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02年12月5日何春蕤在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當媒體遇上性別,誰是受害者:談媒體性別呈現及媒體侵權現象」座談會上的發言】
你以為狗仔隊是現代才有的現象嗎?你以為八卦是後現代真理政權崩解才有的現象嗎?──不,新聞本身的歷史誕生就充斥了這些衝動的力量,事實上,新聞本來就是一個拉鋸戰的場域,是統籌的、獨佔的力量竭力建立統治的正當性的管道,但是它也是抗拒這個力量的其他聲音操作的場域。
新聞史:16世紀初期便有因應重大時事而手寫的newsletters 在當時的咖啡館販售,有時還會集結成新聞書或新聞小冊出售,在這個日漸世俗化的世界裡,這種新聞的傳播有它一定的穩定社會功能。定期出版的新聞紙到1566年才有,17世紀又出現Intelligencers and Relations,強調其客觀性,甚至宣告「為了避免資訊錯誤因此客觀報導」。光榮革命改革政體後需要更多的言論空間來建立並鞏固新政體的正當性,1695年終於廢除原本的言論檢查法,接著便出現很多報紙和期刊,以公眾言論來形成中間階級的主導力量,正當化新的統治階級。不過這個訊息管道一開,大眾對生動多樣、但是可能不可靠、謠言、及所謂「目擊報導」新聞的需求也隨之而來,各種激進的政治觀點也在這個管道中流通。這種趨勢多到一個地步,英國官方不得不把郵票稅提高四倍,以價制量,壓制這種「垃圾」以及其他激進出版品的流通。直到1855年終於廢除郵票稅,印刷技術的精進和大量流通使得廉價報紙愈來愈多,每日鏡報首先突破百萬份的銷售數字,這個經濟現實和利潤也使得現代報紙愈來愈傾向八卦報。研究者認為報紙的分類和社會的階級結構相關:有品質的印刷針對的是上層菁英,一般報紙針對的是中產階級,八卦報則是為勞動階級服務的。
最早的報紙印刷沿用了broadside的模式,原先是刊登流行的歌謠或詩句,內容則常包含爭議性的、謾罵性的評論,這種單面印刷、單張分賣的形式使得生產快速而且易於派送,很適合政治煽動之用。從這個角度來看,就很容易了解位什麼19世紀印行給大眾閱讀的新聞報紙被菁英階級視為文化的墮落(因為菁英不能再壟斷文字論述),批評新聞報導過於庸俗聳動(而不像菁英們婉轉冷眼停留在圈內的評論方式)。
焦點主體:至今這個墮落論述的說法還是很常聽到,但是我的關切倒不是新聞墮落與否,而是這種新聞生產的特性在愈來愈烈的競爭、愈來愈趨向聳動的競爭中會選擇以哪些性/別主體為報導目標。過去研究媒體的女性主義者關切的是女性的形象如何在媒體中呈現,我比較特別關心的則是某些常在媒體中出現的性/別主體是怎樣被挑選,怎樣被呈現。我想用最近兩年最常看到的胖妹、援交者、跨性別這三種性/別異類主體來談這個話題。
胖妹──到了實踐大學體重糾察隊被報導時才引發了另一波論述捍衛體重權,但是媒體中對胖子的報導可也是真的很多。
援交者──對於性工作的成見和無知也影響到對援交者的認知。媒體根本沒有看到其中有關法律的問題,也對援交者的實際狀況不太了解,只在狂想中理解這種暫時的、兼差的、形式不一的性工作。
跨性別──2002年一年之間跨性別的新聞又達到了高峰,比起前一波對於紅頂藝人以及第三性公關的報導而言,這一波架構在SNG上的聳動性更高。
結論:這三類主體還有一個共通的特質,那就是都是污名纏身的主體,在媒體面前有著一定程度的脆弱性。甚至,當警方無法可辦某些主體時,還會利用污名的效應來恐嚇主體。在這種時刻,媒體被當成了工具來進行社會對主體的規訓,這倒是新聞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新聞的特質在競爭中既然是走向聳動、特殊、與眾不同,那麼顯然的,這些主體也都還是會被當成新聞對象,與其被當成掠奪的對象,倒不如積極起來操作新聞。一方面可以利用這種場合提出自己的說法,另一方面要抗拒並挑戰媒體的報導方式。
轉載本文請保留網頁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