節這樣的節日讓大家表達對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的感情。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節日文化空白,一些國外的節日也能在中國找到位置。節日是人們生活中約定俗成的慶典和高潮,是人們的感情需要,所以不管是民族原創的節日,還是舶來的節日,有合適的土壤一樣可以生根發芽。


但目前,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許多節日都被商業化、被物化了,成為一些商家眼中的“賣點”,已經背離了節日的本質,成為商家贏利的最佳時機, 它們有了一個“吉利”的名字叫“黃金周”。巧克力玫瑰花、年年出新的時尚昂貴的禮品……商家成為節日的最大贏家,而本應佔據節日主流的感情內容卻被悄悄偷 換。


實際上,不光我們有這樣的煩惱,現在西方的很多節日,像耶誕節、情人節,商家介入得也越來越多。曾有德國媒體報導,耶誕節前,大小商店裏都有白 鬍子紅衣服的聖誕老人在兜售商品,十分令人惱火。這實際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必然結果,市場經濟的霸權越來越大,它一定要在人類文化中挑選營造賣點,形成 “節日經濟”,用禮品的價碼來掂量人間情感的分量,人們美好的感情被染上了銅臭氣。


節日對塑造一個民族的性格、凝聚民族情感起了重要作用,文化部門、教育部門和社會學者等,都應該積極主動地對此進行思考,想想該怎麼加強節日文化建設,讓節日回歸原有的精神和價值追求。



節日感情被“節日經濟”偷換了嗎 舒聖祥 2007-02-14 東方網

西方的“情人節”與中國最隆重的節日“春節”接踵而至之際,各大商家喜笑顏開,準備賺個缽滿盆滿。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卻從中看到了憂慮,認為“節日感 情”正在被“節日經濟”偷換: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許多節日都被商業化、被物化了,成為一些商家眼中的“賣點”,已經背離了節日的本質,成為商家贏利的 最佳時機;市場經濟的霸權越來越大,它一定要在人類文化中挑選營造賣點,形成“節日經濟”,用禮品的價碼來掂量人間情感的分量,人們美好的感情被染上了銅 臭氣。(1月14日《人民日報》)


毋庸置疑,經濟霸權對文化的侵蝕隨處可見,比如馮驥才先生正在做的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其中很多要麼不是被經濟霸權糟蹋而變形淪落,要麼就是被經 濟霸權冷落而失傳消逝。但是,節日文化這樣一種我稱之為“氣氛文化”的動態文化卻與此稍有不同,“加強節日文化建設”並不意味著一定要“擯棄節日經濟銅 臭”——“節日文化”與“節日經濟”非但不是對立的,相反卻在很大程度上密不可分。


傳統節日的倍受冷落與洋節日的倍受歡迎,是這些年同時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文化現象。那麼,洋節日何以盛行?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我想就是商家的貢 獻。強勢洋節巨大的“戰鬥力”和“顛覆力”,依賴的是其身後發源地經濟的發達,以及由經濟的發達衍生而來的文化的繁榮。試想一下,如果街頭商鋪沒有聖誕 樹、聖誕老人帽賣,如果商家都不去兜售平安夜、聖誕夜的概念和活動,國人哪會去記得聖誕?即便記得,又能有什麼氣氛?


情人節也是一樣,它不僅彌補了情侶間表達感情的節日空白,更在於商家不遺餘力地“營造賣點”,成全了節日的氣氛和促進了節日的推廣。這個意義 上,“節日經濟”不但沒有偷換“節日感情”,相反卻增進了“節日感情”——因為正是“節日經濟”營造了節日氣氛,讓節日更像一個節日,增強了人們的過節欲 望,形象化了人們的過節感受。


我甚至認為,要想讓某個節日成為強勢節日,首先就必須繁榮相關的“節日經濟”,這是“加強節日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復興中國傳統節日,就應該 復興圍繞傳統節日的“節日經濟”;商家對傳統節日感興趣是公眾對傳統節日感興趣的必要推動。某種意義上,在復興與繁榮傳統節日方面,商家恐怕要比學者更有 作為。


“節日經濟”是途徑和手段,“節日感情”是主題和目的,“節日感情”與“節日經濟”實際並不矛盾,就好像我們以前在家裏吃年夜飯,現在流行到飯 店吃年夜飯,“節日經濟”的參與並不影響“節日感情”一樣。相反,“節日感情”存在的前提,是節日本身的繁榮;而節日的繁榮又離不開“節日經濟”的助力。


眾所周知,經濟和文化不是對立的兩個概念。相反,大凡盛世,經濟發達和文化繁榮總是並蒂而生。發展“節日經濟”不意味就要敗壞“節日文化”;同理,保護文化也不意味著就一定要付出經濟的代價。傳統節日的保護,完全可以和“節日經濟”的發展並駕齊驅,互為促進。


理性看待浪漫“情人節” 張敬偉 2007-02-14 深圳新聞網-深圳商報

今年的情人節趕在春節之前,形成了“雙節連珠”的有趣現象。在傳統的年味裏,各地多了些青春浪漫的氣息。更為重要的是,在國人連續多年詬病洋節的文化心 態下,今年的文化精英們卻對“情人節”少了苛刻和牢騷。這種緘默是否意味著言論領袖從精神深處對洋節不再腹誹和排斥殊難預料,但沒有了言論聒噪和輿論爭 議,情人節的浪漫就更無阻攔。


其實默許也是一種寬容。


追根溯源,情人節的緣起和西方的耶誕節還有不同。前者始于西元3世紀時的一起愛情故事,因而具有人類普適的屬性;後者源於基督教,隱含著西方意 識形態的殘留。後者都能突破文明的衝突和意識形態的障礙成為全球性節日,前者風行全人類理所當然。須知,愛情是人類永恆的主題。而且,從情人節最重要的愛 情信物玫瑰花的象徵意義看,其內蘊的浪漫符號也並非舶來。清代詩人孫星衍贊“才子相見都相賞,天下風流是此花。”可見,對於情人節的載體和內涵,古今中外 已有共鳴。


從人類情感而言,將情人節人為分野成不同文化和不同文明的禁臠是不合適的。譬若將中國的元宵節和七夕節視為中國情人節同所謂的洋情人節對抗就是 漠視了愛情本質,違反人性人倫,在現實世界也是行不通的。事實上,元宵節的節日特色並非愛情而是體現封建時代的全民同樂。“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 處”的愛情不過是元宵燈會的副產品和文人浪漫的幻想。從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得知,這樣的愛情必須得到媒妁之言的認可,否則仍是有違道德倫理的地下愛情。以 之作為情人節顯然太過壓抑。至於七夕,誕生於民間故事,雖然闡發出自由戀愛的懷想但終究是出悲劇,並不合愛情祥和喜悅的氣氛。2月14日的情人節有著玫 瑰、巧克力這樣的傳統節日載體,又有全球化態勢下的電影電視音樂和網路等大眾文化載體的推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形成文化和經濟共融的情人節經濟不可避免。


在中國,節日經濟已成為繁榮市場的活躍因素。從浪漫的玫瑰花海到熱銷的巧克力櫃檯,再到各商家推出的商業促銷和各類文化娛樂活動,不僅給消費市場帶來了活力,也使得情人節更具現代時尚元素。有了市場推動和文化載體再加上民意的推動,情人節在中國的浪漫旅程充滿後勁。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和包括情人節、耶誕節同元旦和春節相距不遠的特點,中國完全可以將這些節日統合成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節日 共同體”,形成統一的節日經濟市場和連續的節日氛圍。事實上,耶誕節和情人節已經融入了中國特色,如聖誕老人的形象已經改穿唐裝;如情人節融入了中華婚 俗,如趕在節日訂婚、結婚或搞一些有特色的婚姻紀念等等,情人節已經成為愛情、婚姻和家庭美滿幸福的象徵和潤滑劑。而且,由於耶誕節和情人節更能吸引年輕 人,因而也給傳統的春節增添了活力。所以,在這個“節日共同體”中,本土節日和舶來節日之間具有文化互補的雙贏效果。


對很多傳統的國人而言,或許對情人節反感的乃是“情人”二字。筆者去年就撰文指出,“情人”的含義是豐富多彩的,既包括愛人、戀人,自然也包括 情人。既包括被社會認可的公開情,也不能罔故被傳統側目的地下情,無論那種情,只要是真情,兩情相悅的情,都可以在情人節奏響自己的相思曲,傾訴自己的喁 喁情話,抒發自己的浪漫情懷。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情更是世界上最為複雜難解的一種東西,我們不能以衛道和武斷的思維去談是說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