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昭儀/2000年7月28日/貓網
1949年1月12日,村上春樹誕生於京都市伏見區,不久就搬到兵庫縣西宮市夙川定居。村上的父親是京都和尚的兒子,母親則是船場商家的女兒,套句村上常用的表現,他可說是100%的純關西種。由於父親是國語老師,而且很愛看書,所以除了不準買漫畫和週刊志外,村上自幼即可以買自已愛看的書來讀。當時村上家每月向書局訂購世界文學全集,因此村上所接觸的都是外國文學,日後他也坦承到目前為止涉獵的日本文學有限,是因為小時候的環境決定了往後的閱讀性向。
村上求學時對學校沒什麼好感,不過他特別愛看書,一有空就一頭栽進文學作品的世界裏。結果國語的成績不錯。至於英語,村上一上高中就開始閱讀英文版的外國文學,他對自已的英文閱讀能力頗有自信,不過這畢竟和會考試不同,因此英文成績在班上是中上的排名。村上還自嘲說,要是當時的英文老師知道我翻譯不少外國作品,大概會搖頭吧!
村上高中畢業後當了一年浪人(重考生),第二年考上了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的演劇科。村上幾乎不到學校去上課,他在新宿打工,空閒時僦到歌舞伎町的爵士咖啡廳去。村上還是大學生時(22歲)就和夫人陽子結婚。25歲時,夫妻兩人以日幣五百萬圓的資金,在國分寺車站南口的地下一樓開了一家名為 "Peter Cat" 的爵士咖啡廳,當時村上養的貓,名字就叫Peter。之後店面遷移到千馱穀去。
村上26歲從早稻田的演劇科畢業論文的題目是「美國電影中關於旅行的思想」。
村上一邊經營爵士咖啡廳,晚上還繼續在廚房的桌子上寫作,準備參加由「群像」雜誌主辦的群像新人文學賞。結果村上初試啼聲的「聽風的歌」,一舉摘下桂冠,那一年是1979年,村上30歲,「聽風的歌」一書並旋即由講談社出版。
翌年(80年),村上又有新作問世,即《聽風的歌》的姐妹作《1973年的彈珠玩具》。一直到寫《尋羊冒險記》之前,村上所寫的作品都是在蠟燭兩頭燒的情況下完成的。當時寫作的意義愈來愈重要時,村上不得不有所抉擇。為了能更專心於寫作,他賣掉經營七年的爵士咖啡廳,並搬到千葉去住。《尋羊冒險記》也就是村上成為專業作家後寫的第一本小說。
成為專業作家後的村上,生活的內容和作息有了很大的改變。以往到淩晨二、三時都還未入睡的村上,現在卻過著晚上十時就寢,早上六時起床的規律生活,而且養成每天早晨慢跑的習慣,甚至在第二年就可以跑完全程的馬拉松。
村上算是相當多產的作家,從1979年耕耘至今,長篇、短篇小說、隨筆、翻譯作品等,加起來超過四十部。村上寫作的節奏通常是長篇和短篇交替進行,唯一的例外是長篇的《挪威的森林》後,接著又繼續另一長篇作品《舞.舞.舞》。
村上的個性可以說非常執著而且單純,他簡樸而有規律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寫照,就好比他數十年如一日地慢跑(後來加上游泳)、稿子絕無遲交記錄,甚至他自嘲從出生到現在從沒有過宿醉、便秘、頭痛和肩酸的記錄,難怪外界會覺得他特立獨行,不易親近。
像村上春樹這般全世界知名的作家,大家免不了會去揣測他這個人如何?他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等等。如果這年頭人要夠怪才有看頭,那你認為鍾愛爵士樂、貓、馬拉松和寫小說的村上怪或不怪?
村上春樹年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0年7月28日
1949年
- 1月12日出生於京都市伏見區,為國語教師村上千秋、村上美幸夫婦的長子。出生不久,家遷至兵庫縣西宮市夙川。
- "我生在關西長在關西,父親是京都一和尚之子,母親是船場一商家之女,可說是百分之百的關西種。自然每天講的是關西方言。所受教育帶有相當濃厚的地方主義色彩,認為關西以外的方言都是異端,使用'標準語'的沒一個地道之人。那是這樣一個世界:棒球投球手則非村山莫屬,食則清淡為主,大學則京大為貴,鰻魚則烤炙為上。"(《村上朝日堂的反擊》)
1955年 6歲
- 4月,入西宮市立香櫨園小學就讀。
- "我家是非常普通的家庭,只是父親喜歡書,允許我在附近書店賒賬買自己中意的書。當然漫畫、週刊之類不行,只限於正經書。但不管怎樣,能買自己中意的書實在讓人高興。我也因此得以成為一個像那麼回事的讀書少年。"(《村上朝日堂》)
1961年 12歲
- 4月,入蘆屋市立精道初級中學校就讀。
- "講起過去的事來,當時(60年代前期)我家每月讓書店送來一冊河出書房的《世界文學全集》和一冊中央公論社的《世界文學》,我便一冊接一冊地看,如此送走了中學時代。由於這個緣故,我的讀書範圍至今仍只限於外國文學。或許可以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吧,總之最初的機遇或環境基本決定了一個人的喜好。"(《村上朝日堂》)
1964年 15歲
- 4月,入兵庫縣神戶高級中學就讀。該校為新聞委員會所屬。
- "反正我就是喜歡看書,一有時間就看文學方面的書,以致怎麼用功國語的成績也過得去。英語方面,由於一上高中就以自己的方式涉獵英語筒裝書,對英文閱讀本身是有信心的。但英語成績不怎麼樣,因為沒有理會那些技巧性的小東西。記憶中成績也就是中間偏上一點。若是當時的英語老師知道我如今搞這麼多英語翻譯,想必會覺得莫名其妙。社科方面世界史很拿手。為什麼呢,因為中央公論社的《世界歷史》那套全集上初中時我就已反復看了二十遍。記得全集廣告詞有這樣一句話:'歷史比小說更有趣'。"(《轉而悲哀的外國語》)
1967年
- 18歲 聽從父母勸告,準備考國立大學。經常去蘆屋圖書館。
1968年 19歲
- 4月,入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戲劇專業就讀。在目白原細川藩邸的私立宿舍"和敬寮"寄居半年,後退出。"經營者是臭名遠揚的右翼分子,宿舍長是個陸軍中野學校出身的面目可憎的漢子。而我這樣的人居然未遭驅逐,很有點不可思議。時間是1968年,正是學潮四起的年代,我也正血氣方剛,對什麼都憤憤不平。"(《村上朝日堂》)後來遷往練馬區寄宿。距離最近的車站是都立家政,幾乎不去學校,在新宿打零工,其餘時間泡在歌舞伎町的爵士樂樂酒吧裏。
1969年 20歲
- 4月,《問題只此一個,沒有交流--'68年電影觀感》在《早稻裏》發表。遷入三鷹市一間宿舍。"由於情緒好,在一家當鋪買了支長笛。練習時,隔壁房間一個吉他少年提議吹哈比曼,於是每天都吹《memphis undergronud》結果在我記憶中,三鷹市就是(memphis unde rgronud》。"(《村上朝日堂》)
1971年 22歲
- 以學生身份同陽子結婚。入居陽子夫人父母家(其父母在文京區千石經營床上用品店)。
1974年 25歲
- 在國分寺開爵士樂酒吧。開店資金500萬日元。250萬為夫婦打零工存款,其餘由銀行貸款。"起始覺得找工作也未嘗不可,便去幾家有關係的電視臺轉了轉,但工作內容實在無聊透頂,只好作罷。心想與其幹那樣的工作,還不如自己好好開一家小店。開店可以親自採購,親自動手做,親自為顧客服務。終歸,說起我能做的事,也就是開爵士樂酒吧了。反正我就是喜歡爵士樂,做事也想做多少同爵士樂有關的。"(《村上朝日堂》)店名取自在三鷹寄居時養的一隻貓的名字。後移店至千馱穀。
1975年 26歲
- 3月,從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戲劇專業畢業。畢業論文題目是《美國電影中的旅行思想》。
1979年 30歲
- 在澀谷區千馱附近的神宮球場了寫小說念頭,隨後每晚在餐桌上揮筆不止,寫罷投給"群像新人獎"評審委員會。投稿的原因在於"有字數限制"。
- 6月,《且聽風吟》獲第23屆"群像新人獎"。"走出校門後幾乎從未提筆,剛開始寫得異常吃力。唯一給我鼓勵的是菲茨傑拉德那句話:'如果敘述與人不同的東西,就要使用與人不同的語言。'但畢竟不是件容易匐。邊寫邊這樣想道:40歲時肯定能寫出像樣些的東西來。現在仍那樣想。獲獎固然讓我欣喜萬分,但我不願意受有形物的束縛,已經不再是那樣的年紀。"(《群像》)
- 7月,《且聽風吟》由講談社印行。
1980年 31歲
在澀谷區千馱穀一邊經營酒吧,一邊從事創作。
- 3月,發表譯作《失卻的三小時》(菲茨傑提德著,載於《happy end通訊》)。
- 4月,發表《去中國的貨船》(載於《海》)。
- 6月,《1973年的彈子球》由講談社印行。
- 7月,發表《讀米歇爾·克萊頓的小說令人想入非非,從"說謊方式"想到"熵的減少"》(載於《happy end通訊》)。
- 9月,發表《街,以及不確切的壁》(載於《群像》)。
- 12月,發表譯作《殘火》、《酒精中》(均系菲茨傑拉德著,載於《海》)。
- 發表《窮嬸母的故事》(載於《新潮》)。
1981年 32歲
決心從事專業創作。酒吧轉讓他人,移居千葉縣船橋市。
- 3月,發表《紐約煤礦的悲劇》(載於《brutus》。
- 4月,發表《袋鼠晴日》(同上),由此至1983年在該刊發表系列短篇。
- 5月,譯作《菲茨傑拉德作品集》由講談社印行。
- 7月,與村上龍的對談集《walk and run》由講談社印行,作為"同時代的美國"系列隨筆發表《疲勞中的恐怖--史蒂芬·金》(載於《海》)。
- 9月,發表《被誇大的情況--圍繞越南戰爭的作品群》(同上)。
- 11月,發表《無政府主義--弗蘭西斯同〈地獄啟示錄〉》(同上)。
- 12月,同廣告詞撰稿人系井重裏合寫的《夢裏相會》,由冬樹社印行;《與朋友永久運動的終結》於《文學界》邊載。
是年開始作為編委參與《早稻田文學》的編輯工作,為時一年半。《且聽風吟》由初中下屆同學大森一樹搬上銀幕。
1982年 33歲
- 2月,《青心學院大學--面臨危機的自治與基督教精神》於《朝日周報》連載,作為"同時代的美國"系列隨筆發表《反現代的現代性--約翰(阿賓格的小說》(載於《海》)。
- 5月,發表《都市小說的形式與發展--昆德拉與昆德拉以後》(同上)。
- 7月,發表《事先備好的犧牲者的傳說--吉姆·莫裏森/德阿茲》(同上)。
- 8月,發表《尋羊冒險記》(載於《群像》)和《下午最後的草坪》(載於《寶島》)。
- 10月,《尋羊冒險記》由講談社印行,該作獲"野間宏文藝新人獎"。
- 11月,發表《她的土中的小狗》(載於《昴》)。
- 12月,發表《悉尼的綠色長街》(載於《海》臨時增刊《孩子們的宇宙》)。
1983年 34歲
- 1月,發表《螢》、《燒倉房》(載於《中央公論》)。
- 2月,發表《e·f式地看〈e·f〉》(載於《中央公論》)。
- 4月,發表《作為符號怕美國》(載於《群像》),短篇集《去中國的貨船》由中央公論社印行,發表《我打電話的地方》等7篇雷蒙德短篇譯作(載於《中央公論》),發表《通過"沙灘男孩"長大的我們》(載於《penthouse》)。
- 6月,發表《避雨》(載於《in·pocket》)。由此至翌年10月隔月在該刊發表小品。
- 7月,雷蒙德短篇譯作集《我打電話的地方》由中央公論社印行。
- 9月,短篇集《袋鼠晴日》由平凡社印行。 10月,發表《游泳池邊》(載於《in·pocket》)。
- 11月,發表《關於穿制服的人們》(載於《群像》)。
- 12月,發表《盲柳與睡美人》(載於《文學界》),同插圖畫家安西水丸合寫的《象工廠的happy end》由cbs索尼出版社印行。 是年初次赴海外旅行,在希臘參加雅典馬拉松賽。
1984年 35歲
- 1月,發表《跳舞的小人》(載於《新潮》)。
- 2月,發表《計程車上的男人》(載於《in·pecket》),在《翻譯世界》連載《村上春樹的簡裝書生活》(至6月號)。 3月,同攝影師稻越功一合寫的《波畫波語》由文藝春秋社印行。
- 4月,發表《三個德國幻想》(載於《brutus》)和《現在為了死去的女王》(載於《in·pecket》)。
- 6月,發表《獵刀》(載於《in·pecket》)。
- 7月,《螢·燒倉房及其他》短篇集由新潮社印行,《村上朝月堂》由若林出版企畫社印行,發表《迪斯尼·威爾遜與加利福尼亞神話的緩慢的死》(載於《小說新潮》臨時增刊"大專欄")。
- 10月,發表《嘔吐1979》(載於《in·pecket》)。
- 12月,同上中健次對談(載于《國文學》1885年3月號)。
是年夏赴美國旅行約6個星期。
1985年 36歲
- 4月,在《mari clair》連載譯作《牧熊》(john irving著),在《週刊朝日》連載《村上朝日堂》(至翌年4月)。
- 6月,《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由新潮社印行,10月獲"穀崎潤一郎獎";雷蒙德短篇譯作集《夜幕下的馬哈魚》由中央公論社印行;發表托洋曼短篇譯作《無頭鷹》(載於《小說新潮》增刊);發表《小說中的制度》(載於《波》)。
- 8月,發表《再襲麵包店》(載於《mari chair》和《象的失蹤》(載於《文學界》)。
- 10月,短篇集《旋轉木馬鏖戰記》由講談社印行。
- 11月,譯作連環畫《西風號遇難》(c.v.奧爾茲巴格著)及連環畫《羊男的耶誕節》(與插圖畫家佐佐木合著)印行。
- 12月,發表《家庭事件》(載於《lee》和《朋胞胎與沈陷的大陸》(載于《小說現代》附冊),評論電視劇化電影的《電影冒險記》(同川本三郎合著)由講談社印行。
1986年 37歲
- 1月,發表《羅馬帝國的崩潰·1881年印第安人起義·希特勒入侵波蘭以及狂風世界》(載於《月刊角川》和《擰發條鳥與星期二的女郎們》(載於《新潮》)。
- 4月,短篇集《再襲麵包店》由文藝春秋社印行。
- 6月,《村上朝日堂的反擊》由朝日新聞社印行,發表波爾短篇譯作《滴翠島》、《世界盡頭》、《志願講演者》、《彌天大謊》、《方便屋》、《一個小姐的肖像》、《馬戲團與戰爭》(均載于《東京人》創刊號至秋季號)以及《科西嘉島冒險記》(載於《mari clair》12月號)。
- 是年,移居神奈川縣大磯町。
- 10月,在義大利羅馬滯留10日,後赴希臘。
- 11月,《朗格爾漢斯氏的午後》由光大社印行。留居希臘米科諾斯島。
1987年 38歲
- 1月,留居義大利西西里島。發表波爾短篇譯作《文壇游泳術》(載於《文學界》),《"the scrap"懷念80年代》由文藝春秋社印行。
- 2月,留居羅馬。
- 3月,赴博洛尼亞。
- 4月,赴希臘的科西嘉和克裏特旅行。
- 6月,回國。紀實性小說《日出國的工廠》由平凡社印行,發表《反正去過希臘》(載於《winps》)。
- 7月,波爾短篇譯作集《世界盡頭》由文藝春秋社印行。
- 9月,重赴羅馬。《挪威的森林》由講談社印行,上下冊暢銷430萬部;發表《"october light"所放之光》(載于《青春與讀書》)。
- 10月,參加雅典馬拉松賽。
- 11月,翻譯c.d.b.布萊恩的《偉大的德斯裏夫》,由新潮社印行。
- 12月,譯作連環畫《特快列車"北極號"》(c.v.奧爾茲巴格著)印行。
1988年 39歲
- 2月,發表《羅馬喲羅馬,我們必須準備越冬》(載於《新潮》)。
- 3月,赴倫敦,翻譯托爾曼的《憶伯父》,由文藝春秋社印行。
- 4月,回國。《司各特·菲茨傑拉德book》由tbs britannica社印行。回後國取得汽車駕駛許可證。
- 8月,返羅馬,同攝影師松村遇三結伴赴希臘、土耳其採訪旅行。先去希臘東北部阿索斯半島上建有希臘正教修道院的聖可索斯山,之後驅車由伊斯坦布爾進入土耳其,用21天沿國境線繞土耳其周遊,途經黑海、蘇聯、伊朗、伊拉克國境、地中海、愛琴海,最後折回羅馬。此次遊記首先刊載於《03》(1990年1~2月),大幅修訂後以《雨天炎天》為書名由新潮社於1990年8月印行。
- 9月,譯作《and other stories--珍本美國小說12篇》由文藝春秋社印行。
- 10月,《舞!舞!舞!》由講談社印行。
1989年 40歲
- 4月,發表《雷蒙德的早逝》(載於《新潮》)。
- 5月,赴希臘羅得旅行。
- 6月,發表《電視人的反擊》(載於par avion》)和《飛機》(載於《eureka》)。
- 7月,駕駛私家車赴德國南部、奧地利旅行。《村上朝日堂喲!》由文化出版局印行,《小而有用的事》由中央公論社印行。
- 9月,譯作連環畫《無名的人》(c.v.奧爾茲巴格著)由河出書房新社印行;翻譯托爾曼的《一個耶誕節》,由文藝春秋社印行。
- 10月,回國,即赴紐約。譯作《原子時代》(t.o'brien著)由文藝春秋社印行,發表《我們時代的民間傳說》(載於《switch》和《上等瑕玉--p.奧斯塔的〈幽靈們〉》(載於《新潮 》。
- 11月,發表《眠》(載於《文學界》)。
1990年 41歲
- 1月,回國。《電視人》由文藝春秋社印行。以《神園漫步》等為題發表希臘、土耳其遊記(載於《03》)。
- 2月,在居住地澀谷區千馱穀目睹奧姆真理教競選為議院議員的宣傳活動。
- 5月至翌年7月,八卷本《村上春樹作品集1979~1989》由講談社印行,發表《傑克·倫敦的假牙,突如其來的個人教訓》(載於《朝日新聞》)。
- 6月,敘寫作為希臘、義大利"常駐旅行者"的體驗並收有同陽子夫人的照片的《遠方的鼓》由講談社印行,發表《托尼·瀑谷)(載於《文藝春秋》)。
- 8月,《雨天炎天》由新潮社印行。
- 10月,譯作《談一下真正的戰爭》(t.o`brien著)由文藝春秋社印行。
- 11月,譯作連環畫《哈裏斯·巴蒂克之謎》(c.t.奧爾茲巴格著)由河出書房新社印行。
1991年 42歲
- 1月,赴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任客座研究員。
- "1月去美國領事館取簽證的時候,正值海灣戰爭爆發。我們在駛往赤阪的計程車中聽到美軍用導彈襲擊巴格達的訊息。我們不認為那是個好去處。雖說戰場遙遠,但去一個打仗的國家並在那裏生活畢竟不是件開心的事。可是一切手續都已辦完了,作為我們除了赴美已別無選擇。結果固然沒有受戰爭的直接影響,不過坦率說來,當時美國那激昂的愛國氣氛是不怎麼令人愉快的。"(《繼而悲哀的外國語》)。
- 4月,發表《綠獸》、《部男》(載於《文學界》臨時增刊《村上春樹book》)。
- 12月,譯作連環畫《天鵝湖》(c.t.奧爾茲巴格著)由河出書房新社印行。
1992年 43歲
- 由於延長美國滯留期限,以客座教授身份在普林斯頓大學研究生院講現代日本文學,內容為"第三新人"作品讀解,副教科收為江藤淳的《成功與夫落》。
- 10月,《奇鳥行狀記》(或譯擰發條鳥編年史))第一部開始在《新潮》連載(至翌年8月),《國境南·太陽西》由講談社印行。
1993年 44歲
- 1月,發表《非故弄玄虛的小說誕生--同雷蒙德交往的10年》(載於《朝日新聞》)。
- 6月,譯作連環畫《神奇的掃帚》(c.t.奧爾茲巴格著)由河出書房新社印行。
- 7月,赴麻塞諸塞州康橋城的塔夫茨大學任職。
- 11月,翻譯《歸來的翻空貓》(格溫著),由講談社印行。
1994年 45歲
- 2月,《繼而悲哀的外國語》由講談社印行。
- 4月,《奇鳥行狀記》第一部《賊喜鵲》和第二部《預言鳥》由新潮社印行。在普林斯頓大學與同為該校客座教授的河合隼雄進行公開對話,題目為"物語在現代日本的含義"。
- 6月,赴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旅行(兼採訪。由大連經海拉爾、中國一側的諾門坎、蒙古的烏蘭巴托去哈拉哈河東側的舊戰場察看。此次紀行發表于《馬可·波羅》(9~11月)。
- 7月,夫婦去千葉縣倉町旅行,當地出身的安西水丸同行。旅行目的之一是"補償在蒙古期間糟糕透頂的飲食"。
- 12月,發表《襲擊動物園》(載於《新潮》)。
1995年 46歲
- 3月,美國大學春假期間臨時回國,在神奈川縣大磯家裏得知地鐵毒氣事件。
- 6月,退掉康橋城寓所,驅車橫穿美國大陸至加利福尼亞,之後在夏威夷考愛島逗留一個半月回國。
- 8月《奇鳥行狀錄》第三部《刺鳥人》由新潮社印行。
- 9月,在神戶市與蘆屋市舉行自選作品朗誦會。"由我來朗誦也起不了什麼作用,但我還是盡力做了,哪怕有一點點用處也好,人們說我不習慣出頭露面,其實也是和大家一樣的人。既無什麼技能,又不善言辭,所以很少出場。給人拍照也不喜歡。雖說拍照也不至於狂蹦亂跳或咬斷小指。"(《spa》10月第4期)。
- 11月,同河合隼雄對話。發表《盲柳與睡美人》(載於《文藝界》)。
1996年 47歲
- 1~12月,獨自採訪東京地鐵毒氣事件62名受害者,每5天採訪1名。
- 2月,發表《第七個男人》(載於《文藝春秋》)。《奇鳥行狀錄》獲第47屆"讀賣文學獎"。
- 5月,《村上朝日堂周報·漩渦貓尋覓法》由新潮社印行。
- 6月,翻譯《利穿心臟》(米歇爾·吉曼著,作者系書中主人公--因連續殺人而自求一死的犯人之胞弟),由文藝春秋社印行。發表《列剋星敦的幽靈》(載於《群像》)。
- 11月,短篇集《列剋星敦的幽靈》由文藝春秋社印行。
- 12月,《去見村上春樹·河谷隼雄》由巖波書店印行。
1997年 48歲
- 3月,經採訪東京地鐵毒氣事件受害者寫成的《地下》由講談社印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