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
1.談戀愛。此前整整十年,年輕人公開的約會被視爲是可恥和墮落,他們只能用談工作爲由進行地下活動,情書的開頭一定要稱呼某某同志,結尾也一定是革命的敬禮,但在這一年,愛情開始與階級感情稍稍分開,戀人們手拉著手逛公園,軋馬路,戀愛終於還給它本來的面目。
2.在街頭出現寥寥幾個外國人就必遭圍觀的年代,偉大的動搖了這個東方大國數十年的整齊劃一和單調乏味。遊唱歌手艾敬在她的《豔粉街》裏記錄了這一幕:有一天一個長頭髮的大哥哥在豔粉街中走過,他的喇叭褲時髦又特別他因此惹了禍,被街道的大媽押送他遊街,他的褲子已經扯破,尊嚴已剝落,臉上的表情難捉摸。
25年後,我們對喇叭褲鼓掌。
1979年
1.第一個電視商業廣告。幸福可樂廣告於3月份在中央電視臺播出。
2.可口可樂。可口可樂伴隨著新中國成立後中美建交重新進入中國市場。
3.硬派小生和他的板寸。《追捕》中高倉健憑著硬漢形象把充斥中國熒屏的奶油小生們(以唐國強爲代表)打入冷宮。此後經常聽見尋找男子漢的呼聲:留著披肩長髮,穿著皮靴,外表清純,內心如火的真由美成了中國男青年第一代的夢中情人。
4.《跟我學》(FOLLOW ME)掀起了第一次全民學外語的高潮
5.第一次時裝秀。法國時裝設計師皮爾卡丹親率12名法國姑娘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進行了一場時裝表演。
1980年
1.穿白色緊身衣的男子。上海芭蕾舞學校在湖南演出時,當地觀衆對舞臺上出現身穿白色緊身衣的青年男子十分驚訝,在他們看來,這僅次於完全裸體。落幕時,一個很生氣的幹部打破了靜默,他突然喊道:“這同中國有什麽關係呢?”
2.麥克哈裏斯旋風。電影《佐羅》的觀衆達到創紀錄的7000萬人次。但這一年最火的是《大西洋底來的人》的主人公麥克哈裏斯,據說當時某單位評選先進典型,有的選票上竟填寫了“麥克哈裏斯”的大名。他的“麥克鏡”可以寫入未來的中國服飾史,游泳池裏多了一種泳姿—麥克式。這部電視劇還使一項健身運動風靡全國,那就是飛盤。
3.新《婚姻法》和獨生子女政策。離婚的必要條件被修改爲:雙方感情確已破裂,並經調解無效。中國人終於認識到“愛情靈魂”。
1981年
1.女排奪冠。時隔22年後,女排奪得第一個世界冠軍,隨後寫就的光榮,女排姑娘成爲大衆偶像。
2.剃光頭和學武風。《少林寺》有人看了5遍,甚至18遍。離家出走到少林寺拜師學藝的孩子不在少數,男孩子都夢想成爲武僧。
3.女的溫柔漂亮,男的英俊瀟灑,除了哭哭啼啼的談戀愛以外什麽都不幹。女孩子通常出口成章,男孩子總有一個富商老爸。雙方因貧富懸殊而本能地相互敵視,進而在情感上互相折磨。女孩子通常人窮志不短,男孩子則甘心爲了戀人抛棄萬貫家業。最終,富商老爸被他們的純真愛情所打動,灰姑娘終於修成正果,嫁入豪門。第一批接觸瓊瑤的,是1978年恢復高考後的大學生,有人回憶起剛看瓊瑤電影的感覺說:“恍恍惚惚,不知身在何處,第一次知道,原來戀愛可以這樣談!”但到了1981年,《窗外》、《聚散兩依依》、《夢的衣裳》、《在水一方》…….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才正式征服神州大地的癡心男女:林清霞、呂秀菱(女孩紛紛效仿她們的中分長披肩直發)、秦漢、秦祥林等偶像席捲了內地。“像瓊瑤小說裏出來的姑娘”成了新“大衆情人”。18年後瓊瑤捲土重來,《還珠》系列再次風靡神州。瓊瑤是惟一能“毒害”3代青少年的華人女作家。
1982年
1.電視版的“獅子王”。日本動畫片《森林大帝》開播,講述了小獅子雷歐成長的故事。《森林大帝》標誌著中國廣告業進入新時代。日本廣告商提供動畫片,可在節目進行30分鐘後插播1分鐘商業廣告。
2.《武松》。第一部引起轟動的國產電視劇。
3.黃書充斥。延邊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玫瑰夢》被查禁,這是中國現代出版史一個焦點事件。這一年,正式出版社被查禁的淫穢色情圖書30多種,6家出版社停業整頓,查處因刊有淫穢色情描寫或封面插圖低級下流的期刊130多種。
4.軍裝復蘇。街頭上重又出現穿草綠色的舊軍裝和布鞋,挎軍用包的年輕人。
5.第六屆世界盃體操賽中,一個面目清秀的小夥子一個人奪得共7個專案中的6枚金牌,這在體操史上尚屬首次,他的名字—李寧,被收錄在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裏。李寧不僅是25年來第一位大衆體育明星,也是最成功的一位。李寧一共獲得14個世界冠軍,包括3個奧運會冠軍,此外還有8個亞運會冠軍。他是國際奧會運動員委員會中的第一個亞洲人。1999年6月,李寧與邁克爾喬丹、貝肯鮑爾、貝利等25人一起被國際體育記者協會評選爲“本世紀最佳運動員”。
1983年
1.精神污染。泰國《星暹日報》1983年11月29日報道,近年來大陸社會上出現的“精神污染”,有下列表現:電視、電影、戲劇追求“完全商品化”,爲個人和小團體牟利。如很多城鎮大量上演舊劇、舊曲、宣揚封建迷信。出版界胡亂編造之風盛行,有些人借寫科幻小說之名,行宣傳鬼魂、色情之實。“偵探”、
“俠義”、“奇案”、“秘聞”之類低級趣味圖書充斥,成爲書店的熱門貨,文藝界受西方“現代派”思潮影響,創作無主題無意義的小說詩歌和散文,一些青年追求腐朽生活方式,嗜好裸女相片、色情錄影帶和黃色讀物.
2.鍋蓋頭。第一部在內地播放的香港電視連續劇《霍元甲》,黃元申和梁小龍剪的那種前面有劉海,後面長及脖子的髮型流行於年輕人中。
3.第一個變性人。1月,著名外科專家王大玫教授主刀,張克莎成爲中國首例變性人。
4.摩托車。最初引進的摩托車款是CJ70。1994年太子車成了時尚象徵之一
5.春節聯歡晚會風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馬季、姜昆、王景愚、劉小慶主持的春節聯歡晚會。雖然電視在當時還不太普及,但是娛樂活動單調,電視節目匱乏的年代,這台晚會還是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王景愚繞著桌子“吃雞”,李穀一連唱了“鄉戀”等7首歌曲,而最煽情的場面是劉曉慶向父母拜年。現場氣氛空前熱烈。演播廳裏,掌聲、笑聲、歡呼聲、4部直撥電話鈴聲幾乎沒有停過,北京電信86局的線都燒熱了,技術人員非常緊張,備用器材、消防器材都準備好了。雖然當時多數人看的都是黑白電視,但一點也不影響晚會效果。春節晚會從此成爲大年夜必不可少的一道“大餐”,同時也造就了無數藝人的大紅大紫
1984年
1.健美操。日本《讀賣新聞》1984年11月2日報道,怎樣做才能使自己變得苗條魅力,在鄰邦中國出現了健美操熱,健美操的獨特之處是,把太極拳和現代舞蹈結合起來。在西歐風格的廣播體操中,吸取了“踢腿”和“出拳”這些中國武術動作。
2.《我的中國心》。當年春節晚會推出的香港歌星張明敏紅遍南北,特別是他演唱的《我的中國心》成爲除國歌外,中國人都會唱的歌曲。
3.第一次公開招聘模特兒。中央美院等10所藝術院校在《北京晚報》上聯合刊登啓事,爲美術系公開招聘模特兒,吸引了171個報名者,大多數人是待業青年。有些報名者不敢告訴父母,要求不公開名字。
4.西式速食。合衆國際社1984年2月19日電,中國的第一家西式速食店—“義利快餐廳”開張,這是唐老鴨帶動的食品革命。除了漢堡包之外,還出售熱狗、油炸食品、榨雞、冰激淋卷、煎薄餅和份飯。
5.錄影廳。比比皆是,很多人沈迷於這裏播放的港臺片和好萊塢盜版片。
1985年
1.西方流行樂隊首次在中國演出。英國“威猛”樂隊在北京、廣州的演出轟動一時,北京的門票是5塊一張,相當於普通中國人半個禮拜的工資,黃牛票賣到了25元/張。
2.彩電村。美聯社1985年2月17日電,在中國,目前有一個象徵富裕的新詞,那就是“彩電村”。這種村莊裏的每戶人家都有一台彩色電視機,黑白電視機已經過時了。這個國家的第一個“彩電村”在北京郊區的平谷縣。據中國說什麽統計,中國目前有4000萬台電視機,而十年前只有20萬台。
3.高爾夫球合法化。長期以來被視爲資產階級娛樂活動的高爾夫球和保齡球被正式承認比賽專案。
4.第一次“性學熱”。阮芳賦的《性知識手冊》和吳階平的《性醫學》出版。“陳世美”和“第三者插足”,變成“婚外戀”,接著“情人”的說法出現。“上床”變成“性生活”,然後又變成“說什麽”。官方使用的“色情淫穢錄影”一詞,被叫做“毛片兒”。北京處級以上的作家搶購潔本《金瓶梅》,只印1000
套,刪去了19610字。
5.《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痛訴文革悲慘命運的“傷痕文學”流行一時,張賢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它第一次談到了性壓抑的問題。一個因右派而入獄,另一個因作風問題被勞改。兩個人在勞動的麥田裏避開看守做了半個小時的夫妻,再見面時已是8年以後。文章的後半部分很象王朔的《過把癮就死》,都是將兩個人從相愛到分手的無奈和彼此傷害。不同的事,《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裏有大量描寫偷窺、說什麽和通姦的情節小說。在當時,這部小說引起的反響不遜於《洛麗塔》對西方世界的衝擊。但是,與1993年賈平凹的《廢都》不同,張賢亮只是把性當作一種文化的,生命的思考對象,書中的性描寫無論怎樣驚世駭俗,但都具有理性和美學情致,緊扣人物的個性和命運。在他的作品裏,形勢一種道德,負載著沈甸甸的內涵,而不是小說情節的調劑物。
1986年
1.朦朧詩。創造並統治這一時代的有3個人:北島、顧城和舒婷。
2.賓士開進中國。梅塞德斯—賓士(中國)有限公司成立。
3.比基尼。第四屆全國健美比賽在深圳舉行。比基尼女孩在臺上的競技,遭到一通口誅筆伐。
4.到處都是桌球。連路邊小吃店或小修車廠都放置桌球共顧客娛樂。逃學去玩桌球的孩子增多
5.崔健和中國搖滾的崛起《信天遊》引爆了“西北風”,寥寥數首名作成了“全國糧票”;以齊秦、蘇芮爲開端,港臺藝人大舉登陸,原人原唱原作,是大陸歌壇
“翻唱歌曲”宣告滅亡。這時,一個穿著黃軍裝、挽著褲腿、其貌不揚的傢夥用沙啞的嗓音喊出了一代人的心聲:對自由的渴望,對傳統的叛逆、對激情的追求。王朔說過:“我第一次聽《一塊紅布》都快哭了。寫得透!當時我感覺我們千言萬語寫得都不如他這三言兩語的詞兒。”有這感覺的決不只朔爺一個人。崔健的聲音就像是我們自己的懷疑:“爲何你總是笑我,一無所有?!”我們幾乎不假思索的愛上了他的音樂。世界一天天在變,變得我們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那時,崔健的歌是我們唯一相信的東西,他的愛情讓我們溫暖,他的憤怒是我們的不平,他的晦澀令我們拘謹,他的溫柔是我們的聲音。《一無所有》標誌著一個時代的心態。從那以後,歌壇分化了,娛樂方式也多元化了,用現在時髦的話說:進入娛樂圈的權力。
1987年
1.艾滋病恐怖症。共同社1987年8月13日電:在飯店服務員、導遊人員等涉外旅遊工作人員中,艾滋病恐怖症正在擴大,衛生部門正在竭盡全力普及正確的艾滋病知識。飯店服務員最討厭的工作是打掃外國人的房間。他們說“要是染上艾滋病怎麽辦。”有的導遊極力回避和外國人握手。
2.霹靂舞。美國電影《霹靂舞》上映後,“太空步”開始席捲內地,是當時最酷的舞蹈。有些人在大街上跳舞,引得觀者如雲,堵塞交通。年輕人燙爆炸頭。
3.肯德基。11月12日肯德基北京前門設立了在中國的第一家餐廳。
4.一切從“大哥大”開始。摩托羅拉首先在北京設立辦事處,開始向國人推銷類比移動電話(俗稱“大哥大”)
5.遊戲廳。從都市向鄉村蔓延。
6.費翔鑄就第一批追星族,混血兒的外貌和奔放的舞姿在冬天點燃大火,從此,崇拜明星現象逐漸成爲都市文化的主流。第一批追星族出現了。直到15年後,我們才逐漸認識到:費翔是一個敬業的藝人,不是明星。“我不知道我是爲什麽成功的,是我的實力還是‘費翔’這兩個字,所以我決定到誰也不認識我的美國去。”
來到紐約後,費翔租了一個小房子,找了一個經紀人就開始了自己的夢想。他每天把打印好的簡歷投到不同的地方,在當地登記的7萬多名演員中尋找機會。除此之外,費翔從不玩“緋聞遊戲”,現在哪還有比他更單純的偶像?
1988年
1.《紅高粱》。這部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的作品,標誌著中國電影的復蘇。張藝謀和他所屬的第5代導演日漸活躍。
2.“你可以保持沈默,但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可能作爲呈堂證供。”《神探亨特》使這句英美法系中的名言路人皆知。
3.《囚歌》。音像公司借一個被判刑的電影演員出獄之際,推出以勞改犯自述爲主題的《囚歌》,歌壇炒作達到新高度
4.少兒不宜。電影《寡婦村》中出現露臍裝和“想男人”的主題被列爲首部“少兒不宜”。
5.那英亮相。以一曲西北風《山溝溝》成名。早年,她多模仿蘇芮,《山不轉水轉》使她名動神州,奠定了她內地歌壇“大姐大”地位。此後10年裏,那英壟斷了國內所有最佳/最受歡迎女歌手獎項。
6.寶潔。寶潔帶著飄柔、舒膚佳等産品來了,它掀起了到外資公司工作的欲望。
7.王朔年。王朔的4部作品在這一年被同時搬上銀幕,文學界、電影屆、評論屆不約而同的稱1988年爲“王朔年”。這位元真正把握了北京話本質的語言天才,復活了大批鮮活的市井流行語,並以反彈琵琶的方式借用了習慣性話語,用調侃的方式來躲避崇高,從而消解了中國文學嚴肅、正經的刻板面目。他創造的“我是流氓我怕誰”、“過把癮就死”、“千萬別把我當人”、“一點正經沒有”等語錄,已成爲坊間的日常用語。從純情篇的《空中小姐》、《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動物兇猛》到諧謔篇的《頑主》、《一點正經沒有》、《誰比誰傻多少》、到後來的《無知者無畏》、《美人贈我蒙汗藥》,王朔旗幟鮮明的民間語言風格,影響了一代人說話和寫字的表達方式,更重要的是,他改變了人們看世界的眼光。王朔的小說讓老一代文人找不著北,其中一位這樣評價王說:“明明是對非道德現象表示憂慮,他非說你是在建立道德理想國不可,你追求信仰,他說你弱智。你呼喚精神,他說先得解決溫飽。你反對物質主義,他說你世俗,反現代化。”
1989年
1.港臺明星引進年:大批臺灣歌星的盒帶正式引進,形成自鄧麗君以來第二次港臺歌曲輸入的高潮。王傑、童安格、薑育恒、張雨生、千百惠、小虎隊、紅唇族、譚詠麟、梅豔芳等港臺歌星風靡一時。
2.宮廷風。《周刊時事》1989年2月24日報道,“宮廷風”正在席捲中國,一家酒廠的老闆說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弟弟溥傑爲其産品題了“宮廷酒”3個字;在傳統式樣的黃色點心盒上印著“清宮禦點”或“宮廷糕點”等字樣,在商店的茶葉櫃檯上,陳列著標有“禦用珍品”字樣的茶盒;供應宮廷菜肴的高級餐廳位於北京北海公園之內,餐廳門外懸挂著“宮廷風味”的招牌,風景區出租皇家風格古裝,以供拍照。此風不斷延伸到電視劇裏—滿目皆“帝王”,而且,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從亡國帝王題材,以清朝爲主,逐漸向興國帝王轉變,如康熙、乾隆,2003年,漢唐盛事的帝王題材頗爲熱門。
1990年
1.麥當勞登陸,大人、小孩都想瀟灑一回,尤其是食指之成癮毒害了兒童。
2.“裏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圍城》使婚姻關係變得耐人尋味而複雜,錢老先生展示了一個永遠無法解決的難題。
3.第一部國產泡沫劇。《渴望》是知青時代最後的回光返照。劉慧芳和宋大成深入人心
4.夜總會。在深圳、廣州出現。揭開了毒害意志薄弱男人和女人的序幕。
1991年
1.內衣外穿。麥當娜使這種風尚行銷全球。幾年後,無肩裝、露臍裝在中國出現。
2.呼啦圈。呼啦圈全**動,是當時最普及的運動器材
3.卡拉OK。這種自娛自唱至今仍是很多人的休閒首選。
4.性脫離愛情婚姻。1980年代我們唾棄婚前和婚外性行爲,現在卻有了“傍大款”和“養小蜜”,還有比比皆是的“包二奶”,香港的某些糟粕開始侵蝕大陸。
5.傳呼機。又叫BP機。先是數位傳呼,等到中文傳呼機出現,年輕人喜歡用它來傳遞情話。CAll機2001年才走向終結。
6.金大俠稱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14部金庸小說在迷倒了海外華人和港臺同胞後,正式刮入內地。三聯書店與金庸聯姻,真正成就了“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說”的傳奇。中國國家兩代領導人先後接見了金庸,鄧小平笑說:“對查先生,我也是知名已了。”金庸,原名查良鏞,生於1924年,浙江寧海人,與新派武俠小說先鋒梁羽生結爲好友後,1955年開始發表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神話誕生了,接著《雪山飛狐》導致洛陽紙貴,而《射雕英雄傳》被視爲“天書”,奠定了金庸新派武俠小說一代宗師地位,時年,金爺僅34歲。1960年代他又寫作了《笑傲江湖》、《鹿鼎記》等作品。1972年金庸封了筆。至此,“武林”至尊,惟數金庸;風行天下,誰與爭鋒?金庸小說發行量過億冊。從《書劍恩仇錄》起,金庸小說捧紅了一代又一代影視導演和明星,金庸(他創辦的《明報周刊》是香港地區第一份娛樂雜誌)是娛樂界真正的大師、票房的不倒翁。其通俗直白的語言風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將民族大義、愛國精神融入精心動魄的戲劇化衝突中,深淺互見。“這裏躺著一個人。在20世紀、21世紀,他寫過十幾部武俠小說。他的小說有幾億人喜歡。這是金庸爲自己寫的墓誌銘。迄今爲止中國最好的武俠連續劇《射雕英雄傳》(83版),有著神奇的吸引力,非現在的肥皂劇所比,甚至使人翻牆去看,經久不帥,多年後仍回味無窮。
1992年
1.炒股。全民炒股從此開始,潘虹主演的《股瘋》反映了舉國的瘋狂。
2.“不管黑貓白貓,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
3.輝煌的校園風。《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等內地校園歌曲風起雲湧,高曉松、老狼、沈慶等人將中國歌壇帶入新時期。
4.國際頂級時尚品牌集體進入。路易威登的第一家專門店在北京王府飯店開張,阿曼尼、夏奈爾和古琦、CD跟上。專賣國際中高檔品牌的國貿商城開業。
5.洋酒。6月,軒尼斯XO再次打入中國市場。
6.“討個說法”。8月31日首映的《秋菊打官司》,令秋菊(鞏俐主演)的一句話成爲 現今打官司者的口頭禪。
7.速食麵。臺灣頂新集團銷售康師傅速食麵,這種速食食品成了家庭必備。
8.足球俱樂部制。第一個洋教頭施拉普納來了,第一代國產足球明星高峰,郝海東等崛起。
9.大半個中國都在笑。王朔“觸電”就成了最大的通俗娛樂製造者,他編劇的第一部國產輕喜劇《編輯部的故事》,讓李冬寶和戈玲式的幽默,笑倒了大半個中國。一代笑星葛優問世。國人頭一回發現,雞毛蒜皮的小事和世面上令人煩惱的不正之風也可挖掘出調劑快樂的元素。從這一年起,我們開始學習在各種困境中找到快樂。一年後,英達與梁左又推出了120集《我愛我家》,它是國內第一部情景喜劇(現場有觀衆、掌聲和笑聲),成爲國產情景輕喜劇裏不可逾越的高峰。
1993年
1.第一份吃喝玩樂的報紙 1月8日,《精品購物指南》創刊。
2.第一本時尚雜誌 8月《時尚》雜誌創刊。
3.出國就爲了給老外刷盤子?出國熱中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開播。聲稱不演電視劇的姜文扮演男主角王啓明,王姬出演阿春。
4.港臺影視歌星火熱,追"星"族,當時青少年迷戀港臺地區各類影星歌星,香港四大天王,BEYOND樂隊等更是衆人皆知,粵語歌流行.周星馳的無厘頭電影深受群衆歡迎.
1994年
1.《過把癮》根據王朔的《過把癮就死》、《空中小姐》等幾部小說改編,王志文和江珊成本年度最受注目的影視明星。
2.第一部進口大片 11月12日《亡命天涯》首映,主演哈裏森·福特。
3.諾基亞,NOKIA接通中國第一個GSM移動電話。2003年,它擠下摩托羅拉,成爲中國最大的手機供應外商。
4.寶馬 在北京設立第一個代表處。國人“開寶馬、做賓士”的財富大夢想由此起步。
5.超市革命。3月26日,馬來西亞零售商百盛進入中國,超市出現了。第二年,家樂福和普爾斯馬特等蜂湧而至,將超市演變成國人最喜歡的購物場所,先是櫃檯式超市,然後倉庫式的大超市也來了。與傳統購物方式不同,超市對我們産生了極大的衝擊:琳琅滿目的商品近在咫尺,相當有視覺效果,令人充滿購買欲望;不必再看售貨員的嘴臉,自選自取的方式給了顧客最大的選擇權,如果你改變主意可以把商品隨時放回原地;在超市流行的初期,偷竊現象時有發生,要抵禦不把觸手可及的商品偷偷放進自己口袋裏的誘惑的確很難,這考驗了我們的道德。在超市已經遍地開花中國的今天,逛超市成了很多閑來無事的人的首選,很多男性一直不喜歡去商場,但他們都會喜歡逛超市。這有助於調整夫妻和男女朋友關係。
1995年
1.全民奔小康,《讀者》雜誌刊登的第一個廣告,就是小康之家的形象廣告。國人展開了如火如荼的奔小康運動。
2.正版大片強勢進入進口分賬電影成批進入,《北京青年報》率先稱其爲“大片”。這一年,阿諾·施瓦辛格主演的《真實的謊言》和湯姆·漢克斯的《阿甘正傳》引人注目。成龍的《紅番區》是首部在全球華人區同步上映的賀歲片。
3.《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執導,他把初出茅廬的夏雨捧成嘎納影帝,此片奠定了姜文頂級電影人地位。
5.《大話西遊》本年拍攝的“大話”系列在香港並沒有爲周星馳贏得多少聲譽,但轉戰內地後,卻造成空前而漫長的轟動。他的“無厘頭”風格——要麽一本正經地去幹件無聊事,要麽嬉皮遊戲地去搞件正經的事;語言幽默,甚至低俗;動作誇張,甚至下流,但,就這樣抓住了千百萬年輕人的心。在當代中國,只有3個文化人被尊稱爲“爺”,即,金爺(金庸)、朔爺(王朔)、星爺(周星馳)——正是《大話西遊》成就了他這個
“爺”夢。它分上下兩部:《月光寶盒》和《大聖娶親》,處處都是經典橋段,被1970年代和1980年代出生的人長期地大面積地引用,癡迷者要看上十幾遍才覺過癮。如果你遇到年輕的陌生人不知如何開場白,建議你用“I服了YOU”或者“你媽貴姓?”對方立時默契宛爾。
1996年
1.網吧。5月,第一家網吧威蓋特在上海出現,這種高科技休閒方式很快被愛追潮流的年輕人接受。不過,家長通常都痛恨網吧:他們的孩子逃學到網吧玩遊戲;網吧暴力事件也時有發生。(當然MOPPER離不開網路。)
2.搜狐網問世。8月,著名的尼葛洛龐帝的弟子張朝陽在創辦了這家門戶網站後,成了時尚人物,受到國內媒體的追捧。
3.劉羅鍋。李保田主演的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吸引了大批觀衆。連劉羅鍋愛吃的芋頭也突然熱銷北京。同該劇一同躥紅的還有王剛演的和紳。此後,王剛幾乎包攬了所有和的角色。
4.中國式的美國夢。只要是美國夢,不少中國人都愛做,不過這一回,好萊塢卻做了個中國式《廊橋遺夢》。同名的書籍也在國內熱銷。虛幻的夢使很多人想入菲菲,混外情開始升溫。
5.男人弱“性”?性生活裏,女性的期望值開始超過男性,不是處女已不受歧視。壯陽藥泛濫。
6.韓流入侵。這股潮流從歌壇吹到影視界,連韓國高科技公司也受益匪淺。9月,SM公司包裝推出了 H.O.T組合,這5位元唇紅齒白小男生憑藉勁爆的視覺張力、頗具顛覆性的自我表現舞曲及炫麗的舞臺效果,刮起了強勁的旋風,席捲了整個亞洲及中國,迷倒
18歲以下的少年人。他們是第一支被中國正式引進唱片的韓國樂隊。2000年2月1日,H.O.T樂隊在北京舉行演唱會,現場狂熱猶如當年歐美追隨披頭士。H.O.T穿著褲管異常肥大的超級“水桶褲”,戴著亮閃閃的首飾,耳朵上挂著耳環——無一不被爭相模仿。中國最大的韓國流行音樂俱樂部Do-re-
mi有約1萬名會員,鼎盛期每月以3000人的速度遞增。隨著韓國音樂大行其道,安在旭、張東健、金喜善等韓國明星在中國的聲望如日中天;韓劇流行,到《我的老婆是大佬》及《野蠻女友》時達到頂點;三星電子和LG等韓國公司也大借東風,中國區銷售額節節攀升
1997年
1.MBA(工商管理學碩士)成搶手貨。他們受到中國公司的大力追捧。到國外讀個MBA成爲時尚。書店冒出各種MBA書籍。
2.英語辭典熱賣 《朗文當代英語辭典》佔據圖書排行榜首位。
3.飛黃的收視高潮6月1日,柯受良駕三菱車飛越黃河被電視臺現場直播,吸引了衆多國人收看。從此,國內各種“飛越”壯舉不斷。
4.美女都愛穿涼拖。拖鞋本是家居和澡堂裏的專利,但今年,大街上出現了趿著五顔六色的涼拖鞋的年輕女性,它們大多以透明塑膠和真皮製成。
5.都市白領的標準著裝 男性白領們愛穿淺藍色襯衫。
6.香港回歸。7月1日,香港地區終於重回國人手中。香港的回歸使中國的大衆流行文化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作爲亞洲最活躍的娛樂天堂,香港大批的明星可以更自由地到內地發展,內地龐大的電視、電影和演藝市場變得更加活躍;從香港開始的時尚流行都能更迅速地滲進內地;香港娛樂圈的狗仔精神和八卦新聞移植到內地娛樂界。回歸前,內地的流行差了香港一截,到此後,就扯平了。
1998年
1.小燕子飛上天。瓊瑤在今年暑期檔推出的電視劇《還珠格格》,連續火了兩年後,至今仍有電視臺重播。女主角小燕子的扮演者趙薇一躍成爲中國內地最熱門的偶像明星,甚至引發社會上“小燕子熱”的大辯論——因爲其擁躉都是少年兒童。
2.今年過節不收禮,除非你送腦白金。噁心的廣告,騷擾視聽,今年正式上市的腦白金在第二年中秋節格外引人注目,因爲它號稱“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而這句廣告詞逢年過節就成了人們的口頭禪,象感冒。
3.氏電影稱霸影壇內地第一部賀歲片、馮小剛導演的《甲方乙方》登場,中國終於有了跟國際大片較勁的電影。
4.《泰坦尼克號》賺走國人1.04億。
5.三大網站斂聚數千萬網民。3家對國人産生巨大影響的網站都在這一年誕生:聯衆網。作爲全球最大華人遊戲網站,到了2003年,全球註冊用戶高達1600萬人;騰訊公司推出的網上即時通訊OICQ目前已經擁有3900多萬個註冊號碼,活躍用戶大約1500萬人,許多網戀者均通過OICQ認識;12月,四通利方公司並購海外最大的華人網站華淵資訊,成立全球最大華人門戶網站新浪網。這3大網站爲互聯網網路了數千萬網民。
1999年
1.E時代到來。都市里,對互聯網經濟的癡迷已到令人盲目的程度,E時代就這麽來臨了。網站遍地開花,以致泡沫泛濫。這股熱潮引發了“大躍進”式的炒作概念熱、網戀異軍突起,也帶動了電腦的普及,CNNIC機構統計,到2000年1月,中國上網電腦有892萬台,上網用戶數達2250萬人。
2.模仿秀成爲綜藝節目的翹楚,湖南衛視的“歡樂總動員”欄目推出了“超級模仿秀”,完全昇華了卡拉OK的平民化精神,奪得本年度最受歡迎的綜藝節目桂冠。
4.第一部國產偶像電視劇
5.1999年9月9日.整個20世紀再也找不出比這個日子更合適結婚的了,本著天長地久的美好願意,中國婚齡男女有相當一部分都選擇了這一天結婚。
2000年
1.MP3逐漸替代CD機成爲年輕人喜歡的音樂播放器。
2.10月6日,哈裏·波特系列叢書中文版之《哈裏·波特與魔法石》、《哈裏·波特與密室》、《哈裏·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在全國上市。出版商人民文學出版社第一版3冊書共印了60萬本,創下第一版印數的最高記錄。
3.帶寬帶成爲熱鬧話題,通過寬帶可從網上快速下載音樂和電影的誘惑,吊足不少青年人的胃口.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