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論文全文

台灣殯葬模式的轉變

盧紹潔 陳琦沁 李采霏 

前言:墓仔埔大家也敢去

在中國人傳統的觀念中,墓地不但被視為陰氣最重的地方,也是驚駭的鬼怪傳說故事的發源地,老一輩的常告誡下一代,能夠不去墓園就盡量別去,如果一定要去墓園或殯儀館,口袋裡要放個紅包袋,以免碰到「不乾淨的東西」;若經過墓地、喪家或是殯儀館,千萬不可嬉笑吵鬧,需嚴肅鎮靜,以示對地下的好兄弟一番敬意,否則,諸事不順、猛鬼纏身等靈異事件將發生,甚至危害自己的小命。因此,墓地通常是大膽人的探險地,或是電視節目的新噱頭。

不過,最近週休二日多了一個新去處,便是帶著一家老小到全台最知名的墓園金寶山去烤肉,不僅可以聯絡家庭(族)成員間的感情,休憩郊遊,徜徉在優美的環境中,欣賞朱銘的雕刻及業者收藏的藝術品,陶冶性情,同時還可祭拜祖先,符合傳統慎終追遠的精神 [1]。何以有如此大的轉變?本篇報告將由埋葬方式現象的轉變、殯葬儀式簡化的原因及儀式制度化的趨勢三個面向來作分析,並在文章最後探討由於殯葬模式轉變所呈現出的社會文化意義。

埋葬方式現象的改變

1. 民間多由土葬改採火葬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自民國八十五年底至八十九年底,對台閩地區公墓設施使用概況的數據資料顯示,已規劃以及未規劃的公私立墓地,當年度埋葬的屍體總數由民國八十五年的四萬八千多具逐年下降,至民國八十九年度的二萬九千多具,顯示選擇土葬方式的民眾減少了。此外,內政部統計處自民國八十五年底至八十九年底,對台閩地區納骨塔設施的統計資料顯示,納骨塔由原先的215座增至285座,而每一年度所納入的骨灰數量也從一年二萬八千多位增至近六萬三千位。

若是以上的數據仍無法看出埋葬方式的改變,以下的內容更能顯現出大多數民眾選擇火葬。民國六十年時只有百分之三十的火化率 [2],到了民國八十八年已超過百分之六十;而都會區,諸如台北市、新竹市的火化率更在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火化進塔已成為主流(蔡文婷)。

選擇火葬作為人生的最後一條路,乃是目前社會大眾的趨勢,同時,不少投資理財網站上出現了新型投資方案,不避諱地打著投資納骨塔的標題,納骨塔不但是死後安身的所在,也成為了一項具有價值的投資商品,除了預先準備外,也是對抗未來物價上漲的可變現商品。

2. 政府的新措施

「從搖籃到墳墓」是福利國家施政的目標,也是政府努力的依歸,政府近幾年大力推行輪葬制度及公墓公園化,解決地狹人稠的問題,規劃一塊活人和死人能共存的土地。

內政部民政司在「公墓公園化知多少」中表示:

特別配合國家建設六年計畫訂定了「端正社會風氣──改善喪葬設施及葬儀計畫」,每年編列預算補助鄉鎮市公所改善喪葬設施,希望一方面不斷改造舊有公墓成為公園,同時建造納骨堂(塔)、殯儀館、火葬場等喪葬設施滿足民眾需要。

輪葬制度乃配合民間洗骨的習俗,在墳墓埋葬約七年到十年後即撿骨,安放在納骨堂(塔)內來增加埋葬的容量,盡量減少墓地的使用,並且讓同一塊墓地可以不斷使用。

公墓公園化是將舊有公墓用造園手法將公墓重新規畫整理後栽植花草樹木來加以美化綠化,因此公墓看起來就像是公園一般,同時園區僱用專人管理,時時維護墓園整潔、防止濫葬,達到達到改善環境整體景觀目標。迷人的風景,也讓不少新人不忌諱前往拍攝婚紗照。

另外,新竹市殯葬管理所的目標是朝「生命紀念園區」的構想設計,未來園區內還將有博物館、樹葬區、槌球場、與烤肉區。台北市殯葬管理處也在考慮未來推行樹葬、花葬等的可能性 [3]。而高雄港都的殯葬管理所,早在民國八十六年訂定海葬管理條例,致力推動海葬文化(蔡文婷)。

政府諸多的新措施,乃期望能在有限的空間內,讓每一寸土地得到最大效用的利用,同時提昇活人及死人的生活品質。因此,政府推動法令、政策改革之餘,民間殯葬業也隨著時代變遷,帶動出儀式簡化的趨勢.

殯葬儀式簡化的原因

1. 經濟形態轉變

台灣社會在近四十年來經濟結構上出現重大的轉型,從傳統的農業社會轉變為現代化工業型態,轉型過程中使得許多價值觀、社會制度,重新受到考驗,進而有了新的思維。

過去以農為主的產業時代,聚落的形成或許就是一個或數個家族的組合,人與人緊密的情感連繫是晨昏相見,所謂的公場所與私場所是無從明顯分界,一家的事就是全村的事,一個人生命的結束是所有人心上的一個缺口,一旦有人去世,動輒全家族男女老幼無不盡心盡力,畢竟這是人生最後一段路,再加上常年務農所培養出對土地的那種親密感,土地是人最後的歸屬,所謂「入土為安」,生者有屋死者有墓,所以隆喪厚葬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土葬也是一般的選擇。

隨著農業改革,經濟發展的重心於是由農業邁入現代化工業及資本、技術密集的產業,都市化水準跟著提升(蔣勇美、章英華,頁73)。都市化過程中,遷移是十分普遍的現象,都市中的大量移民人口來到新環境中不免對週遭人事物採取較保守防備的心態,在許多人口都市民族誌或社區研究中,顯示在個人親密網絡之外,都市人與鄰居、同事、親戚的連繫一般都不如鄉下人來得密切,關係也不像鄉間的人網絡那麼周延,其中又以鄰居間連繫最為疏遠(蔣勇美、章英華,頁164)。同樣的,過去那種鄰里互助和對喪家的那種惻隱心、同理情、包容力,也正日漸淡薄。

再者,都市與城鎮的最明顯差異不外乎是居住空間的縮小、空間使用的高差異化、大量的公寓式住宅、土地的高使用效率,造成都市人的生活著實是「比鄰而居」。正因為空間的狹小,所以對於空間認定的主觀意識自然升高,尤其空間功能日漸明顯區隔,新型高級社區的出現,這種空間認定不只是農業時代的實質土地,更包括此空間的種種環境品質,如空氣、噪音、垃圾等,都是現代都市社會所要求的「基本」生活品質。

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壽終正寢」在家停柩入殮不僅受到空間不足的考驗,在儀式過程中所製造出來的「公害」都會遭到排斥,甚至是抵制,或許正是這種公共利益的出現,所以都市人也會產生一種自我約束的覺察力,越來越能接受在醫院、殯儀館往生、處理後事等,原則上就是以不干擾到別人為首要考量條件。

此外,一個高度都市化的社會所呈現出的風貌,也反映在許多制度和觀念上,工作時間加長或不固定、工作量增加,外食、晚歸、晚睡等情形,原就比過去農業社會多,更別提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加入其他事務,如果遇到諸如婚喪喜慶等事,無不精疲力盡。

家庭結構變遷和家庭資源限制也息息相關,即在由大家庭為主之家庭型態,走向折衷家庭以及小家庭為主之變遷過程中,雙薪家庭增加,而小家庭模式必然會喪失傳統家庭最可靠之親屬支援,面對多種家庭功能的要求也就捉襟見肘。

另外,再考慮到都市化社會,其經濟狀況、教育程度和從事行業等,可以發現都市人容易接納新奇事物而顯現出不符合或甚至違反傳統或一般慣俗的行為態度(蔣勇美、章英華,頁171)。普遍來說,都市居民是比較不遵從一些傳統的民間信仰儀式(蔣勇美、章英華,頁174),這當然也是因為都市人長期受到西方生活影響 [4],在生死觀念上不免比較多元,所以對於新式的殯喪模式的接受度很高。

都市人對於金錢的價值與消費方式也表現出與社會慣俗不盡相符的傾向。例如,都市人會比較願意去買較好的東西,很在意價格的公平性,歡迎透明化的價格標示等,這些都顯示都市化後的消費者很習慣這種「白紙黑字」、低議價空間的消費方式,甚至是習慣性地物化每一項服務,再冠上一個價格標籤。近年來,喪葬模示也朝著這個方向邁進,政府的喪葬制度化、業者自律自清地通過ISO9002認證,所有的價格都能公開,消費者也能一如購物般地「選購」喪葬這項「服務」。

隨著經濟轉型所帶來的社會都市化,喪葬模式不得不因為客觀環境,如居住空間、工作時間等的限制而作調整,家庭結構和消費習慣也促使民眾對於新的喪葬作法更加容易接受。

2. 生死觀念改變:

呂應鐘教授在〈死亡的藝術:談殯葬禮儀的古今變遷〉一文中指出,中國人的生死觀念受到根深蒂固的傳統儒家對「禮」的思想,日後又受到道教對鬼神、命理的看法,而有了種種「繁文褥節」:

傳統信仰裡,中國人重家族血緣、重孝道倫理的宗法制,融入了死亡文化之中。嬰兒的誕生和長者的逝世,不僅是一個家庭的大事,也算家族中的一件大事。所以孝道原則不僅是生者的原則,也構成喪禮活動的原則,認為「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所以殯葬是以家族為基本單位辦理的,是作為團聚家族與親朋好友的一次社會活動。此外,「祖先崇拜」是中華文化裡極重要的心理因素,雖然中國人的靈魂觀念非常濃厚,但是一般人更看重軀體,不僅死者仍被視為家族的一員,死者的牌位與墳墓還被認為是死者存在的延伸象徵,因此祭祖儀式格外神聖,將受百倍的尊敬和保護,祖先崇拜的習俗導致中國人喜歡「隆喪厚葬」。

喪葬儀式上相當重視外在形式,講排場、愛熱鬧、愛面子、好攀比,參加者愈多,生者臉上就愈光彩。選個好點的陰宅盡盡孝心,而且墳墓要講風水、要巍峨,墓室要堅固,古代還講究陪葬物要豐厚,……

嚴格說起來,中國人辦喪事是給大家(活著的人)看的。通常隆喪厚葬伴隨著所費不貲的代價。古早的賣身葬父,甚至負債宴請流水席,到近年來的電子花車,至專業級的「五子哭墓」[5],讓我們更確定了中國人是個愛熱鬧的民族,生前一回,也不忘死後一遭!

至於葬儀事業,算是最古老的行業之一。以禮儀之邦自居的華夏民族,在各個朝代曾制定了等級式的殯葬禮儀制度。魏晉南北朝,佛教傳入盛行後,火葬一時大興,僧人參與喪葬事宜。宋以後,民間風水觀念的厚葬相當泛濫,流傳至今,還是有很多人存有看風水土葬的觀念,聽憑風水師指點,自行選擇地方營葬,使得舊有公墓彷彿「亂葬崗」一般,既有礙觀瞻,也影響生活環境品質。

從古至今的傳統觀念讓人們諱言「往生」的禁忌,這種禁忌使得生命終止的階段充斥著某種莫可明言的神秘力量,加上一般社會大眾相對普遍缺乏對死亡和喪葬的認識,常導致喪葬詐財和暴力恐嚇等事,因而在喪葬場所中,常是繁文縟節有餘,而悲哀悽傷不足。

然而,近年來,國人的教育程度日漸提高,大量接受科學思想,因此比較會質疑若干傳統的民間信仰的正確性,特別是辦事看日、死後要有子孫祭拜、考慮風水等。而國小課本中防治噪音的部分也提及殯喪活動中的敲鑼打鼓就是噪音公害,進而讓國人了解某些傳統民間信仰儀式是不值得遵從的。

透過現代學校教育的過程,人們也吸收了西方以二元論的觀點來看待死亡。「西方人重靈魂而輕軀體,認為軀體只是靈魂的寄居場所,死亡是靈魂的解脫與昇華,靈魂可以脫離軀體單獨存在,殯葬是安置死者的靈魂,所以喪儀中著重肅穆莊嚴,因此傾向『簡喪薄葬』」(呂應鐘)。五、六年前,生死學在台灣興起,最近南華大學籌辦了生死學研究所,開啟了學界對殯葬禮俗的關注,這都顯示國人已不再認為談生死是一個避諱的話題,對生死課題的了解都有助於火葬比率增加和殯葬禮俗透明、簡化的趨勢。

根據台灣省於民國八十六年進行之「台灣省喪葬設施使用及費用概況調查」結果顯示,詢問民眾其最理想之埋葬方式,有半數以上受訪者認為火化後進塔為最理想方式,認為土葬為最理想者次之(約占三成),而火化後海葬及其他方式者比率上升至約五%左右。民國八十九年內政部一份針對近百名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也顯示,如果讓學生決定自己的告別方式,選擇海葬的占三成三,贊成火葬的有二成,選擇宇宙葬或其他方式的有三成三,支持傳統土葬的則只有一成二(自由電子新聞網,2001/04/06)。由此可見國人在生死觀念上的改變著實影響了養生送死這人類文化的指標。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政府推動喪葬改革有成,得到了民眾的認同,也有很好的成效。許多城村的火化率已達到100%,如此高的比率其實可回溯至文革時期「破四舊」(指「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6] ,當時即已使用火化處理大量的屍體,而對於骨灰的處置也早不遵從中國傳統治喪方式 [7]。由此可知,觀念的改變是喪葬模式改變的最重要關鍵。

3. 政府和社會扮演推動改革的領導示範角色

首先,公家主管單位藉著修改法規,提倡自然葬觀念,讓過去被拒於千里之外的殯葬事業走進社區(蔡文婷)。例如:台北市第一、二殯儀館進行示範禮堂及全面美化整建、推動國際認證、建立標準化的工作流程、簽署「淨化殯葬意願聲明書」等 [8],凸顯了火葬的好處,而更系統化的儀式可以節省民眾開支,方便政府徵稅和管理。在新殯葬管理法草案中,墓園與殯葬處所也有所改變,墓園公園化、社區化、藝術化讓國人假日多了一個好去處,同時改善社會風俗,符合公共利益,提倡「簡喪薄葬」和現代環保概念。

最近幾年來許多名人政要在喪葬方式的選擇,也提供了國人重新思考這個問題的空間。如:鄧麗君小姐長眠之處──筠園,就是選擇遠眺太平洋,環境寧靜的金寶山墓園,整個園區充滿了詳和安謐的氣氛,完全沒有墓園陰森之感,這讓許多到過的人不禁心生嚮往,一反過去對墓園的印象。前內政部長邱創煥任內時父親不幸過世,當時他就有意簡化喪禮儀式,所以以60個佛光山出家人誦經來代替樂隊,不但化解了不孝的指責,也給了社會一個正面模範。台灣科學之父吳大猷則選擇了海葬、小說家張愛玲則是灑葬,兩者都以「來自自然、回歸自然」的方式,瀟灑地表現出對家園環境更深刻的關愛。

近日,在「20E世紀殯葬改革研討會」中,星雲大師更不諱言地指出他偏好火葬,並認為「身體就像一杯水,死就等同杯子被打破,裡面的水雖流但不會消減」,這說明了任何殯葬方式都只是往者前往極樂世界的工具而已,後人的「孝心」與「誠意」才是最重要(華訊新聞網,2001/08/20)。而女作家曹又方則為自己舉辦一場前所未有的「快樂生前告別式」,帶給了社會另一個衝擊,顛覆我們對生死的概念,重新體會生命的價值,了解生命的真諦。

目前台北市社會局首度招募的殯葬志工隊已開始到第一、二殯儀館服務 [9],這項工作除了要提昇殯儀館服務品質,也是要讓民眾了解正確的殯葬禮俗。此外,社會局亦欲舉辦全國首場的殯葬博覽會,並在之後和都市發展局合力將市立第一殯儀館改為殯葬文化博物館,並結合行天宮和榮星公園成為一區,形成台北市一處特有宗教、休閒和生死生命軸帶(華訊新聞網,2001/8/20)。屆時民眾更可以體會,其實死亡並不是一件不可碰觸的事情,相對的,是一件自然循環的過程,它可以經由計算、預估、控制、有效率地完成。

殯葬儀式能夠簡化,是同時受到經濟形態轉變、生死觀念改變、政府和社會的帶動,其成效則具體呈現於火葬比率上升、儀式系統制度化、民眾以開放理智的態度接受往生一事。

儀式制度化的趨勢

在這個過程中,喪葬事宜由家族的大事轉變為一項商業化的行為。以下就政府及民間業者的分類探討其在殯葬儀式制度化在軟、硬體上的創新及變革。

1. 政府的軟、硬體措施

政府方面首先由環保署透過對噪音和污染的管理來凸顯並限制舊式喪葬的龐雜。環保署目前送交立法院審議的噪音管制法修正草案中規定,未來針對念經、五子哭墓等民俗噪音,以限制其活動時段及地區等方式加以管制 [10]。噪音管制將依土地使用計畫及使用情形,區分住宅、商業、工業及特定噪音管制區四類,且採四時段:早、中、晚、夜,訂定不同措施管制噪音,將有助於居家環境的安寧。同時,未來綿延一、兩公里、影響交通的送葬隊伍得在三天前報請當地警察機關備查(蔡文婷)。目前殯儀館供民眾焚燒紙錢的香爐也改為符合環保的焚化爐,讓空氣污染降低,避免民眾滿頭紙錢灰的情形發生。

另外,針對各殯儀館的實際操作,政府也採取各種管理辦法以簡化程序,改變葬儀的文化意義。台北市殯葬管理處首先通過ISO9002服務品質認證,致力於殯葬業務的制度化,縮短作業流程,建立內部稽核,杜絕殯儀館紅包文化,全面提昇軟體服務之品質。例如,禁止大型花圈入館及治喪用品放置禮堂,實施車輛管制,以減少旺日人車擁擠及爭道的現象,創造一個安全且優質的治喪環境;實施聯合奠祭由各機關首長輪流代替市長來主祭,不僅莊嚴肅穆,也可節省民眾的治喪費用;並且經由電腦網路,將殯葬流程步驟化,價格公開化、透明化,作業流程標準化,提昇為民服務的品質。

在硬體的改革方面,殯葬管理處美化了移靈走廊及死者化妝室,使它們不再是冷冰冰的地方,並增設示範禮堂,在暖色調空間裡,有純白或粉黃的布幔,原本傳統以塑膠花製作的花外牌,改以高質感的毛玻璃替代。使用過的民眾百分之九十八都對這樣溫馨、素雅的治喪環境表示滿意(蔡文婷)。殯儀館並且規劃家屬休息區,方便喪家於等待或先人火化時休息,並且設立電視牆,家屬可由電視了解火化狀況及完成火化時間。為尊重喪家隱私,還設置檢骨室,方便其撿骨封罐作業──諸多人性化的措施都改善了治喪環境(台北市殯葬管理處網頁)。新竹殯葬管理所也有一番新氣象。耗資一億多元興建大坪頂納骨塔,建築外型彷若西藏的布達拉薩宮,內部處處有天窗與大片玻璃造景採光(蔡文婷),處於陰暗角落的納骨塔終於可以撥雲見日了。

此外,有鑒於一般殯儀館立刻將死者推入冷凍庫的作法,新竹殯葬管理所還設計了終極關懷室,讓家屬先有地方將遺體停置,待無體溫後再進冷凍庫,除了可以觀察死而復生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讓家屬有段時間與往生者作最後的告別,以便平復心情(蔡文婷)。這種人性化的設計,給予在世者向已故親人告別及獨處的權利,兼顧了隱私權及對死者的尊重。

2. 業者的軟、硬體措施

一般業者──包括殯葬業者、醫院、納骨塔建商等──目前都致力於打造一個讓往生者和其家屬能安心和有被尊重的環境。在場所上,營造明亮、開放的空間,在儀式方面,聘請專業的禮儀師,大型業者的改革甚至表現在價格、儀式的透明化,包括推出類似人壽保險保單的「生前契約」等,都是為了匡正社會大眾傳統觀念,以正面的態度去面對「往生」這個人生大事。

近年來,金寶山、龍巖集團等紛紛成立殯葬禮儀公司,配合政府的殯葬改革,推行殯、葬、殮一元化,殯葬業轉變為企業化。例如在服裝上就和傳統業者極大不同,不論天氣有多熱,工作人員一律西裝筆挺,皮鞋發亮,令人耳目一新,而且他們抱持著親切服務顧客的理念,尊重顧客的選擇;反觀傳統殯葬業者,不是穿拖鞋、咬著檳榔,就是抽著煙在殯儀館跑來跑去,處理的態度有時還會隨著能賺的金額多寡而不同。這種對比也顯示殯葬業終於開始轉型,趨向現代服務業了。

業者除了積極獲得ISO國際服務品質認證,提升自身形象外,聘請專業的禮儀師更是服務品質的一種保證。禮儀師證照目前雖然並無硬性規定,但是南華大學已經籌辦了生死研究所,開啟了學界對葬儀禮俗的關注,也提供業者進修管道。南華大學更在北部與中部設立教育推廣中心,廣開殯葬禮儀班,去年,台北市社會局也舉辦殯葬禮儀研習班,五十一個名額三天就爆滿了,於是又加開了兩班(蔡文婷)。這些現象都顯示殯葬業正在積極追求專業化和現代化。

最近,電視上出現了一連串有關喪葬的電視廣告,業者們透過電視媒體營造優質殯葬事業的形象,提倡「生前契約」的觀念,企圖擺脫傳統低俗而欠莊重的喪葬方式,也提供民眾在生前能決定自己理想喪葬模式的選擇,表現出其專業經營的形象及品牌,更讓社會不再逃避面對死亡。業者將公開、透明的價格開放給顧客,利用照片或是實物,供顧客選擇如靈堂的佈置、骨灰罈、棺木等等。由於網路的發達,業者也有機會可以詳述其經營方式及理念,讓民眾了解業者的處理方式,同時,也讓民眾可以不需到現場便可看見其景觀,提供民眾多元化的選擇。

在硬體方面,各個葬儀場所也積極打造新的意含。以金寶山為例,業者不但規劃烤肉區、藝術館等,納骨塔室內也有溫馨的黃色燈光、原木的地板及明亮舒爽的空間。利用中國人重家族及家庭倫理的精神意涵,納骨塔位分為家族式、小家庭或夫妻式、個人式,明亮氣派的一間房間乃同一家族擁有,讓人們即使死後也不寂寞。第一個通過ISO9001認證的萬芳醫院太平間全部以原木佈置,除了有隱藏式的冰櫃,還有佛堂、祈禱室、和明亮乾淨的死者拜飯區(蔡文婷)。還有素雅的往生室,配合佛教禮俗,供佛教徒誦念佛號八小時,不移動往生者,陪伴往生者能平靜度過死亡的第一階段。這和上述新竹殯葬管理所的終極關懷室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業者在管理上也開始電腦化。這個趨勢除了便於管理納骨塔塔位及殯葬相關業務之外,同時也掌握家屬的資料,如聯絡方式等等,以便開拓未來的新客源。畢竟人們最後仍會面臨死亡,另外,死者的資料也將登上網站,供家屬方便查詢。隨著可利用的土地減少,樹葬、海葬、花葬等勢必是未來的殯葬趨勢,屆時,將陸續出現網上祭祖、網上殯葬服務等 [11],進一步使得殯葬服務現代化、效率化。

結語

隨著殯葬改革的風潮,殯葬事業從以往人們的印象中「漂白」了,從陰暗的角落能見日了。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鄭志明在上課時期勉殯葬業者:「殯葬業,不僅是一種服務業,一種文化事業,更是一種人道事業。」(蔡文婷)這個事業的現代化,不僅端正死亡的觀念,也讓社會大眾更能坦然地面對死亡。此外,政府提倡儀式的簡化及制度化,再加上業者提供殯、葬、殮一元化的服務,為民眾提供高效率的葬儀服務,讓喪家可以迅速返回工作崗位,恢復正常的生活秩序,讓人們對生活的有一定的控制與預期,免於傳統習俗的耗費人力與金錢成本。

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土地卻無法增加的情況下,地狹人稠,樹葬、海葬等所謂的環保葬是未來勢必發展的趨勢。沒有了掃墓、祭祖等活動,中國人所謂的慎終追遠的精神或許就蕩然無存,倫理觀念也隨之薄弱,然而,其所帶來的正面效應也不少。隨著家族宰制力變弱,個人的自主性也會抬頭,「做自己的主人」不再是口號,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選擇加入哪些團體(或是不加入),甚至選擇自己的死亡方式和葬儀形式。在這種自主性的發展之下,人們也許會更懂得惜福,把握在世的每一天,珍惜自己在世間所能創出的人生價值及意義。

 

參考資料

  1. 內政部民政司網頁,http://www.moi.gov.tw/div1
  2. 內政部統計處網頁,http://www.moi.gov.tw/W3/stat/
  3. 台北市殯葬管理處網頁,http://www.fbm.Taipei.gov.tw/
  4. 〈身后事造就10億元市場〉,《北京青年報》,2001/4/9,20版。
  5. 自由電子新聞網頁,http://www.libertytimes.com.tw/【像這樣就太簡化,找不到細部的新聞】
  6. 呂應鐘,〈死亡的藝術:談殯葬禮儀的古今變遷〉,http://www.thinkerstar.com/lu/essays/fengshui/lu-01.html
  7. 金寶山網頁 http://www.memory.com.tw/
  8. 華訊新聞網網頁,http://www.ttnn.com/
  9. 蔡文婷,〈幽幽身後誰堪問──殯葬改革風起雲湧〉,《光華雜誌》26卷6期(2001年)。
  10. 蔣勇美、章英華,《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市:巨流,1997。
  11. 聯合晚報網頁,http://udnnews.com/UDN/UDNGROUPS/udngroupnew/evening/evening/evening.htm
  12. 環保署網頁,http://www.epa.gov.tw/

附註

  1. 詳細情形可參看金寶山網頁。
  2. 火化率乃是當年度火化屍體數佔死亡人數的比率。
  3. 相較之下,在大陸地區,樹葬觀念早已風行,單單是瀋陽市,已有五萬多市民選擇樹葬(蔡文婷)。樹葬和花葬是一種環保新作法,將遺體骨灰灑落在樹根或花下,美其名為「化做春泥更護花」,而這種生死和天地融合為一的境界,正好和中國道教有不謀而合的相似之處。
  4. 高經濟地位與現代西方生活有關,連帶影響到女角色和家庭大小的變化;而低經濟地位與傳統家庭角色的高生育有關。婦女勞動參與率愈高的地區,都市化程度愈高,婦女事業取向強和扮演現代角色愈彰顯,而婦女養育子女的家庭主義則較弱。(蔣勇美、章英華,頁145)
  5. 「五子哭墓」在台灣傳統喪禮中一直辦演重要角色,不但是擾亂鄰居安寧,更是吵死人的行為。實際上,古代的五子哭墓是為因自身被繼母虐待,根本不算是「孝順」的表現。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就是,絕大多數哭聲震天的「五子」還是與往生者毫無關係的「專業喪葬人士」。(華訊新聞網,2001/08/20)
  6. 在「破四舊」中,紅衛兵的一系列行動包括︰改變街道和商店的名字,焚燒書籍,禁止他們認為是「資產階級」的服裝式樣和頭發式樣,破壞寺廟和教堂,砸毀藝術雕塑和壁畫等等。(王友琴,〈房產之禍:黃瑞五一家五人之死〉,(http://www.chinese-memorial.org/big5/bylixian.htm)
  7. 文革開始后,排長隊增加了新的恐怖內容︰和排長隊上繳房產証書同時發生的,是火葬場也發生了火葬場焚燒尸體要排長隊的現象。因為1966年夏天,大量居民被紅衛兵打死,北京的焚尸爐也供不應求、、、黃家五口人被打死后,紅衛兵從火葬場叫來車子拉走了尸體。尸體燒后,骨灰被丟棄(王友琴,〈房產之禍:黃瑞五一家五人之死〉,(http://www.chinese-memorial.org/big5/bylixian.htm)
  8. 也就是以簽署意願書方式,於身後使用火葬、樹葬、花葬、灑葬等「環保葬」(聯合晚報,2001/5/23)
  9. 他們是三十多位學生、退休公務人員、家庭主婦。志工們克服心理的障礙,認為到殯儀館當志工是一種「尊重生命」的表現,沒有什麼好忌諱的。服務內容包括安撫喪家情緒及提供悲傷輔導和相關治喪訊息。
  10. 除了民俗噪音之外,環保署還針對工程噪音、商業活動、選舉活動、近鄰噪音、汽車防盜器、車輛改裝及航空器試車等行為,都加以管制。詳情可見環保署網頁。
  11. 這類服務已在歐美、大陸、日本相當流行,日後國內應會陸續出現(〈身后事造就10億元市場〉,《北京青年報》,2001/4/9,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