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迢遙路,何必怨女權

(這是我1996年2月1日在《聯合報》14版民意論壇的投書,針對當時形成風潮的女性主動要求離婚現象,我希望破除那種動不動就怨怪女權高漲的心態)

媒體報導中部地區一家聯誼中心公佈的統計數字,去年參加活動的離婚男女有四分之一以上是女性主動提出離婚的要求,而且許多是因為妻子有外遇或者嫌棄丈夫不上進而主動「休夫」的。

如果媒體用「離婚率高漲」來形容女人主動下堂求去,大約也引不起閱聽大眾的注目。畢竟,女人不屈就破爛的婚姻已經被許多人視為基本人權。但是當古老的「休妻」說法再度出土,並且與男人連結,改寫為「休夫」時,整個報導卻透露著一股對女人的不滿,甚至敵意,說她們是「大女人」、「忘本」、「野心勃勃」等等。

從制度來看,過去婚姻的穩定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當事者沒有別的出路,只好將將就就,甚至忍氣吞聲。以男人而言,要是當事者有其他出路,就有機會和能力中止不滿意的婚姻,古時候許多男人一朝飛黃騰達便拋棄糟糠,就是明證。畢竟,誰願意早年在無力自主時由父母所做的擇偶決定,成為自己一生的累贅?罵他忘本也擋不住他,說他野心勃勃倒正稱讚了他的男性氣魄。

時至今日,長久以來最沒有其他出路但最常被拋棄(被休)的女人,終於有了自主的能力和機會,要是婚姻的品質太差,她們當然會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而這種作法並不比歷史上無數的男人更卑鄙或更無情。

再從急速的社會變遷來看,婚姻也愈來愈不容易維持。人生的路途因壽命延長而變長,時代的變化速度則快得令人眼花撩亂,就算兩人相識相愛的時候頗為相合,但是兩個人之間原本就有而一直尚未浮現的各種人格、興趣、階級、品味、潛力等等差異,它們都有可能因為快速變化的環境條件而凸顯。這種漸行漸遠並不是哪個人的錯,活在今日的社會條件之中,我們本來就需要具備更大的彈性與適應性,事實上,一生有多次婚姻在先進社會已是常態。

現代婚姻既是如此的不穩定,新聞報導中「女權造成休夫」的說法顯然是一顆煙幕彈。它一方面把「女權」當成一個既成的事實,製造女權已然高漲的假相,另一方面則以舊時代性別不平等文化的語言(「休」)來勾動現代人的不平之氣,然後再把現代人際倫理的動盪,歸罪到正在竭力謀求改善自身處境的女人身上。

真正使婚姻不穩定的罪魁禍首,絕不是什麼「女權的高漲」,而是--

傳統的權威教養以及對情慾的保守態度,使得男男女女都缺乏表達和享受相互關懷迷戀的能力,

現代資本主義的高勞動強度,使得夫妻之間因為壓力太大,焦慮太多,而缺乏時間和心情來培養情意,

啟蒙以來的民主自由觀念,使得夫妻二人拒絕再抹煞自我,認清追求自我實現之必要,

考試掛帥的教育,扼殺了我們創造生活情趣的能力與動機,更使得我們迴避愉悅,羞於享受,

封閉僵化的求偶文化,迫使許多人在無所歷練、無所選擇、無所替換的交往中,盲目進入婚姻,

講求貞潔的社會文化,剝奪了我們累積經驗、交換資訊、實驗創新的機會和自在感受,

傳統的性別教養使得男人缺乏自我調適的能力,使女人缺乏改造環境的能力和信心。

面對一個動盪變遷的社會環境,人們不思開闊生活,創造新機,反而找那最晚開始享有人權的女人來承擔婚姻制度的顢頇。這正是我們在這個「休夫」報導中看到的。

歷史、社會、文化因素對婚姻關係的影響,甚至對個人人格發展所造成的扭曲,都是我們需要面對的。怪罪女人太獨立、太自私、太自我,只不過是延後自己面對現實的時刻,加快自己被拋棄的腳步而已。

轉載本文請保留網頁註記

下載附件

File Description File size Downloads
pdf 1996.2.1 何春蕤 聯合報14版 婚姻迢遙路 何必怪女權 923 KB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