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S  文 章

轉變觀念 愛滋病已不是絕癥

張田勘 愛知行通訊2006-12-01 03:25

1981年6月5日,洛杉磯地區5名健康的男同性戀者被認為患了卡氏肺囊蟲肺炎(PCP),當時人們並不知道他們患的就是愛滋病。直到1982年,專業人員才把這種主要損害人體免疫系統的疾病命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UNAIDS)和世界衛生組織(WHO)11月21日發表2006年度愛滋病報告稱,迄今全球感染人群達到約3950萬人,僅2005年就有290萬人死於愛滋病。但專業人員認為,實際上全球感染者已經上億。為了提請世人注意和警惕,每年的今天被設定為世界愛滋病日。

儘管愛滋病依然兇殘,但由於科技的發展,全球科研人員、醫護人員、社會工作者、廣大愛滋病患者和親朋好友的努力,人類在防治愛滋病上已經可以、也完全需要轉變觀唸了。

轉變觀念之一:儘管愛滋病在理論上和臨床上的確還是一種不治之癥,但是在實際上它已經不是不治之癥,而是一種慢性病,甚至是一種「可治之癥」。因此我們首先要同「患了愛滋病就等於死亡」的觀念告別。

美國研究人員對1萬多名愛滋病感染者的研究證明,在十年前愛滋病的確可以稱為不治之癥,但是在今天,感染了愛滋病毒但進行積極治療,壽命可達24年。也就是說,愛滋病已成為一種類似於心血管疾病一樣的慢性病,因為後者也只有二三十年的存活期,甚至更短。而愛滋病這樣的高存活期也超過了現在的另一種「絕癥」——癌癥。因此我們應當對戰勝愛滋病有信心,至少應當減少對愛滋病的恐懼和不安。

觀念轉變之二:儘管今天可以把愛滋病看作慢性病,但卻應當充分瞭解到,這種慢性病與心血管慢性病有很大不一致。其中最大的不一致是愛滋病將耗費整個社會和個人、家庭的巨大財富。今天人們通過治療,當然可以將染上愛滋病毒後的人生延長至24年,但這後面是巨額的經濟負擔。以美國為例,這種支撐24年的費用平均為60萬美元。普通個人和家庭難以承受。不過,解決的辦法有多種。比如,發展中國家可以仿製抗禦愛滋病的藥物,減少成本以有效供應病人。全球的科研人員積極尋找和探索更新的治療方式,研發更為廉價和有效的藥物,甚至是有效的疫苗。

各國政府要在衛生福利上向抗禦愛滋病傾斜,更多地關懷愛滋病患者,比如像中國對待愛滋病人的「四免一關懷」:對農民和城鎮經濟困難人群中的愛滋病患者實行免費抗病毒治療;所有自願接受愛滋病諮詢檢測的人員可得到免費、匿名諮詢和初篩檢測;對愛滋病患者的遺孤實行免費上學;對愛滋病綜合防治示範區的孕婦實施免費愛滋病諮詢、篩查和抗病毒藥物治療;將生活困難的愛滋病患者納入政府救助範圍,給予必要的生活救濟。

觀念轉變之三:為了防治愛滋病,應當採用一切超越各國現行法律、規章和意識形態的有效方法,真正讓預防重於治療的理念成為現實。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在2006年度愛滋病報告中也說,愛滋病在全球的擴大勢頭正在減緩。即使在愛滋病感染者集中的非洲南部,辛巴威的愛滋病感染人數也在減少。原因在於國際組織、當地政府和人民進行了有效而廣泛的預防,從生活方式著手干預愛滋病的傳播和發病,從而獲得了預防好於治療的效果。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在非洲約有2500萬人感染愛滋病毒。1998年至2003年,經過5年干預,當地愛滋病毒感染從平均23%下降到20.5%。這種降低主要得益於三種行為方式的改變:一是經過愛滋病預防的宣傳,年輕人推遲了初次性交的時間;再則在成年人中,經過健康教育,減少了性伴侶;第三個原因是經過培訓和宣傳,女性性工作者(FSW)中使用安全套的比率由26.2%上升到36.5%。而男性使用安全套的比率在5年中持續保持在42%。因此,健康的行為方式的確是預防愛滋病最有效的措施。

反觀中國,儘管法律禁止賣淫,但事實上卻無法禁止。因此,對公共場所全面提供和實施使用安全套,以及對性工作者和買性者進行安全套使用的培訓和宣傳工作,應當是支援而不是沒完沒了地爭論。因為法律和倫理都是為人服務的,也都要落實到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上來。

這種防治愛滋病的觀念轉變甚至比上述其他方面的觀念轉變更為重要,尤其是在中國,在愛滋病將要全面爆發的前夜。 

解放愛滋病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