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異形

【這是1993年5月28日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專欄中刊出的文章,收入《不同國女人》,台北:自立晚報,1994,254-255頁。本文之pdf檔在此】

核電工業是個已經繁殖得很大的異形。

搭配著核能研究在冷戰期間的長足發展,核電工業(和核武工業一般)集中了大量的資本,建立起核電軟硬體的設計、研究、生產、行銷及後續維護,每個環節都牽涉到大量的物力和人力。

單以人力來說,因應核電工業在本世紀中的高度擴張,學術領域中的核能科學家及專技人員多投入核電研究來吃頭路或申請研究經費,也透過核能工業所聚積的大量資本所形成的物質影響力,而在政府決策及預算上取得發言權。此外,他們在學術及教育的制度內也不斷生產出新一代的核電工作人員與技術專家。這種人力的累積不但擴大了核電的理論正當性,也強化了核電科技的影響力。

核能研究與核電工業之間的共生關係建構出一個由資本(體現為人力和物力的集中)堆砌起來的運作系統。和所有的工廠一樣,這個生產體系一旦就位並開始運轉,就必須不斷的維持生產,不斷的壯大自己,否則便無利潤可言,資本也就無生機可言。在這股再生產的驅力之下,即便可能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或民眾生命財產的危險,資本的考量總是向著利潤的。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核電工業在先進國家內無路可走之時,會投向環保意識還不夠成熟的第三世界——資本總要回收它的利潤啊!

核二廠再度因人為疏失而跳機,拉響了核電供應的警報。有關單位說「員工的危機意識太低」,因而沒有謹慎從事,是員工的錯。

可是員工的輕忽心態和原委會及核電人士一向的擁核宣傳是一致的:既然上面的人說核電如何安全、如何不污染,那麼,員工又何必要有那麼強的危機意識呢?在這裏,誰騙了人就很清楚了。

 轉載本文請保留網頁註記

下載附件

File Description File size Downloads
pdf 1993.5.28 中國時報 核電異形 860 KB 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