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性∕別解放運動自1994年蓬勃開展以來,在許多面向都有令人矚目的開拓,相關的學術研究和論述生產更在眾多邊緣主體的共同努力之下有了令人敬佩的累積。
由於性邊緣運動與學術論述的相互激勵攀升,人文社會學界終於開始逐漸認識到,身體與性必須和階級、族群、性別、年齡、國族等並列為重要的社會範疇;換句話說,性不能被掩蓋為道德、生理生物、個人或隱私的問題,性乃一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種族∕性別∕科學研究∕媒體…的問題。學術界開始質問(例如):法律、教育、家庭、科學與媒體等制度如何進行性壓迫與性歧視?遭到性壓迫與性歧視的少數,如何形成自身的認同與主體性?性如何建構了性別,而性別又如何建構了性?性壓迫如何強化複製了種族歧視與階級宰制?研究者自身的性傾向和性實踐,如何影響他的學術研究與性政治立場?缺乏性壓迫視野的學術研究與發言,如何導致客觀性的喪失(一如缺乏性別視野的研究通常在其研究過程、方法與成果中滲透了社會文化中的性別偏見,並且有性別壓迫的效果)?在諸如全球化、現代性、福利國家、民族主義、空間、社區、人工生殖、消費文化、生態…等各種研究題目與現象內,性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性是一種重要的權力關係與社會因素」,這個認識亦將使文史哲和社會科學的每一個科系和學術領域產生新的學術研究進路,對原先學科中的性盲點進行歷史的與方法學的反省。知識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從方法學到應用研究、從學術社群到讀者反應)都必須重新被設想,學術土壤的每一寸都要被翻動,以探討知識的生產有著何種情慾和身體的基礎,知識的研究對像是透過哪些在地的性∕別權力部署來建構。
人文與社會科學對性∕別的反省批判及研究,也就是對於性醫學、性的生理生物學、公共衛生、主流性教育等學科的基本範疇、預設、概念、研究方法、理論建構、歷史等,加以質疑∕批判∕顛覆∕反省∕解構;並在跨領域與跨學科的基礎上探究並開拓具有歷史、社會、文化視野的性∕別研究。這種根本徹底的批判和反省態度,正是中央大學性∕別研究每年舉辦「性教育、性學、性別研究暨同性戀研究」(暱稱四性)學術研討會所企圖體現的精神。
這本文集的論文及評論都出自1997年5月30日和6月1日舉行的第二屆「四性研討會」]。本次四性會議的諸篇論文,從酷兒理論、認同政治,到校園空間研究及性∕別教育,以本土的人類學、社會學或性史的視野來呈現許多寶貴的田野資料或史料,也以批判的角度來檢視本土的性∕別政治佈局,勢必成為未來性∕別研究的重要文獻。
第二屆四性研討會的一大特點,就是特約素負盛名的批判學者擔任論文的評論人;不但如此,每位學者都必須同時對同一場宣讀的兩篇論文做出回應。雖然這個嚴峻的挑戰使得每位評論者都要在極短的時間內濃縮他們精闢的見解,卻也為所有的在場觀眾和日後的讀者示範了擲地有聲的針貶,精彩的呈現了截然不同觀點的對詰。正是因為這個可貴的現場對話,因此在出版這本文集時,雖然某些篇論文已經在兩年的籌劃中經歷大幅度甚至全面徹底的改寫,以回應評論人和當場的討論,我們仍然將評論原樣刊出,也讓讀者們有機會一窺當時的腦力激盪與日後的沈澱。
論文和評論雖然精彩,像這樣的學術書想要出版卻是困難重重。我們在1998年初就已經收集了作者百般修訂之後的定稿,交給好不容易談妥的出版社,然而就在開始排版後不久,出版社經營方針的改弦更張卻中斷了這個計畫。經過再三的搜尋和接洽,終於找到了有眼界的出版者,因此這本文集得以問世,特別要感謝王德威先生的慧眼開拓性∕別研究出版的疆界,謝謝麥田林志懋先生的協助,當然更要感謝最辛苦的性∕別研究室的助理朱玉立,她費心地將這本論文集的篇幅控制在適宜出版的範圍內,沒有她日以繼夜的仔細排版和校對,編輯工作根本無法完成。當然,我個人則對本書的全貌或任何錯誤負全部的責任。
轉載本網頁時請保留本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