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 白領工作外包 漸成趨勢
2003.02.17 中國時報
林玲妃/專題報導
「未來你會不知道自己的僱主在世界哪個角落。」這是英業達副董事長溫世仁對未來世界的預測之一。事實上,這個現像已經悄悄在全球發生。而它背後最大的推動力量之一,就是網際網路的普及以及通訊的整合應用,讓跨國工作變得愈來愈容易。
近期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的封面故事,談的就是「全球工作移轉新型態」,點出全球化的下一回合就是將高階工作委外:不論是基礎研究、晶片設計,工程工作,或者財務分析。過去一年之中,美國銀行(BAC)兩萬五千名技術與後臺工作人員,就有三千七百人被裁減,其中三分之一的工作直接委外到印度。
而在印度新德里的一棟大樓內,半夜裡還有兩千五百位受過良好教育的男男女女在工作,他們有的正為美國一家主要保險公司工作,有的則是忙著為美國一家大型網路服務公司作客戶服務。而這裡人工的成本最多可比美國低了六○%。事實上,商業週刊引用一位分析師的話指出,到二○一五年,至少有三百卅萬個白領工作,以及相當一千一百三十六億美元的薪資,將由美國移轉到低成本國家。
加速這種現象發生的,也來自美國經濟的不景氣。幾天前回臺參加玉山科技協會會議的海外知名科技人士,也有數位成員不約而同的談到高階與白領工作的委外潮流,原因之一就是美國企業在資本市場低迷之間,無法再負責昂貴的研發等成本,因此能夠委外的業務就委外。
商業週刊有個數字可證明:矽谷自二○○一年以來,IT相關的工作數量便減少了二○%。
美國宏道資訊(BroadVision)執行長陳丕宏表示,過去卅年來,全球IT業沒有遇過最近三年這麼長的「核子冬天」,因此美國現在已把許多軟體與服務工作都委外到其他國家,包括日常營運、call center(客服中心)以及軟體開發都在委外,而且這種趨勢將會流行到日本、臺灣,他這次回國,就有很多人提到要把call center移到大陸。
幾年前開始,打戴爾電腦臺灣公司的電話時,有時就會有講著中文,但卻帶著濃厚腔調的服務人員應答,原來它會視需要自動轉接到戴爾亞太的服務中心馬來西亞檳城的call center。蕃薯藤行銷業務副總袁棟表示,有的公司call center就在新疆的烏魯木齊,甚至日本企業(NTT)都在大連僱用當地的日本留學生,為日本境內的客戶進行電話服務。
Call center只是其中的一例,外移的地區多是到人力資源眾多,成本又低的大陸、印度等地。其他像財務的細部分析,建築藍圖的繪製,全部都是可以委外到低成本國家的工作項目之一。
至於外移到臺灣的高階工作,最明顯的就是研發工作。不論是微軟、惠普、新力,還是戴爾,都陸續到臺灣設立研發中心,類似地,大陸也爭取到微軟、IBM等許多公司的基礎研發工作,至於印度的軟體代工更早已聞名世界。臺灣IBM銷售營運處處長林獻仁也表示,IBM在臺的製造訂單雖然日益萎縮,但如果看的服務與軟體合作訂單,在臺卻是蓬勃發展。
商業週刊指出,這類狀況使得客戶可以獲得更好的、廿四小時(因為全球都有不同的工作時間)的服務,卻不會增加成本。有趣的是,過去矽谷的技術工作,很多也都是亞裔工程師在負責,亦即這些工程師以前要被吸收到美國本土去工作,但現在的不同是,他們回家鄉為歐美企業繼續效勞。
那麼臺灣是否會該爭取這一波新的知識與服務的委外商機?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黃重球認為,不見得。因為有些工作只不過是一種新的藍領工作,臺灣還要視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何在爭取,例如科技的研發工作就相當適合。
而思科(Cisco)系統資深總監李廣益也形容,call center像是「白領中的藍領」,不過他認為對一向強在製造代工的臺灣而言,包括服務、通路過去是罩門,如果能補足這些環節,能學就學,將來拿到大陸市場發揮,前景將一片光明。
白領工作的委外,並非一無是處。包括採用的企業要冒著遠端作業初期可能很難銜接順利的風險,許多服務也一定要面對面、有同樣文化背景的人才能應付。而由於競爭者來自全球,相關工作的薪資呈現下降趨勢也可以預見。
再者,不但美國的白領工作可能被同操英語的印度人取代,臺灣人的白領工作,也同樣可能由一樣說中文的大陸人士取代,其他更遑論與語言文化關聯性不大的技術性工作,移轉又更加容易。在這一消一長間,如何讓公司與產業真正升級,人民或員工的就業機會又不受影響,就需要很高的智慧以及確實的執行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