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時論廣場1999.3.2
前些日子爆發唐臺生牧師在教會中進行性輔導事件,一時間,「無知軟弱的女信徒」、「神棍騙財騙色」、「隱忍多年的羞愧」又成了標準的敘事架構,有些媒體更以色情小說的敘事方式描繪其輔導過程,引發大眾嚴厲譴責(以及私底下的諸般遐想)。然而這個事件不但暴露了唐臺生個人行為的幼稚和可能不當,更有可能造成對性治療或性輔導的全面抹黑。
隨著婦女能夠脫離以私領域婚姻為中心的束縛,性也開始脫離了私密關係的束縛而進入公共的領域,人們可以和沒有親密關係者談論性事;接受性輔導和性治療就像探訪婦產泌尿科醫生一樣自然。這是時代進步的徵兆,不容抹黑。
唐臺生的性輔導言論(根據報載)雖然充滿幼稚的錯誤,例如女性身材不好就不能吸引老公、男人都喜歡胸大的女人、按摩就可以豐胸等;但是這卻是坊間所有塑身健胸行業、流行雜誌、甚至一般常識的說法,連許多「有知有識的男性」都有同樣的信念,也用這樣的說法來評斷身旁的女人。
唐臺生的性輔導過程和方法也不是什麼獨創。它和專業性治療師的療程、醫師的乳癌和下體檢查、電視談性節目中的動作示範、瘦身中心的按摩護膚與健胸、坊間教導性事的DIY書籍錄影帶等等都有相似之處。這也部份解釋了為什麼許多女性信徒並不覺得這樣的性輔導有什麼不當之處。畢竟,它的動機充滿了促進信徒婚姻生活美滿的正當性,它的過程更有著週遭尋常的文化生活實踐作為支撐。
唐臺生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到性輔導是為了教女性信徒認識自己的身體,幫助她們不再對自慰感到罪惡羞愧。這樣的說詞固然對本地的性教育有所提醒,也認識到罪惡感對心靈的挫傷,但是外界對他親身性教導未成年女學生則覺得不妥。可是問題是,現在無數少女都已經開始了她們的性生活,已經開始面對男女關係中的現實面,而只要其他的教育及媒體管道繼續集中於灌輸禁止的警語,並以污名懲罰對性有興趣的少女,以「被洗腦」來簡化其行為動機,而沒有積極提供友善的、協助的資訊,那麼各種另類的性輔導就會繼續有其吸引力。顯然,真正的關鍵是:我們倒底要為青少女提供什麼樣的、她們主觀上會想要的支援和協助。
這個事件也引發了誰有資格來為青少女提供性知識和性輔導的爭議。由唐臺生的言論和行為來看,他的性輔導當然很有問題,因此有人就直覺的建議,性輔導應該只由「專業人士」來施行(但是專業的性輔導就能免於性騷擾性侵害的可能嗎?)。然而女性主義婦女運動很早就指出專業的性醫學與性教育人士,事實上常常抱持著強大的性別盲點和知識壟斷,西方的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還因此自行撰寫了像《我們的身體屬於我們自己》這樣,出於女性集體平等討論觀點的醫學和性知識書籍;而女性主義各種姊妹營的活動中,也慣例的包含認識自己身體構造、面對自身情慾需求、同儕交流情慾經驗等等練習活動,以促進身體自主能力的掌握。如果性輔導今後只能由狹義的專業人士以單向灌輸的方式來施行,那麼其中可能衍生的性別成見、道德偏頗、以及權力壟斷,恐怕要比唐臺生事件更來得影響深遠。
今日有關心理、婚姻、事業的許多輔導工作,都不是由專業人士來進行,而是由教會廟宇、師長、親朋、民間團體等等來進行的另類輔導。照這種趨勢看來,非「專業」的性輔導也必然會繼續存在。如何讓更多「有用的」(而非道德灌輸的)性經驗擴散交流,使專業和非專業的性輔導都不易被假借為性侵犯或性騷擾,才是最重要的課題。
除了性輔導牽涉到知識/權力的問題之外,還有性輔導的對象問題。媒體報導唐臺生所輔導的女學生多半來自單親家庭,因此斷言她們是因為特別情緒脆弱,孤獨無依,才容易為唐所哄騙。
可是這個說法和一般人說單親的孩子個性強悍、不服管教、叛逆衝動、因此容易變成問題少年等等,有著很大的差距。顯然這些分析和說法都可以隨機調整,以持續抹黑單親家庭的子女。而這種原本就飽受社會污名所累的青少女,在這次事件中又再一次變成社會「關切」的目標。她們此刻所承受的對個人隱私的無情探索,恐怕並不下於一般性騷擾案件中受害主體的經驗和感受。
另外,這個訊息見報後,主流教會紛紛發表言論,撇清唐臺生所作所為和基督教信仰沒有關係,擔心基督教信仰會遭到污名。可是教會是否要提供性輔導,是一個需要由宗教信仰社群內部自行決定的事情。有些教會覺得只需要牧養信徒的屬靈生活(或者順便處理家庭婚姻關係)就可以了,而許多主流教會一向抱持的反性寡慾傾向,更會譴責任何和身體情慾相關的議題。然而也有另外一些解放神學的教會,覺得政治實踐、經濟現實、或甚至身體情慾,都屬於信徒宗教生活的一部份(因為她們相信人間萬事本來就是上帝的國度,都有上帝的旨意),這些進步教會相信牧者應該牧養信徒的全面生活,這些教會對各種進步思潮和社會實踐也都抱持了友善的態度。信仰與世俗之間倒底存在著何種疆界?眾家教會顯然有著不同的詮釋和認知,有待宗教界人士探索其中的差異觀點。
性輔導事件所引發的媒體效應已經帶出了烏龍事件。例如據聞唐臺生教會中搜出了色情錄影帶,後來又發現這些其實都是浸信會宣教中心發行的信徒見證宣教錄影帶,內容毫無色情。
像這樣望文生義,指鹿為馬,主觀的硬要在一切事物中都看到色情,以便證實負面效應的幅度,風聲鶴唳的強化性侵害的無所不在──這正是「性恐慌」的徵兆。國外的性恐慌研究早已顯示,恐性的情緒常常夾雜著各種複雜的自保或自利動機,且藉著特定偶發事件來發動擴散,而許多機構、政客、媒體都會在這類恐慌事件中直接間接獲益。
從這個角度來看,唐臺生性治療事件的真正意義,恐怕比較不在於過去發生的事情真相如何,而在於性污名在此時的擴大運用,將進一步造成社會緊縮效應,使性資訊和經驗的自由交流更形噤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