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蕤

 


 

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

 

  這本文集中的文章都出自1998年4月24日至26日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舉辦的「第三屆性教育、性學、性別研究暨同性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其中呈現的主題不但正面回應了臺灣當下對性的社會焦慮,也從歷史、社會、文化的角度檢視了性/別政治的佈局面貌。性/別權力部署在不同節點上的施力,以及個別主體在性/別政治佈局中如何操作、如何自我創造,因而挑戰、改變性/別政治的權力動態,正是這次會議的論文所展現的。

  吳嘉苓的論文針對臺灣產婦高剖腹率論述中的知識、性別與權力進行細緻分析,不但顯示其中推理邏輯上的跳躍和盲點,也揭露多數婦女在面對醫療體系、父系家庭、與社會成見所糾纏形成的綿密壓力網時的困境,並將看來無奈順服傳統和流行風潮的產婦說詞,轉化為對醫療霸權結構的嚴厲批判,平反了通俗論述對女性主體性的輕蔑。

  蔡篤堅分析全球化趨勢透過由國際政經強權所推動的現代化醫療觀,剝奪婦女的公共參與機會及醫療專業權力,從而強化了以醫學為名的父權統治基礎,並在代理孕母議題上樹立血緣為唯一判準,鞏固父權與商機的糾結,對女性身體形成強勢的籠罩。不過,這樣的結構分析是否只能在文末對個別代孕運動者寄與同情?還是也可能創造出強力支援女性主體性的新論述?仍有待性/別運動未來的探討。

  趙彥寧藉著選讀五零年代的異質論述來顯示國民政府在流亡臺灣初期對象徵秩序之建構。她指出虛空的流亡情境及其情感結構,往往迫使主體透過對(特殊但具體的)物與個人感官身體的情感能量灌注,來掙扎著摹擬主客的認同關係,同時也在對超逸、氾濫、不可自抑的身體想像中建構國民政府國/族正統論述之生產及合法性。這種分析角度再度呈現趙氏的特殊歷史關注和幽微見地。

  曾焯文以佛洛伊德觀點展示古今文學作品中對近親戀的描述,揭露文化中對家人戀的深刻偏見,因而期望開拓創作空間,並為近親戀(亂倫)非刑事化奠立基礎。不過,曾文也嘗試將近親戀脈絡化,指出母子近親戀可能接合或強化中華文化某種童稚的依戀狀態,因此對跨代(親子的)近親戀有所保留,只支援有意識的同代(手足的)近親戀。

  黃道明的論文細緻分析了語言異象的物質和操演面向,以追溯有關臺灣同性戀的各種通俗污名及渾名,如何透過對同志主體的反覆召喚、定位,遂行其權力效應,不但對主體形成傷害,也定格醜化了同志形貌。污名對同志主體的形塑有著強大的施力,因此也是酷兒運動奪回主權的著力焦點。

  賴正哲選擇從那些在新公園留下無數足跡的男同志情慾主體的活動,來描繪新公園地景的意義及變遷。這個抗拒被國族打造工程湮滅的地景描繪,既顯示了「同志新公園」的歷史面貌,也捕捉了「新公園同志」的情慾流動遊移,對空間和主體的相互動態形塑進行了非常鮮活的分析,對同志口述歷史的累積而言更有其重大意義。

  洪雅琴以詳盡的訪談呈現女同性戀在異性戀社會環境中經歷的情慾覺醒,但也同時展現了個人受制於已經內化的同性戀恐懼以及負面刻板印象,因而壓抑其同性情感和慾望。當這樣的內在衝突隨著青春期開展而升高時,唯有逐漸多元化的社會文化環境和積極正面的認同論述,可以形成幫助主體穩定同志認同的機會。

  張如慧與曾靜悅一方面分析坊間流行的羅曼史,另方面將之與國中生的閱讀行為兩相對照,希望由這個對照來呼籲成人採取比較理性的態度看待國中生的課外閱讀。雖然對照的結果似乎反而印證了父母師長(甚至某些女性主義者)對其中的性別刻板印象的憂心,然而也透露出青少年主體有能力歪讀挪用羅曼史,只是缺乏肯定的支援論述。在這一點上,充斥大量不倫情節、非羅曼史模式的流行漫畫大受歡迎,倒是未來觀察性別趨勢的另一個關照點。

  羅燦煐就青少年面對約會強暴的態度進行大型實證研究,一方面完成了跨文化的比較,另方面也凸顯了本土態度在性別面向上的差異。這個研究的深刻啟發可能不是在於個體應如何自我節制言行,避免誘發約會強暴;而是如何積極養成具有開明的性別關係和態度的主體,並具體操練個人針對身體情慾需求的協商和溝通能力,方能正面處理主體間充滿曖昧矛盾內涵的情慾互動過程。

  針對性醫學觀點在性/別教育中的持續壟斷,第三屆四性研討會也舉辦了一場座談,邀請這方面的學者就這個議題提出不同視角的觀點,全部發言和討論都收錄在本書中。

  這次這本文集得以問世,特別要感謝王德威先生的慧眼開拓性/別研究出版的疆界,謝謝麥田林志懋先生的協助,更要感謝最辛苦的性/別研究室助理朱玉立的仔細排版和校對,文稿最後一校的任何疏失是我這個編者的責任。我們期待性/別研究領域的繼續耕耘得以回饋並激勵性/別解放運動的進一步發展。

2000年2月28日

轉載本網頁時請保留本版權註記

性/別研究室 國際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