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挺扁,民進黨能做什麼?   
       

 

■【2006-09-18/中國時報】
◎作者:陳芳明

  民進黨淪為保皇黨,是臺灣民主運動的最大悲哀。自陳哲男、趙建銘醜聞爆發以來,民進黨中央已經成為第一家庭的發言總部。這個曾經是象徵臺灣民主的政黨,數月以來唯一努力不懈的任務,只是在阿扁總統與弊案醜聞之間忙著做切割的工作。這種切割做得相當細緻精確,也做得恰到好處,以至萬方皆錯,唯阿扁不錯。民進黨主席游錫?也搖身變成一個「凡是派」:凡阿扁所做都是對的。

  罔顧民意 淪為保皇黨、鄉愿黨

  這幾個月來的情勢發展顯示,民進黨全力以赴的方向,無非是把黨意與扁意緊緊綁在一起,全然罔顧民意的存在。黨內沒有人敢於忤逆阿扁的情緒,甚至也沒有人敢於說真話,民進黨是保皇黨,而且是鄉愿黨。對於說出真話的人,一律予以抹紅、抹藍、抹黑。不讀報紙、不看電視的阿扁總統都已經發出怨言:「為什麼沒有人告訴我?」民進黨上下仍然有志一同護主保皇,除了挺扁再挺扁,已經陷於空轉狀態。

  九一五圍城行動,是民主運動史上令人震撼的事件,其歷史意義絕不遜於美麗島事件。跨黨派、跨族群、跨性別、跨階級、跨地域、跨年齡的群眾,在毫無動員的情況下,一夜之間群集臺北,並立即找到共同的語言:「反貪腐」與「阿扁下臺」。在如此規模龐大的群眾運動,不乏泛藍政客趁機來收割。但是,不能否認的,大部分參加的群眾以年輕學生與上班族群居多。這股沛然莫之能禦的人民力量,以理性開始,以和平結束,充分顯現民主理念的成熟。面對如此高度自制的群眾,民進黨高層能夠不審慎反省,能夠不領受民意?

  莫名切割 暴露黨日益孤立危機

  臺灣社發起的九一六挺扁運動,值得尊重。民進黨在此時此刻竟然解除上街禁令,放任綠委動員參加這種自發性的民間運動,當然也是為了上承扁意。民進黨動員對抗貪腐運動時,就等於承認阿扁總統全盤皆輸。既然民進黨不斷宣稱阿扁是民選總統,他就是屬於全民的。民進黨選擇與反貪腐民眾對抗,使阿扁變成只是挺扁群眾的總統。這種切割,再度暴露民進黨日益孤立的危機。

  阿扁總統與民進黨的自我孤立,絕對不是一天造成的。這六年來國內所有政黨領袖已放棄與阿扁對話。不僅泛藍領導者連戰、宋楚瑜、馬英九不再與阿扁溝通,即使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許信良也與他沒有任何交集。綠色選民所尊敬的林義雄,泛綠共主的李登輝,也都與阿扁總統不相聞問。這樣的事實,難道也是萬方皆錯,唯阿扁不錯?放眼所有民主國家,有如此寂寞的國家元首如阿扁總統嗎?

  如今,阿扁又開始與副總統呂秀蓮努力切割。臺灣社逼呂秀蓮交心表態,拒絕她參加挺扁運動。對於這種內部鬥爭的事實,阿扁不說話,游錫?不說話,民進黨其他高層也沉默不語;分裂臺灣社會尚嫌不足,竟又繼之以黨內分裂,這已經不是歷史上所認識的民進黨。對外孤立,對內也孤立,民進黨已完全喪失應有的智慧。只要這種孤立分裂的狀態持續下去,不要說謝長廷、陳菊難於競選北高市長,即使是蘇貞昌要展開施政,也註定徒勞無功。

  扁游體制的形成,將使民進黨繼續挫敗。自二○○四年阿扁以些微票數險勝之外,民進黨參加的每場選舉,從中央到地方都宣告失敗。民調數字也跟著垂直下降,甚至百分之三十的基本盤也不能守住。民進黨揚言要守護臺灣,民意基礎在哪裡,民眾力量又在哪裡。阿扁所做的任何承諾,全然沒有實現。主張公投,公投失利。主張廢核,廢核亦失利。當選之初,他答應在其任內將訪中國,現在已證明是一張空頭支票。阿扁堅持將做完任期,僅剩一年的時間,他又提三大運動,亦即加入聯合國、制憲與及黨產。游錫?能完成這不可能的任務嗎?沒有臺灣民意的全力支援,阿扁總統能夠完成嗎?

  明快抉擇 別做歷史上現代宋江

  民進黨中央,除了勝任第一家庭的發言機關,已經與民意全然脫節。黨內稍具危機意識的領導人,應該是出面向阿扁說真話的時候。在扁意與民意之間必須做明快的抉擇。阿扁勇於孤立,民進黨不能繼續孤立。否則,只反貪官,不反皇帝,最後竟是接受招安,民進黨在歷史上只不過是一名現代的宋江。

 (作者為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2006-09-16/中國時報A4/百萬人反貪腐倒扁特別報導】
籲雙方自製、阿扁辭職 親綠學者譴責動員反制的元首
◎高有智/臺北報導

  民進黨動員九一六集會,臺北街頭倒扁與挺扁兩軍對峙,發表七一五聲明的親綠學者昨天緊急發表聲明,呼籲雙方自制;聲明再次要求陳總統應該辭職,使民主政治不再受害,使臺灣社會不再蒙羞。

親綠學者表示,若雙方發生暴力衝突事件,動員群眾反制的國家元首應受到最嚴厲的譴責。

  認黨不應容忍扁獨斷獨行

  他們同時呼籲民進黨內部應該出現反省與批判的聲音,不容陳總統獨斷獨行,才能為後扁時代做好準備。親綠學者更毫不客氣地批評,民進黨要動員群眾對抗反貪腐運動,代表陳總統過去的道歉不僅是虛假,更是欺罔。參與發表這份聲明,主要都是發起與連署七一五聲明學者群,包括 陳芳明、吳乃德、顏厥安、徐斯儉、陶儀芬、李丁讚、郭宏治、黃洛斐、黃長玲、吳介民、林國明、陳明祺與范雲等人。政治大學臺文所所長陳芳明等人昨天在立法院舉行「不要讓人民互相對抗」記者會,發表聲明希望政治領導人應負起政治責任,為政治危機積極尋求解決途徑。「國內政黨給臺灣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

  若發生衝突執政黨須負責

  他們也特別呼籲權力在握的民進黨,必須對任何嚴重後果,負起最大政治責任。執政黨必須體認人民追求清廉政府的願望,不應發動群眾予以反制,製造人民與人民之間的對抗。「若雙方發生暴力衝突事件,動員群眾反制的國家元首應受到最嚴厲的譴責。」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乃德則說,雙方都應善盡職責去了解對方,但執政黨掌握更多資源,若有衝突、對立,執政黨應承擔更大的責任。聲明也說,陳總統並不等於本土政權。執政黨不應將人民要求總統辭職的呼聲,曲解為消滅本土政權。學者也要求媒體,嚴守新聞專業規範,在危急時刻,尤其不應出現偏頗、煽惑的報導。

  陳芳明批游錫(方方土)措辭不當

  曾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的陳芳明在會中也暗批民進黨游錫(方方土)措辭不當,他說,民進黨將反貪腐運動轉化為藍綠對抗、中國與臺灣對抗等敵我問題,希望游錫(方方土)注意修辭與語言,不要激化、分裂臺灣。政治領袖間應有對話空間,不要將群眾推到前面去,先爭輸贏才來協商。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李丁讚指出,運動的雙方不要只看重輸贏,應對準是非,反倒扁不要因此就挺扁,只在乎輸贏就會壞了是非。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黃長玲說,不論是圍城或臺灣社的集會,都是人民表達意見的方式,但雙方應自我節制。任何公開活動,不論形式,都是公民權利,對雙方民眾來說,這種公民權利同等重要,不應視對方為愚蠢或惡意。

回【國際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