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quis de Sade

薩德侯爵專題

薩德侯爵的浪蕩書寫

 

孤獨的肉體告白與靈魂控訴


◎賴守正 

圖片提供◎劉森堯 


自由時報  2004.06.27


義大利名導帕索里尼拍攝的《索多瑪一百二十天》劇照。 


性虐待(Sadism)一詞因他而來;長期身陷囹圄,卻仍持續以「書寫」宣洩不絕慾望與憤懣,法國情慾哲學家薩德侯爵,終其一生浪蕩敗德,備受爭議,在歷史上獨成另類極限形象。


賴守正在本文中,勾寫薩德侯爵具高度戲劇性的生命,包括他在身體經驗上的放浪形駭,高度挑戰既有世俗倫理價值的思維傾向等,進而剖析他與主流文明體制的交鋒對峙,以及相關影響,甚具可讀性。 ──編按



 我只針對能理解我的人發言,對他們而言我的作品將不具任何危險。   ——薩德


 歷史人物的功過,即使蓋棺往往亦無法論定。後世對過往人物的臧否隨時空而變,乃是詮釋歷史的必然。但像法國情慾哲學家薩德侯爵(Donatien Alphonse Francois, Marquis de Sade, 1740-1814)生前遭遇如此坎坷,死後評價如此南轅北轍的情形,則屬罕見的特例。


 薩德侯爵出身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貴族世家,家族歷史可以遠溯至中世紀的義大利。其母Marie-Eleonore de Maille de Carman身上具有波旁王朝的皇室血統,因此薩德並非出生於普羅旺斯的世襲領地,而是誕生在巴黎的孔代親王府邸(l hotol de Conde)。其父薩德伯爵(comte de Sade)一生寄身軍旅與外交生涯,經年在外,是名風流韻事不斷、且尋歡對象男女不拘的浪蕩者(libertin)。薩德在五歲到十歲期間被送往普羅旺斯由擔任修道院院長的叔叔薩德神父(labbe de Sade)負責教養。他這位博學、與伏爾泰熟識的叔叔也是個玩世不恭、聲名狼籍的浪蕩者。他雖身為神職人員,卻公然與兩個情婦(兩人還是母女)同居,並曾於一七六二年因敗德之名而鋃鐺入獄。在薩德十歲時左右,其母心灰意冷之餘,毅然決然拋夫棄子,隱居女修道院。學者咸信薩德後來作品中有明顯敵視母親/女人的傾向,與他從小缺乏母愛,自認被母親遺棄,後來又遭岳母構陷入獄有關。既缺乏母親的關愛調教,又在父親、叔叔放蕩行徑的耳濡目染下,薩德很快沾染上當時貴族浪蕩的習性,吃喝嫖賭無所不來(他甚至曾與父親共享同一名情婦)。年輕的薩德有如脫韁野馬,終日縱情逸樂,眼中只有目前的享樂,根本看不到未來。其父警覺出要拯救這個一無是處的「小流氓」唯一的辦法便是盡快幫他物色個老婆。一七六三年薩德在父命難違的情況下,心不甘情不願地(當時他已另有所愛)與一位法官千金完婚。不過,婚後薩德玩世不恭的浪蕩行徑不但未稍加收斂,反而變本加厲,短短幾年間先後因為一連串醜聞,而進出監獄多次。後來他居然連自己的小姨子都不放過,小倆口相偕私奔到義大利,此舉讓先前對他反常行徑一再隱忍、甚至設法幫他說項脫罪的岳母忍無可忍,決定大義滅親,祭出國王的尚方寶劍(letter de cachet)(註),將他繩之以法。

 此舉終於導致薩德於一七七八年起的長期牢獄之災,從此與社會隔閡,只能從自我建構的想像世界中獲取慰藉。綜而觀之,薩德從三十八歲起到七十四歲病死獄中為止,前前後後總共在牢房中度過了將近二十八個寒暑。他的後半輩子可以說是與世隔絕的。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牢獄之災大致可區分成兩個不同階段:在法國大革命前舊皇朝時期(lAncien Regime),他入獄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私生活行為不檢,革命期間他曾一度重獲自由(1790-1800年);但拿破崙掌權後他再度成為階下囚,這次則是因為其作品被當局視為傷風敗俗而入獄。證之古今中外,因行為不檢入獄者有之,因言論被捕者有之,但像薩德這樣革命前、後分別因言、行賈禍,大半輩子深陷囹圄,至死方獲解脫者,可說少之又少!


書寫浪蕩,創作成了各國禁書


 薩德一生的言行可說是浪蕩思想的化身,而他本人也以其代言人自居!不論是令人側目的行為,或是令人髮指的言論都是浪蕩思想的徹底體現,而其絕大部分作品也多與浪蕩者有關:例如《索多瑪一百二十天》(Les Cent-vingt journees de Sodome, 1785)的副標題赫然便是「浪蕩思想學校」(lecole du libertinage),《臥房裡的哲學》(La Philosophie dans le boudoir, 1795)更開宗明義地指出該書是為「天底下的浪蕩者」而寫的!而其他作品中更是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浪蕩者/女!「浪蕩者」(libertin)這個名詞在十六、十七世紀的法國原本意指一些追求思想自由、不願受教會正統所箝制、因而常遭當局視為眼中釘,亟思藉機加以迫害的人。不過到了十八世紀初,浪蕩者指的不再只是思想不受主流意識形態所掌控的「自由者」,而轉而指涉行為不受世俗道德所規範、放蕩不拘的貴族。這類浪蕩者的囂張行徑在路易十四駕崩後,奧爾良公爵(duc dOrleans)執政期間(la Regence, 1715-1723)達到高峰。薩德的父親、叔叔都是此類型的浪蕩者。


 薩德及其書中人物,不但踰越世俗的道德觀,更進一步全盤否定西方文明的傳統價值觀!在他們眼中,不計一切追求快樂成為最高行為準則,宗教(上帝、耶穌)成了騙人的荒謬把戲,道德因無絕對的標準,故不值得為其妥協。他們辯稱既然人類所有的慾望皆源自大自然,就不存在有所謂違反自然之事,因此如吃屎、殺嬰、姦屍等驚世駭俗的舉動均屬理所當然。《臥房裡的哲學》中的多爾蒙榭(Dolmance)可說是這類薩德式浪蕩者的最佳代言人。


 鑑於薩德作品對文明禮教所構成的潛在威脅,不同政權在其生前即竭盡所能將他與世隔絕。死後其獄中遺稿或散失或被焚,已出版的作品則被視為不堪入目,長期被法國政府打入「地獄」(lEnfer,法國國家圖書館的禁書檔案);他國政府亦視之如毒蛇猛獸,必除之而後快。連薩德本人在遺囑中都亟力盼望自己死後能從世人的記憶中消逝。


質疑社會,挑戰既定認知價值


 然而造化弄人,歷史並不就此輕易放過/棄薩德,世人對他也未曾遺忘。他生前雖然惡名昭彰,死後卻是十九世紀許多文藝創作者如斯湯達爾(Stehdhal)、福婁拜(Flaubert)、波特萊爾(Baudelaire)、史溫邦(Swinburne)等仰慕的對象與創作靈感的來源。不過由於其作品在當時仍名列禁書黑名單上,大多數仰慕者僅能慕其名,無法親閱其文。另一方面,德國性學大師克拉夫特─艾賓(Richard von Kraft-Ebing, 1840-1902)則以薩德之名創造出sadism(性虐待)這個令他「遺臭萬年」的字詞。二十世紀初法國作家阿波利奈爾(Apollinaire)獨具慧眼,重新發現薩德的可貴,並大加宣揚。其後經過多名學者專家的努力耕耘,終於使得薩德成為法國學術思想界矚目的焦點人物。然而,官方對薩德作品的箝制並未因學術領袖的推崇說項而有所鬆綁。一九五六年法國政府仍以猥褻的罪名起訴了首度發行薩德作品全集的出版商波維(Jean-Jacques Pauvert)。在出庭為薩德辯護時,巴代耶(Bataille)更進一步地推崇薩德的價值:「對那些想深入人性底層一探究竟的人而言,薩德的作品不但值得推薦,且是必讀之書。」物換星移,隨著時代風氣的丕變開放,一九九○年法國著名的噶利瑪(Gallimard)出版社在其備受推崇的「七星文庫叢書」中收錄了米榭爾‧德隆(Michel Delon)主編的《薩德作品集》。此舉深具指標意義,可說奠定了薩德作品在主流價值中的「正典」地位。自此,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折磨煎熬,薩德終於得以從「地獄」獲得重生;其支持者甚至標榜他已一躍而躋身「超凡入聖」之列!事實是否如此?薩德「超凡」理應殆無疑義,至於能否「入聖」、成為擁戴者口中「不朽的侯爵」,學術界到目前為止尚無共識。


 薩德絕大部分驚世駭俗的情色作品寫於孤獨的牢房中。薩德對自己長期身陷囹圄一直無法釋懷,對其岳母更是懷恨在心。因為相較於其他浪蕩者,薩德的踰矩行為可說「小巫見大巫」,因此對自己為此長期失去自由感到憤慨,進而對囚禁他的章法體制、道德習俗。乃至整個文明社會產生強烈的質疑與敵意。深陷囹圄的薩德只能將熾旺肉慾化諸想像文字,靠不斷書寫宣洩滿腔怨氣。這股強烈的反社會情結一一訴諸文字,反映到他的作品中。


 薩德的作品絕非盧梭所謂「單手閱讀」(另一隻手用於自慰)的色情小說。傅柯(Foucault)在談論色情文學時,曾強調色情寫作與天主教鉅細靡遺、無所隱瞞的告解(confession)傳統間的密切關係。薩德自己在《茱麗葉特》中也曾強調「哲學應無所不談」。寫作成為孤獨薩德的肉體告白與靈魂控訴。肉慾宣洩與哲學思辨成為薩德作品中慣有的奇特組合。薩德偏愛在男女雙方羅衫盡褪、精赤條條、蓄勢待發當兒,穿插冗長(長者可達數十頁)、「惱人的」理性論辯。此舉是薩德調節中和靈思肉慾的獨門祕方?或是對讀者的另類性虐待?讀者自有論斷。不過此舉卻洩露出,叛逆成性的薩德仍保有啟蒙時代理性掛帥的餘緒,未能完全跳脫當時的思想框架。另一方面,德國法蘭克福學派批判大將霍克海默(Horkheimer)與阿多諾(Adorno)則批評薩德根本是以理性思維反理性主義所楬櫫的理想,是工具理性的變種,尼采的前驅,法西斯的幫兇!


追求享樂,建構事事無礙的情色世界


 真正讓薩德作品不見容不同政權體制的是書中對文明價值觀的徹底顛覆。有趣的是,這也正是薩德令許多學界菁英、思想大師(也就是薩德心目中能夠理解其作品的理想讀者)心儀之處。巴代耶早已指出薩德企圖建立一套迥異於主流文明體制的另類價值體系。在薩德建構的「情色世界」中,自我享樂成了最高理想,事事無礙。

 慾求掙脫文明禮教的桎梏;亂倫成自然,肛交有至味,殺人無罪,弒親有理。禁忌一躍而成可慾。最令一般讀者震撼困惑的是現實世界中窒礙難行的邪說歪理,到了書中浪蕩者口中往往一變而成理直氣壯,令人難以反駁的至理名言。這套植基於絕對自由/罪惡的價值體系雖然天馬行空、匪夷所思,卻也適度反映人類最原始、遭文明閹割的勢能;對某些早已對禮教桎梏感到厭煩、亟思追求嶄新極限經驗的特殊心靈,具有難以抗拒的致命吸引力。以《惡之華》(Les Fleurs du mal, 1857)詩集傳頌後世、對邪惡之華美頗有心得的波特萊爾曾對他推崇備至:「欲對邪惡有所瞭解,必得重訪薩德」。 


 平心而論,薩德的文字雖有其動人之處,但其作品並不具有令人手不釋卷的迷人魅力。薩德作品中除了血腥虐待性愛場景令某些讀者不敢恭維、無法卒讀外,書中對女性的敵視、篇幅過於冗長、情節類似且不斷重複與書中人物冗長的論理說教也常為批評者所詬病。因此,抱持讀色情小說心態的讀者難免要大失所望。書中的薩德絕非傳說中的性虐待狂而已,更不是後世以挑逗讀者情慾為滿足的庸俗淫穢作家所可望其項背。除了肉體本能的禁忌顛覆、愛慾死亡外,宗教信仰、自然法則、政權體制、是非善惡、倫理道德等皆是這位踰越/愉悅的另類哲學家著力頗深的議題。閱讀薩德除了肉慾感官的刺激外,讀者更須有讓傳統價值歸零,接受全新腦力激盪與思維挑戰的心理準備。閱讀行為是讀者重寫文字的過程,不同讀者對薩德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解讀與評價。要真正理解薩德也許需要特殊的天分。但一旦開卷,讀者必然會對他勇於突破思想窠臼,掙脫禮教枷鎖,顛覆固有價值觀,言人所不敢言,坦然面對人性本我的真與惡,有更貼切的接觸與體會。


 給薩德一個機會,等於為潛藏內心底層的幽微人性注入一道曙光。


重審薩德,尋找新的歷史定位


 在臺灣不少讀者可能都曾耳聞薩德身為「性虐待狂」與「色情大師」的惡名,但真正接觸展讀過其作品的卻寥寥可數。薩德是否真如傳聞中所言是個惡貫滿盈的性虐待狂魔,滿紙淫言穢語的色情作家?或者真是位「人類史上靈魂最自由」的思想大師?新世紀的開始正是我們重新解讀、認識這位傳奇人物真正面目的大好時機。由於近十年來臺灣社會風氣丕變,薩德的作品也曾斷斷續續被有識之士引進譯介給國內讀者。可惜的是,先前出版的作品似乎未能引起讀者廣泛的注意與討論。薩德早期巨著《索多瑪一百二十天》的中文譯著近期出版,不但使薩德作品的中文譯本更形完備,對國內讀者瞭解薩德作品的演變也深具意義。


 《索多瑪一百二十天》一書原稿遭遇之離奇可以媲美薩德命運之坎坷。一七八○年代被囚禁在巴士底監獄的薩德時刻活在文稿被沒收的恐懼中。因此為便於藏匿手稿,他從一七八五年十月二十二日起開始以蠅頭小字將猶未完稿的《索多瑪一百二十天》謄寫在一張張寬約十到十二公分、頭尾相連、兩面書寫、全長超過十二公尺的紙卷。心想屆時只要往牆縫一藏,不難躲過獄方的臨檢,藉此儲存自己的思想結晶。詎料,事與願違,薩德在革命群眾攻陷巴士底監獄的前幾天已被獄方強制移監至夏宏東(Charenton)精神病患收容所,倉促之間根本無法帶走手稿。等到巴士底監獄遭暴民攻陷,此一文稿已不知去向!薩德生前一直深信這部深具原創性的作品已毀於法國大革命的大動亂中,並自稱曾為遺失此一心血結晶流下「血淚」!

 事實卻不然。原來,革命之後,這份手稿被Arnoux de Saint Maximin發現,輾轉落入Villeneuve-Trans家族之手傳了三代。二十世紀初這份手稿被賣給德國一名蒐藏家。一九○四年柏林著名的心理分析醫師布洛赫(Iwan Bloch)以Eugene Duhren的筆名首度出版了這份消逝了一百二十五年的手稿。可惜的是,這個版本錯誤百出、嚴重扭曲原著。布洛赫死後,《索多瑪一百二十天》的手稿依舊留在德國。直到一九二九年,著名的薩德研究拓荒者莫里斯.海涅(Maurice Heine)才代表Charles de Noailles子爵前往柏林購回此一手稿。在海涅努力考證下,仔細校勘過的《索多瑪一百二十天》首版才於一九三一至一九三五年間分三冊與世人見面,距離當初薩德謄寫此稿時,已過了將近一個半世紀之久!


 《索多瑪一百二十天》是薩德遭受長期囚禁後的第一部挖空心思的泣血之作,而此一心血竟然付之東流!薩德生前為此事痛心疾首,當然不在話下。痛定思痛之後,薩德所採取的補救措施是千方百計試圖重新再現該書的思想精髓!因此從某個角度而言,《索多瑪一百二十天》是薩德浪蕩思想的藍圖與雛形,其往後的眾多作品均可視為是對此一基本藍圖的詮釋、修飾、具體實現與進一步發展。假如薩德生前知道《索多瑪一百二十天》的手稿安然無恙,他還會寫出後來的眾多作品嗎?沒有了這些作品,薩德還成其為薩德嗎?此項手稿的暫時遺失對薩德、對讀者而言是福?是禍?看來,命運在此又大大捉弄了薩德與你我一番。         



註:蓋有國王印璽,不經審判即可將其監禁的封印文書。


◆賴守正,臺大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美國西北大學比較文學與理論博士,現任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專任教授,專研西方古典色情文學,並教授「情色文學」多年,譯有《西洋情色文學史》等。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