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變

【這是1996年10月12日我在師大演講廳與作家蔡詩萍對談的發言稿大綱】

「家變」不是什麼特殊現象,家庭的形式和內容從來就有各種面貌各種結構,而且一直在變化中。只是某些歷史時段展現比較集中,比較明顯,比較快速的浮現,帶動有關家庭危機的討論,被稱為家變而已。【五四的家庭革命、戀愛婚姻自由,就結合了當時中國政經結構的加速變遷】

使「家」看起來有穩定性、統一性的,是一套有關家庭的文化建構操作,而且是透過在自小不斷重複刻印的日常生活實踐、溫情、形象、論述而達成穩固。【家庭節日:除夕、端午、中秋、中元、連續假期】【情感:我的家庭真可愛、落葉歸根、血濃於水】【歌曲、電影、幼兒教養】

一旦家庭形式、內容、實踐的改變腳步和強度,因著社會(經濟)變遷而提高到使建制緊張的地步,而個別主體意識為符合新經濟結構所需而成形,使得原有的家庭權力架構缺少執行的主體時,便有可能動搖原有家的崇高結構和權力分配。這便是意識形態戰爭的時刻:有關家庭的傳統說法和別的另類家庭甚至反家庭說法並列競爭,在交戰中框定下一次家庭論述爭戰的起點、權限、疆界。

這個交戰時刻正是現在。因為我們已經看見了各種對立利益和說法在某些社會關注的焦點事件上出現,動員論述來形成一致的壓力(家庭意識形態的反擊):例如中台禪寺事件(逃家)、真愛運動、愛的純潔運動

新主體誕生的過程當然不是平和的,因為主體本是由各種權力關係來衝突構成的。換句話說,新的人際關係、新的家庭結構,就意味著新的主體定位和人格結構、情緒情感。也意味著重新創造自己的過程中的痛苦、自由、流離、摸索、矛盾、創建、背叛、解放…

「家變」必須、必然牽涉到「人變」。變心、變臉成為必然的產品。

但是,人總是在現有的文化材料中創造,現有的邊緣生活方式、個人的特異偏好,不被收入主流的組合方式因此成為靈感的來源,平反被壓抑的、被排斥的就成了重要工作。具體可行的措施、情報的交換也成為必須大量傳播擴散的對象(例如《女人逃家手冊》)

轉載本文請保留網頁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