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短文改寫自《美麗佳人》雜誌對我的訪問,刊登於2002年9月號。收入《性無須道德》,甯應斌編著,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7年,330-331頁)
台灣的辣妹文化其實有其本土源頭,也曾借用外力。
首先要指出的是,像檳榔西施、電子花車女郎以及色情服務業中的女性職場衣著風格,都可以說是本土辣妹形象的始祖。早在還沒有什麼特殊專有名稱來描述這種風情萬種的女性身體之前,她們就已經在自己的工作中摸索著開發女人在身體上的自在--也因為這樣而常常被人家批評是「言行不撿」、「煙視媚行」。
1990年代台灣消費文化日漸發達,也開闢出愈來愈多新的消費主體,被中產父母視為掌上明珠的青少女就是消費主力,因此和她們相關的消費服務行業也風起雲湧,從不稍歇──從拍寫真到偶像風到化妝品到哈日風等等。
有趣的是,在這些活動和消費中,青少女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於清純無欲的傳統壓抑形象。相反的,徐若瑄那種看來青春無邪可是又性感誘人的表情立刻成為青少女寫真集的標準模型,而原本很不入流的暴露穿著風格、以及搖曳生姿的性感動感,則成為阿妹、李玟等藝人風靡兩岸的不二法門。
除了消費和表演事業所帶來的靈感之外,新的青少女身體形象在1990年代巧妙的接合了英國「辣妹」合唱團的名稱,又吸收了台灣女性主義女性情慾解放的正當性論述,更在民進黨轉型競選的造勢過程中被採用為訴求年輕一代的符號。這些陸續的歷史接合都使得「辣妹」這個身分愈來愈有流通性,遠遠超越原先的特種營業內涵──事實上,從華航的前女總經理(宗才怡),到眾多愈來愈會打扮的女立法委員(從鄭麗文到邱議瑩),到滿街可見的檳榔西施,到最優秀的女校學生,「辣」已經成為肯定自我、坦然自在的主流標記。正經的辣妹於是篡奪了原本被性工作辣妹和性開放辣妹創造出來的辣形象,也部份馴服了原來辣的性含意。
正是因為「辣」現在可以只是個主流標記,因此很多保守的女生在這股風潮中也開始穿起緊身辣裝,以免被同儕嘲笑不上道。可是像這種正經辣妹則往往衣著很辣,甚至軀體的動作也很誘人,然而在情慾經驗和魅力上卻從來沒放開,她們只在辣衣辣形上過乾癮。
真正在台灣女性的情慾解放風潮中一領風騷的,往往是另外那些平常不太看得起眼、衣著有時辣有時淡、在網路交友中卻大受歡迎的「非辣妹」。她們或許沒有前面那群正經辣妹的臉龐和魔鬼身材,不過,她們卻因此也比較沒有那些辣妹的故做姿態,待價而沽。她們可能也沒有那些正經辣妹的衣著品味和購買實力,但是她們品嚐過的男人和交友方式卻也是正經辣妹們無法想像的。
當眾人眼光都聚焦在光鮮亮麗、身材惹火的辣妹身上時,那些貌不驚人的非辣妹正腳步輕盈的穿梭約會,悄悄的在道貌岸然的社會主流之下挖掘情慾的黑洞。非辣妹的真正「辣」味,還有待我們虛心認識和學習呢!
轉載本文請保留網頁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