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學生能不能穿著彩色內衣,最近成為議論焦點。
筆者想從另一個層面來討論。為什麼我們那麼在乎胸罩的美觀?這樣的審美觀來自誰的影響?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原來琳瑯滿目的胸罩廣告,無論強調自然或魔術效果,早就深深影響這一代青少女對自己胸部的看法,記得以前曾幫行動不便的阿媽洗澡,我才發現原來在那個艱苦時代的阿媽,根本沒有穿過胸罩,回顧阿媽年代,比較現在社會大眾的目光-無不集中在女性胸部的現象,女性的胸部在現代社會中,早已成為特別注目與被評比的焦點。
這兩天筆者上課時,與美容科學生討論這個問題,當問到是否對自己的胸部滿意時,全班學生就大小/形狀/顏色/對稱與否……等標準化分析,結果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女學生表示不喜歡自己的胸部。試問,胸部的美有一定標準規格嗎?再令人驚訝的是,全班竟然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女學生表示連晚上都會穿著內衣睡覺,只有洗澡或游泳的時後會離開內衣……原因有「怕下垂不好看」……云云。
穿什麼花色樣式的內衣是個人自由意志的選擇,也展現個人美感藝術的品味……但是站在教育的立場,我們是不是應該提醒學生:不合適內衣的束縛,如何可能造成身體的壓迫與不舒服?還有顏色越鮮豔的內衣,這些化學顏料長時間與身體肌膚接觸的結果,是否會有不良的影響?如果有人選擇不穿內衣,或割除乳房,又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沒有胸部的女性?
穿內衣是某特定社會與世代下的審美價值,當我們看到部落婦女赤裸上身,或袒胸哺餵嬰孩的時候,呈現的不是一幅自然的藝術畫面嗎?胸罩在此刻不也顯得多餘?胸部的意義應該不只淪為如何穿戴胸罩,以便讓胸部更有性吸引力,她所天賦的哺乳功能也應成為延伸的討論焦點。此外,多元社會還有一群失去乳房的「少奶奶」等待社會的尊重與平等對待……。
跳脫對胸罩的單元思考,多一點社會/歷史/文化/自然……的聯想,最後產生對社會弱勢的尊重與關懷,這樣是不是更富有教育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