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第二屆 重新認識中國研討會

  • 會議宗旨
  • 詳細議程
  • 講者簡介
  • 線上報名
  • 交通資訊>
  • 會議名稱:第二屆 重新認識中國
  • 會議日期:2015年10月31日(星期六)
  • 會議地點:台灣中壢中央大學文學院國際會議廳
  • 主辦單位: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
  • 合辦單位:中央大學「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台灣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台灣聯大文化研究跨校碩博士學程
我們正見證一道關於「中國」的新學術浪潮的來臨。參與到這個新學術思想浪潮的知識界來自很多不同區域以及不同知識背景,包括了來自亞洲與西方的後殖民主義與非歐洲中心論、漢學研究、以及「重新發現中國」的新世界史,當然更包括了來自中國大陸學界的中國近現代性的批判性系譜學研究、各領域的「中國學派」,儒學的復興、甚至,來自自由主義內部的「重接地氣」反省。雖然各自有不同的政治與知識的動力與範式,但一個共同的匯聚點還算是相對清晰:「中國」成為了一種有別於之前西方凝視下的知識對象,在其思想、歷史與經驗基礎上被理論化,並且孕育了新知識範式的可能。作為一個開放的知識計畫,「重新認識中國」標誌著我們當前知識生產的中國轉向(The China Turn)。而重新開始認真看待中國,當然也就是重新認識過去與當代,也就必然意味重新認識自身。
時間 內容 主持/評論
09:00-09:30 報到 Registration
09:30-10:50 「形左實右」的陷阱:1950-1970年代中國大陸的「社會主義激進文化」
王曉明(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
劉紀蕙
(台灣交通大學社文所)
10:50-11:10 茶敘 Tea Break
11:10-12:30 啓蒙與革命的雙重變奏:兼論二十世紀中國革命中的階級-人民問題
賀照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
瞿宛文
(台灣中研院人社中心)
12:30-14:00 午餐 Lunch
14:00-15:20 天民與國家:溝口雄三先生中國思想史研究提供的啟示
孫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陳光興
(台灣交通大學社文所)
15:20-15:40 茶敘 Tea Break
15:40-18:00 綜合討論:中國/左派
  • 于治中(台灣清華大學外文系)
  • 邱士杰(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 趙 剛(東海大學社會系)
  • 徐進鈺(台灣大學地理系)
  • 鄭鴻生(作家)
甯應斌
(台灣中央大學哲學所)

主講人

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教授、系主任,兼該校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目前是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華東政法大學人文學部兼職教授;同濟大學電影學院藝術顧問。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學術》(北京,季刊)學術委員; TRACES(美國,跨國多語種半年刊)執行編委;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倫敦,季刊)顧問編委。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思想研究和當代文化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住訪學者,《臺灣社會研究》社成員,亞際書院研究員,復旦大學思想史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大陸版《人間思想》叢刊主編,曾在東海大學、清華大學、成功大學和日本東京大學客座。主要研究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中國現當代文學。出版的著作有《當代中國的知識感覺與觀念感覺》、《當中國開始深入世界》,主編的論文集有《西方現代性的曲折與展開》、《東亞現代性的曲折與展開》、《後發展國家的現代性問題》等十餘種。
日本東京都立大學法學部政治學博士,目前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文學所,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學研究中弖兼任教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Movements編委等。曾任日本東京大學、美國華盛頓大學客座研究員,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一橋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客座教授等。對於政治思想研究、日本政治 思想史有卓越的成果,為日本政治思想史的權威,主要著作有《文學的位置》(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竹內好的悖論》(北京大學 出版社,2005)、《主體彌散的空間》(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與《亞洲意味著什麼》(巨流出版社,2001)。對於日本思想史中有關現代性諸問題有深刻研究,關注的視角主要集中在文學與思想在歷史語境中的交錯形態方面,對於竹內好、丸山真男的思想有深刻分析,在東京的批判圈也催化了這個竹內好再發現運動。

引言人

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文學博士,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研究專長:符號學、文化研究、法國當代思想。著有《意識形態的幽靈》一書及論文《現代性的悖論與開展》、《意識形態中的主體性形構》等,發表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同系所學、碩士。研究方向是台灣社會主義運動史以及中國政治經濟學史。著有《一九二四年以前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的萌芽》一書。
堪薩斯大學社會學博士,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研究和教學領域是社會學理論 Sociological Theory、社會運動 Social Movement、社會變遷 Social Change。著有《小心國家族:批判的社運,社運的批判》、《四海困窮:戰雲下的證詞》、《求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1960年代》等。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地理學博士,台灣大學地理系教授。
專長在研究以針對東亞的積累策略與國家計畫進行變遷考察,尤其是關注台灣這種東亞發展型國家在自由化與民主化的影響下的國家/空間的轉化。自1995年博士論文的寫作開始,便將研究興趣與教學重點鎖定在資本主義下,多變的地理面向。特別是技術變遷與全球化下,社會 ― 空間的再結構歷程。亦為人文地理期刊 Political GeographyGeoforum,與 Dialogue in Human Geography 的編輯委員(editorial board member)。2004-2008擔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總編輯。研究專長 : 特區化研究、國家與區域發展、政策學習與流動。
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留美電腦碩士,曾任職美國電腦網路公司與台灣資策會。著有《青春之歌──追憶一九七○年代臺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聯經,2001年)、《踏著李奧帕德的足跡──海外觀鳥行蹤》(允晨,2002)、《荒島遺事──個左翼青年在綠島的自我追尋》(印刻,2005)、《百年離亂──兩岸斷裂歷史中的一些摸索》(台社,2006)、《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印刻,2010)、《尋找大範男孩》(印刻,2012)等。

評論/主持

美國伊利諾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台聯大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程總召集人,《文化研究》主編。學術專長領域:東亞現代性、精神分析與文化理論:政治-美學-倫理、台灣文學與文化研究、視覺文化研究、跨藝術研究、比較文學。
美國Stanford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台灣大學城鄉所與經濟系兼任教授。研究著重於台灣與東亞經濟發展,近來也開始探討中國經濟相關議題。曾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主編與社長。著作包括與Alice.H. Amsden合著的《超越後進發展─台灣的產業升級策略》;《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經濟成長的機制》;《公與私之間─台灣經濟發展的另類思考》。
美國愛荷華大學新聞及大眾傳播博士。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Movements 國際期刊、《人間思想》共同執行主編,Cultural Studies,《台灣社會研究季刊》期刊編委,亞際書院常務理事長。著作包括 Asia as Method—Towards De-Imperialization,《去帝國 亞洲做為方法》等。 現任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哲學博士,中央大學哲研所特聘教授,性/別研究室成員。著有《賣淫的倫理學探究》,《色情無價:認真看待色情》,《性無須道德:性倫理與性批判》,《台灣性/別研究演講集》,《性政治入門:台灣性運演講集》,《性工作與現代性》、《民困愁城》(與何春蕤合著)、《重新認識中國》。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 2015年10月26日(一) 中午12:00 截止

注意事項:

  • 依個人資料保護法規定,取得報名者之個人資料僅在辦理會議之目的下進行處理及運用。主辦單位會善盡保管責任,妥善保管報名者個人資料,僅做會議相關工作使用。
  • 主辦單位保有調整活動之權利。
  • 完成網路報名者,提供當日午餐便當。(響應環保請自備環保筷)
  • 會場內全面禁止食物及無加蓋之杯/瓶入內。請您務必自備有蓋之環保杯/瓶,現場不提供紙杯,敬請見諒

專車資訊:

  • 早晨8:20有專車自台北市羅斯福路台灣大學正門開往中壢中大會場。
  • 下午6:30自中大會場發車返回台北。
  • 請注意僅一台專車,座位坐滿就出發,請提早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