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臺灣缺乏CC Gay研究?

作者:費加洛 

名詞解釋:CC=Sissy(女性化的、娘娘腔、陰柔的)

 

眾多論述中獨缺CC Gay研究 

「CC Gay」的現象,在西方的同志或酷兒理論中不知談得如何(抱歉我未曾正式接觸過這些理論。不過聽說談得不多,還請讀過理論的網友多指正);至於臺灣現有的同志議題論文裡,則明顯是缺乏專文探討。 

在臺灣現有的同志平權論述中,有的談論「同性戀」由病理脈絡中浮現、並且被當作治療對象的這段歷史,有的援引西方理論來說明「同志」身份或認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成形的過程,更有反駁「同性戀是變態」的偏見,致力闢清「AIDS是同性戀天譴」的謬論,揭發並抗議異性戀霸權在各領域對同性情慾的歧視與暴力,爭取同性戀者在各方面的公民權……。但是對於「娘娘腔的男同性戀」或CC Gay,相對之下卻談得較少,而且不深刻。目前,我只聽說臺灣有一個「溫柔漢關懷協會」(名稱可能有誤,sorry),不過倒不知道他們有些什麼活動。

 同志平權運動對外必需有一致的口徑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爭取平權的重點是放在同性情慾上,跟個別的男同志C不C無關。如果straight(異性戀者)對男同志一直抱著娘娘腔的刻版形象,對於平權促進並無益處,而且會模糊焦點,因為男同性戀不等於娘娘腔,女性化的男人也不一定是同性戀者。」這種說法當然沒錯,而且即使是「溫柔漢權益促進會」,也沒有聲明他們是為「同性戀的」溫柔漢的權促會(無論外界怎麼猜測他們成員的性傾向),因為娘娘腔的溫柔漢確實不等於男同性戀。

 好吧,為了避免無知的straight誤以為「男同性戀等於娘娘腔」,為了不要誤了同志平權大業,娘娘腔的男同性戀(或男人婆的女同性戀)就閃一邊去,不要不識相地出現在各種平權論述的理由吧。在進行對外抗爭時,姐妹、阿姨、大嬸婆和姥姥們頂多以「同性戀者」的身份出現就好,不必突顯娘娘腔的個人特色,以免「模糊焦點」。

自由主義的立場抗拒對CC Gay的歧視

 同志平權運動對外的抗爭中,雖然少去突顯CC Gay的現象,但對內(也就是對同志族群本身)倒並非完全沒有為CC Gay辯護的言論。常聽到的說法大概是: 娘娘腔又怎樣,誰規定男人一定要如何如何呢?man貨是誰來定義的呢,還不就是異性戀思維下的產物嗎?為什麼我們一定要遵守既定的、僵化的性別規範,為什麼就不能容忍並尊重歧異性、以及新的嘗試?為什麼男人就得扮演權威或主導角色、操控別人呢?溫柔或娘娘腔又不礙著別人,他們自己活得快樂就好,你何必干涉人家?何況,他們無懼於別人異樣的眼光,你作得到嗎?……

 上述說法基本上是從自由主義的立場出發,主張尊重人的歧異性、個別性,不應有任何歧視。這是一種「政治正確」的態度,在一個民主社會裡,它當然是必要的。但其效力似乎僅只於使原本歧視CC Gay的人維持基本的禮貌而已,還談不上對CC Gay的瞭解。

 為CC Gay辯護的人也許會進一步說:「為什麼要特別去研究、瞭解CC Gay?這豈不是跟異性戀心理學家研究同性戀一樣,將CC Gay視為「不正常」、而當作研究對象嗎?而且研究了又如何,是不是想預防性別認同的倒錯,或者怕小男孩長大之後變成CC Gay、或矯治已經是CC的男同性戀者?」

 綜上所言,(1)同志平權運動對外必需有一致的口徑,並且(2)自由主義的立場被用來抗拒對CCGay的歧視。這兩者可能是目前臺灣缺乏CC Gay研究的思想上的原因,而後者尤其是以自由主義的立場,直接挑戰了研究CC Gay的正當性,任何以學術之名、自認以學術態度來研究CC Gay的人,都應該試著加以回應。而且,並不是自認「沒有將CC Gay視為不正常或心理問題,沒有預防或矯治的企圖」就夠了,還必需正面地提出研究CCGay的意義。以下我試圖在現有的狹窄空間中,開闢出談CC Gay的可能。

 「女性化」經驗是許多男同志的共同記憶

 很明顯的,CC Gay在男同志族群中絕非少數。有的人是平常就表現出CC的舉止,有的人只在熟人面前才流露出C味,而有的人演技更高明,不到葛格床上就絕無半點C樣。甚至我們都聽說過:「這個圈子裡沒有真正的男人」(天阿!)。即使這句「至理明言」有點誇大,但不可否認的是,許多男同志確實在成長過程中有過一段自覺的「女性化」的經驗(無論他的女性化表現在哪一方面、投入程度如何、由幾歲開始、為期多長),並且這段經驗的記憶一直儲存到日後同性情慾的發展、及認同形成的時期,沒有遺忘。我們固然沒有理由說「小時候女性化的男孩,長大了就會成為同性戀」,但我們也沒有理由、或證據可斷言「男同性戀者小時候的女性化經驗,與他的同性情慾傾向毫無關連,前者並不促成後者的產生」。至少,不少男同志在思及自己的情慾成長史時,心中不免伴隨著一段女性化的經驗記憶,這已經是眾多男同志的「共同記憶」了。這一個現像已足以使我們猜測、懷疑兩者間可能有某種關聯,在瞭解男同性戀的發展時,無法輕易地忽略他們的女性化經驗。只是,這兩者之間到底是怎樣的關聯,目前還不知道。而在我們還不知道之前,沒有先驗的理由認為這種關聯不值得探討。

而且,即使我們現在就敢論斷說「年幼時的女性化經驗並不足以促成男孩將來變成同性戀者」(假設引用「有些年幼時女性化的男孩,長大後成為異性戀者」之例為論據),無法避而不見的一個疑問是:同樣是幼年時有某種女性化的經驗,為什麼有些小男孩日後發展出明顯的同性戀傾向,而有些男孩卻沒有?

 妨礙CC Gay研究的另一個因素

 然而,臺灣之所以缺乏CC Gay研究,除了上述兩種原因之外,我想還有另一種潛在的因素:無論CCGay在男同志族群中是否佔大多數,CC現象的存在,對男同志來說似乎是一種莫名的難堪,不管他認為自己是不是CCGay。儘管愈來愈多的男同志已自我肯定「同性戀傾向並不可恥」,而且他們也樂於欣賞C模C樣的男扮女裝的表演,但至少在臺灣,CC現象仍是一種令人不願面對的難堪,是(許多、或每個男同性戀者心中)一個丟人現眼的小密祕,最好默默帶進棺材裡去。——也許這是在平權運動的需要、及自由主義立場的不干涉與尊重之外,阻止CC Gay研究萌芽的更有力的因素。與其說是基於平權運動的策略考量、或基於自由主義而避談女性化與男同性戀者之間的關聯,倒不如說,是CC現象之令人難以啟齒(而且許多男同志因為它難以啟齒而發展出很好的扮演man貨的技巧),才使得CC Gay研究變得棘手吧!

 對於這點,我無話可說。我自認為不是勵志高手,無法破除對CC現象的普遍難堪,更無法促使大家由冷感而禮貌性的「政治正確」態度轉變為接納、甚至喜愛。別人覺得難堪、羞於啟齒,那是他們的事。但我自己也好不到哪去,我至今仍不能自在地與人談論我女性化的一面(雖然也沒有人誤以為我是man貨),只是現在我希望正視它。

 CC Gay研究從何處著手?

 那麼,如果要研究CC Gay的話,要從何處下手呢?是否可能直接針對「同樣是幼年時有某種女性化的經驗,為什麼有些小男孩日後發展出明顯的同性戀傾向,而有些男孩卻沒有?」這問題來研究,並試圖分辨「在幼年期都有過女性化經驗,但成人後具有/沒有明顯而穩定的同性戀傾向的成年男子之間,此兩者的女性化經驗有何不同」?或者研究目標是,證實幼時的女性化經驗對小男孩將來的性傾向有某種因果效力?我個人認為,以目前資料之缺乏,尚不可能回答這些問題,但這問題所帶有的疑惑,倒是可以當作一個研究的出發點,至於將來是否繼續不變地研究這類問題,則不得而知;也許,將來會發現新的視野,而認為這些問題已不再重要。

 那麼,研究者需要什麼樣的「資料」呢?首先想到的是,男同性戀者的女性化經驗之詳細蒐集。對於他們的女性化經驗,包括表現在哪一方面(譬如,喜歡穿女性服裝嗎?講話語氣或舉止模仿女性嗎?性別上認同自己是女性?模仿或認同哪一種女性?女強人還是可憐兮兮的蝴蝶夫人?生活上接受女性常見的角色分工?……)、投入程度如何、外顯程度如何、由幾歲開始、為期多長、日後對此經驗的態度、兩性觀點等。要蒐集這些資料,要作的不止是「訪談」,而是長期而深度的心理分析。

 「幼時的女性化經驗」與「將來成為男同性戀」兩者之間是否有因果關聯,未必是最重要的課題,即使解答了此課題,也未必是CC Gay研究最大的收獲。有時我會想,就像同一個「SM」標簽之下其實有許多滿足不同需求的不同玩法,同一個「自閉癥」之名下有許多種不同類型的自閉癥者,說不定將來會發現,「女性化」也是一個徵候群的統稱而已,收納在這統稱之下的現象、其原因與影響所及,可能極為複雜多變呢。

top

 

 
你們猜不到我是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