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西遊之仇恨篇 http://ent.sina.com.cn
2000/03/30 新浪娛樂 |
|
|
|
有人懷疑《大話西遊》的內涵,而將其貶爲一部無聊,庸俗的香港泛濫之作;有人否定周星馳的藝術價值,認爲他不過是個開低俗玩笑,行爲舉止猥瑣的香港演員。我認爲原因有三:一是以上這些人戴著有色眼鏡看人,把周星馳看成與香港電影界其他俗人一樣的貨色;二是太自視清高,喜歡那些所謂的高雅嚴肅的藝術電影,而不屑與我們一般見識;三是根本就是太笨太呆,看不懂《大話西遊》,揣摩不透周星馳那獨特的與衆不同的卻又相當深刻的藝術理念。我覺得真正的原因應該是第三個!!! 在我心目中周星馳是真正的藝術大師,或許他的表達方式還不能讓某些人接受,或許他的表現手法還被某些人斥之爲低級趣味,但他是真誠不做作的,他是親切不疏遠的,他是卑微不高傲的,他是熱情不冷漠的,他是與我們這些下層人民是心心相映,水乳交融的。誠然在周星馳早期的作品中還充斥著大量的幼稚和低俗,但在他的後期乃至最近的一些作品中開始逐漸滲透著作爲一位成熟的電影大師持的藝術意象,甚至是對生命,對世界,對愛情乃至對自身的深刻反思,更表達了他對生存本原的探尋與追求。這些都在其經典之作《大話西遊》中突出表現了出來! 我認爲《大話西遊》提出了兩個命題:愛情與仇恨。關於愛情,我想人們已討論的夠多的了,《大話》中所體現的愛情是我見過的最奇怪的,也是最合理與最感人的。不過讓我印象最深的卻是至尊寶在戴上金箍圈時問觀音的那個問題:「我還是不明白,恨一個人可以十年五十年甚至五百年這樣恨下去,爲什麽仇恨可以大到這種地步呢?」至尊寶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並不是出於偶然,而是當他超脫了一切,看穿了萬物時的頓悟,正如他所說的:「以前我看事物是用肉眼去看,但在我死去的那一刹那,我開始用心眼去看這個世界,所有的事物真的可以看得前所未有的那麽清楚……」至尊寶看清了什麽?我想這才是最重要的,才是編劇乃至周星馳最想向我們表達的,我想那就是關於仇恨的思考。其實在影片中並非愛情而是各式各樣關於仇恨的矛盾衝突佔據主要位置,至尊寶始終陷入在各式各樣的仇恨交織的網中,並最終導致其愛情的悲劇性結局。衆多矛盾中白晶晶與春三十娘之間的衝突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片中並沒有交代原因卻相當著重渲染了她們間矛盾的嚴重程度,正像片中至尊寶所質問春三十孃的「有這麽大仇嗎?這麽多年來你還不肯放過你師妹!」因爲她們的仇恨才有了白晶晶的中毒跳涯揮刀自殺,才有了至尊寶爲救白晶晶而倒轉時空回到五百年前,更有了後來至尊寶被春三十娘所殺從而翻然醒悟了卻情緣變回齊天大聖。紫霞與親生姐姐青霞之間一開始更是充滿仇意,「前世跟我鬥得太厲害了,所有佛祖就把我們兩個卷在一起變成一根燈芯,要我們苦練修行化解這段恩怨,可惜事與願違,現在比以前鬥得更厲害了」,至尊寶夾在中間相當不好做人。唐僧的囉嗦使無論是至尊寶還是孫悟空都對他痛恨無比,最終孫悟空才幹出把唐僧送給牛魔王的弑師行爲、至尊寶痛打高唱「ONLY
YOU 」的唐僧,甚至連觀音都曾對唐僧起過殺意。牛魔王與原來是兄弟的孫悟空爲了紫霞而反目成仇;就連豬八戒與沙和尚之間也是吵鬧不斷…… 至尊寶雖然做的是山匪,但他是個善良的人,他對生活無所求,他不想做猴子不想當齊天大聖,他只想找到真正的愛人。因此他曾不顧一切地要拿到月光寶盒回去救白晶晶,卻由於陷入了各式各樣的矛盾仇恨中始終不能得到,甚至失去了真正是上天安排的愛人——紫霞,直到患難之交菩提子等人無辜被殺,至尊寶對這個世界失望了,對這個充滿仇恨的世界徹底地失望了。因此死後他向觀音問了那個問題,而觀音回答道:「所以唐三藏取西經他就是想指望這本經書去化解人世間的仇恨。」
這使至尊寶明白了一切,甚至明白了唐僧整天婆婆媽媽嘮嘮叨叨所要表達,也明白了唐僧之所以要捨生救他的意義,正所謂「
生亦何哀,死又何苦」。因此他戴上了金箍並不是像我的一些天真的朋友所想的僅僅是爲了復活,而是他真正認識到自己所承擔的艱巨的任務,從而抛開一切情慾去西天取經,爲得就是感化世人消除仇恨,讓世界充滿愛!由此可見,周星馳在這部片子中呼喚的是愛的主題,想教育觀衆相互間不要充滿仇恨,應該相互理解、相互關愛,就像唐僧對待那些小妖一樣。:) 故事的結局也寄託了周星馳的美好願望:紫霞與青霞終究歸好,姐妹情深在關鍵時候表現了出來;白晶晶與春三十娘共伺一夫;唐僧不再 嗦,說話簡潔明瞭;甚至豬八戒與沙和尚也相敬如賓,友好禮貌……這些是《大話西遊》所向我們揭示的,只希望我們的世界也能少些仇恨,多一些愛! 資料來源:http://ent.sina.com.cn/amusement/comment/netant/2000-03-30/5532.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