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總在當兵後

【這篇文章寫於1994年,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分析「兵變」,原來沒有發表,僅收入個人專書《不同國女人》,台北:自立晚報,1994年,124-125頁。本文之pdf檔提供在此)

當兵的男人最怕的就是「兵變」。苦心營造的情愛關係竟然在男人「報效國家」、盡「好男兒的義務」之時毀於一旦,不禁令經歷兵變的男人百思不解,怨恨女人薄情寡義,有的甚至採取玉石俱焚的慘烈措施。

其實,分手總在當兵後,並非完全是女人的責任,其中還有其他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男女雙方因社會環境不同而衍生出來的差距在當兵期間日漸加大。服過兵役的男人常常稱呼那段期間為數饅頭的日子,也就是說,無所事事混來混去的日子,反正任何遠大的計畫與志向在這兩三年中都必須停擺,一切都要等退伍,男人也因而常常表現出因循苟且懶散無力的生活態度。反觀與當兵者同一年齡層的女友,她在此時由於就業或獨自就學,對社會現實的認知日趨成熟。出於她女性依賴的社會位置,她會特別強烈地要求男友刻苦上進,並對未來的事業發展定出明確的方向。這種對現實世界的高度關切,遇到男友漫不經心或者消沈無志的反應,常常會導致女方的不滿,也可能引發念頭要改換一個更「成熟穩重」的伴侶。

除了前述常見的社會原因之外,我們還可以換個角度來考察兵變的形成。

男女雙方的交往其實是透過觀察對方在各種狀況中的反應及表現來歸納出對方是什麼樣的人,會以何種方式來對待自己;換句話說,所謂了解對方,也就是經歷過各種情況下的相應,以致能夠預測並把握對方的言行情緒。

在臺灣的一般求偶過程中,男女約會的場合及狀況都比較單純一致,比較少有多樣的機會來認識對方在生活及情緒上的各種面向,一旦男方當兵,軍旅生活的特殊狀況及強大壓力會迫使男方展現在某些平常場合不會有機會表現的反應。

這些出人意外的表現大致上可以分成兩種。第一種是情緒性的。軍中的訓練本來就旨在磨去個別的自主性,使每個軍中人都成為唯命是從的機器人,因此才有「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的說法,這種非人的折磨通常會為入伍之人製造出極大的挫折感與憤慨不平。在休假出營與女友相會時,這些不穩的情緒難免表露出來,極有可能被女友詮釋為脾氣不好、情緒不佳等等的人格特質,種下分手的惡果。

另一種特殊表現是情慾性的。男方在軍中單調但過分壓抑的制式生活中,特別需要渲洩,軍中一貫傳統的、視尋歡為正常男性必經過程的那種彼此炫耀,也激發男性對情慾的渴求,這些慾望於是在與女友短暫少有的相聚時光中強烈的表達出來要求滿足。這對男方來說是自然愛戀的表達,但對比較壓抑的女人來說卻傳達「你只是要我的身體」的訊息,也有可能使女方做出對兩人關係的新評估。

從這幾方面來看,兵變絕不全然是女方追求現實因而移情別戀,這其中還牽涉到軍旅生活的非人化以及它對個人的深刻影響。對懼怕兵變的人而言,如何改變這個非人化的制度才是要務。

轉載本文請保留網頁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