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社運.革命   
       

 

■中國時報2006/09/04
◎作者:李丁讚
(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教授)

  龍應臺〈我怎麼上「陳水扁」這一課〉發表後,引起社會很大的迴響與討論。但,這些討論普遍呈現出兩個問題,以致沒有能夠和龍應臺進行有效的對話,殊為可惜。這兩個問題是:一、把「革命」與「社運」混淆;二、把「群眾運動」視為一個單一體,而忽略其中的分野。其實,龍應臺所反對是「革命式」的群眾運動,如衝進總統府、流血衝突等。一般性的的遊行、靜坐、示威等,她完全支援。

   「革命」是指用武力來更動一個政權,但「社會運動」的目標則是「政策」或「價值」,而不是「政權」的改變。陳宜中在〈龍應臺回答不了的問題〉一文中提到,一九九○年英國「人頭稅」暴動,其實是一個很標準的「社會運動」,目標是抗議「人頭稅」的徵收,手段則是「和平示威」。這個示威是和平的,後來雖因警察武力鎮壓而變成暴動,但那是警察的責任。因此,這不是龍應臺所說的「革命」式的群眾運動。這個運動後來雖導致佘契爾辭職下臺。但是,這是佘契爾自己「辭職」下臺,而不是群眾用暴力逼迫她下臺,因此,這不是「革命」,龍應臺也當然不會反對這種群眾運動。

   回到施明德。因為「倒扁」雖不是「政權」的轉換,但至少也是政權領導人的轉換,之後的組閣也多未定數。因此,這不是社會運動,而更接近「革命」。尤其是行動剛開始那種「你死我活」的宣示,很容易讓人有「武力」、「流血」的聯想。我想,龍應臺(以及李家同)的不安,是從這個地方引帶出來的。後來,施明德的總部明白宣示,這次行動將以合法、非暴力、甚至是「有創意」的方式進行,整個運動發展讓人樂觀,大家應該都可以信任。龍應臺當然也不會反對這種行動。

   但是,問題並沒有因此而解決,一個非暴力的行動如何「倒」扁呢?只要陳水扁不主動辭職,「和平倒扁」本身就是一個邏輯上的尷尬。我想這是所有問題根源所在。不過,事情總不會和邏輯一樣乾淨。「人頭稅」社會運動之所以變成「暴動」,最後甚至讓佘契爾願意主動辭職,正是因為警察先鎮才有後暴,這種情形當然也可能在臺灣發生。如果陳水扁是因為這類型的暴動而被迫,而不是辭職下臺,我們要怎樣看待這件事情呢?

   在一個成熟的民主體制裡,政權的更替是經由選舉等合法的程式完成。革命的發生使得政權轉移會陷入不穩定的狀態中。臺灣是新興的民主國家,所有的慣例都還在形成中,任何單一的事件都可能變成以後的「慣例」,甚至惡性循環,不能不特別小心。但是,儘管我們不喜歡這種事情發生,可是如果暴動是警察先發動攻擊所引發,責任不在群眾。我認為龍應臺應該會支援江宜樺在〈龍小姐,您誤解憲政民主了〉一文中所指出的,我們不應該因為要預防這種不幸事情發生,就要求群眾不要靜坐示威。這時,我們倒是要嚴密監督警察不能未暴先鎮,或是政客、名嘴的煽動等情事發生。

   有一種情況倒是比較複雜的,就是挺扁群眾起來反制,以致於雙方造成衝突甚至流血,最後就會歸因在「族群問題」上。因此,如果這件事情發生,不只對「民主」的發展有害,甚至會惡化社會原有的族群緊張。因此,「倒扁」已經不只是一個「憲政」問題,它已經暗暗地與臺灣歷史深層的族群問題連結起來,這是「七一五」工作小組該特別謹慎的原因。但目前民進黨似乎有努力在節制族群動員,這是值得欣慰的。

   解嚴了,但是,臺灣社會的集體心智,似乎還沒有解嚴。解嚴前,國務機要費會可以隨便支領。解嚴後,我們的總統還是在做同樣的事,挺綠的群眾也用這種邏輯再替陳水扁辯護。解嚴前,我們的群眾採用各種「革命」似的暴力,要求各種改革。但是解嚴後,很多群眾也都還在使用同樣的邏輯在思考。臺灣人的心靈,其實還處在威權之中,尚未轉型。

   最後,我要敬告挺扁群眾的是,這一次反扁行動是反貪腐,目標是維護民主體制的尊嚴,與藍綠無關。面對一個如此貪腐的政權,你們卻還要如此維護,一定有你們的理由。因此,你們要勇敢地、理性地把這些理由講清楚。如果反扁者可以和平靜坐,妳/你們就更沒有權利使用暴力。這也才是真心在為臺灣著想。

 

 

回【國際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