墮胎相關討論

一部極具爭議的墮胎影片

2004.04.11 中國時報 
◎蘇芊玲 (作者為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 
 


報載,臺北市擬動用龐大教育資源,在全臺北市高中職的護理軍訓課全面播放一部名為「殘蝕的理性」的墮胎影片,用以推動生命教育。對於這個決定,我們認為有待商榷。 

該影片是由美國反墮胎人士所拍攝,片中收錄數名醫師和婦女之說法,並血淋淋地呈現懷孕中期(四至六個月)的墮胎畫面。去年因臺灣「優生保健法」面臨修法,被國內急欲禁止或限縮墮胎條件的一方作為宣傳之用。這樣一部「運動」企圖十分明顯的影片,居然這麼輕易地就被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接收使用,令人不解。 

該影片最大問題,在於提供之資訊偏頗錯誤,捨棄絕大多數墮胎均在前期(三個月內)進行之事實,選擇呈現案例極少的中期墮胎;即使在懷孕中期的必要墮胎,一般婦產科醫師會使用的是「引產」,而非如片中示範的「肢解」、「夾出屍塊」的方式。這樣血淋淋的畫面,配合著強烈譴責的言辭,難怪引發許多觀看過的女學生噁心、驚駭、惡夢連連的結果。這些反應,是我們從事性教育最終的目的嗎? 

當然我們也得承認,即使目前大多數的國家都已賦予婦女合法墮胎的權利,墮胎仍然是一個極具爭議的議題,此情況在美國尤甚。其實,支援「生命權」和「選擇權」的雙方,並非毫無交集的可能。減少墮胎的必要性,如果是雙方的共識,技術上,如何做好避孕防護;觀念上,怎樣拉平男女雙方的權力差距(許多婦女意外懷孕,並非不懂避孕,而是伴侶不願配合),都是積極可行的做法。捨此不圖,僅從嚇唬恫嚇女性的角度出發,不僅得不到什麼效果,恐怕只會造成女性普遍厭惡、疏離自己身體的結果。 

有著這麼強烈反墮胎訴求的美國社會,其成效又是如何?美國每年每千名墮胎婦女中,青少女佔二十六.八個,每千名嬰兒由青少女所生者有五十一名(臺灣約千分之十三)。如果這不是我們所要的結果,有沒有其他更值得參照的國家呢? 

以瑞典為例,從一九五五年就開始強制在中小學時實施性教育,半個世紀下來,如今的瑞典有著比率極低的青少女懷孕和墮胎率。去年夏天,我們前往參訪時,向青少年性教育諮詢中心的主任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十五歲以下的青少女懷孕會如何處理?」她說,在瑞典,這樣的少女極少會想生下小孩,但如果她決定這麼做,她的決定會得到尊重;如果她想墮胎,當然會獲得協助;如果她不願父母知道,諮詢中心的社工可以陪同她去墮胎。難道她們不擔心事後被父母告嗎?這位年近六十、有著助產士資格的主任說:「我已是瑞典接受性教育長大的第一代了,更別提現在四十歲左右的父母。在瑞典,一般人都普遍瞭解性是怎麼一回事!」 

性是怎麼一回事?它就如人生的其他面向,有歡樂、有悲傷;有親密、有失誤。事前的防護當然最重要,但即使事前盡力做好防護,也難免意外,因此,重點不在於要擁有絕對完美無誤的人生,而在於我們是否有面對處理它的能力。 

所以,關於性教育,我們還是隻想訴諸道德、以恐嚇錯誤的方式為之?還是可以開始嘗試教導我們的青少女,好好認識擁抱自己的身體、並培養為自己做決定的能力?答案當然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墮胎首頁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