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論文全文

星巴克(STARBUCKS)風潮如何影響台灣新舊咖啡文化

盧嘉琦 張文珍

一、STARBUCKS風潮略述

根據1999年12月27日《商業周刊》第631期<星巴克,賣空間更賣感覺──西雅圖的神話在台北蔓延>作者林益發所述:「一九九八年三月,統一星巴克第一家店才在台北市天母開幕,如今大台北地區已有二十六家分店,桃園也有兩家分店。據估計,每週有超過十萬人次到星巴克咖啡店消費,相當於平均每一位台北人在一年之內,喝過一杯星巴克咖啡。」由這樣的描述,我們可見到在2000年STARBUCKS已成為一種時代的風潮,現在更是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著,滿街遍佈的都是STARBUCKS的綠色美人魚招牌,在我們生活的四周也常可以看到STARBUCKS周邊商品的出現。根據調查,STARBUCKS在2002年的現在已經在台灣擁有83家分店(第83家台中虎城門市於2002/1/10開幕) 註一。隨處可見的的連鎖店造成了不只是STARBUCKS的咖啡甚至是其他周邊產品的熱賣。

台北只是全球星巴克熱潮的一角。目前STARBUCKS在全球有超過兩千家分店,並且以一天兩家分店的驚人速度在成長著。STARBUCKS 成為美國生活文化的一種寫照,在一些熱門的好萊塢電影如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及麻辣女王(Miss Congeniality)中主角的四周也都曾出現星巴克的影像及其那明顯的商標。美國(尤其是西雅圖)街上比比皆是手拿著STARBUCKS咖啡的路人,隨處可見便是其連鎖店,就連在東京的街頭,最拘謹的歐巴桑都已經開始手拿著一杯印有STARBUCKS綠色美人魚商標圖案的咖啡,邊走邊喝。STARBUCKS所塑造出來的品牌力量和認同感,正大舉入侵全球,創造另外一種咖啡文化。

STARBUCKS在短短的四年之內於台灣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究竟,這一個帶有強烈美國文化背景的品牌對於台灣,甚至於全世界的咖啡市場,是下了什麼蠱?它到底有什麼迷人的地方?對於台灣已經存在了數十年的咖啡文化而言,星巴克的衝擊又有著什麼樣的意義?

二、台灣咖啡文化現象歷史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食品研究所調查的資料顯示,「一九九七年包裝飲料市場中,罐裝咖啡僅次於包裝水,成為成長第二快的飲料,也是該年度推出最多新品種的飲料。」註二 種種跡象顯示,台灣的咖啡族正逐漸的擴大當中。現在我們就以台灣咖啡文化的發展史來介紹台灣咖啡文化的發展。我們將以各個階段所提供不同的(1)咖啡本身(2)店內陳設(3)服務(4)其他非咖啡的餐飲(5)價位這五方面列表來論述台灣咖啡文化發展史。

根據中原大學企管系副教授魏正元的分類,我們將台灣咖啡店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大約民國65年到民國80年左右﹔第二階段為民國80年到民國85年左右﹔第三階段則是民國85年之後到現在。以下的表格由我們整理自1997年11月《天下雜誌》第198期<史塔巴克斯效應咖啡連鎖店大戰開打>作者洪懿妍引述魏正元教授所述:

  第一階段
(民國65年至民國80年)
第二階段
(民國80年至民國85年)
第三階段
(民國85年至現在)
咖啡本身 多為單品咖啡,
豆子本身的種類較被店家重視。
沖泡式平價美式咖啡為主,
其餘種類不多
多樣化花式義
店內陳設 昏暗有情調
明亮不加重設計 明亮有設計感
服務 服務到桌
自助式 自助式
其他非咖啡餐飲 少,只有少樣點心類
除點心外簡餐也開始出現 多樣化之點心及簡餐
價位 高價位
35元平價咖啡出現 中高價位

 

* 第一階段

距今約三十年前的台灣咖啡文化並非相當地普遍,當時台灣人對咖啡的認識也不深,這是有其歷史原因的。第一、我們飲茶的文化由來已久,例如位於成都路上開店至今已有將近五十年歷史的蜂大咖啡,在當時即使供應了象徵外來文化的咖啡,卻也同時因應國人往昔的飲食文化而提供綠豆糕,雞仔餅,杏仁酥等傳統中式點心。TAIPEI TIMES更提到:”As the affable manager Cao Chih-guang (曹志光) explained, Fong Da has been serving coffee in the Hsimenting neighborhood from a time when few in Taiwan drank coffee, even if they had the money to do so.” 註三

第二、當時咖啡的昂貴更降低了國人的興趣。舉個例子來說,當時的經濟情況允許公務員一個月的薪水大約為新台幣五千元,然而位於中山北路上的蜂島咖啡一杯就叫價新台幣一百元至五百元不等。註四 上咖啡店儼然成為一種附庸風雅的行為,咖啡店的店名遠比咖啡本身好壞與否來的重要,這樣高水準的消費,造成當時的咖啡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變成屬於高品質高消費的享受,而不像現在只是一種很普遍的飲料。能享受這樣的咖啡文化的顧客侷限在收入較高的階級,普通一般的市井小民想要享受這樣高層次的文化可能就有其困難性存在。咖啡廳也因此成為沒有特殊目的如約會等不會去的地點。如今50歲,曾穿梭在當時大小咖啡店的受訪者所述:「當時約會就上咖啡廳呀,燈光昏暗,耳邊充斥著柔美的古典音樂,像藍色多瑙河那種的,又聞的到咖啡香味,氣氛很好啊,而且不知道說什麼的時候就會有服務生來送水送飲料。不過因為太貴了,所以也不能常去,只能在比較有錢的時候才能去奢侈一下,不然荷包是負荷不了的。」由此可見,當時的咖啡文化給人的印象就是屬於比較高級,比較有情調,咖啡廳不是會在普通的時間而是在有特定意義的日子才會去的地方,與現在普遍的咖啡文化有很大的不同。

* 第二階段

近十年來,咖啡店走向較為大眾化,不少連鎖咖啡店陸陸續續出現。禾榮集團(羅多倫咖啡)的網頁顯示:「由於台灣經濟快速成長,工商社會人們生活步調趨快,外食人口激增,與日本株式會社(DOUTOR 咖啡)於1991年技術經營合作,不僅要提供美味價廉(每杯35元)之香醇咖啡與國人共享,並要打破國內傳統高價值之觀念,並以最熱忱的服務和嶄新的設計與經營理念,來提昇新的咖啡飲食文化」。所以當時連鎖與非連鎖的咖啡店開始提供35元的平價咖啡,以擴大消費群,創造新商機。另外,為了商務需求,咖啡也往往與簡餐結合,雖然價格合理,但在這個組合中,咖啡卻像是配角,僅是服務生飯後送上來的附餐,品質好壞也少有人在意。

不過,一反這個廉價平價的趨勢,同一時期日系連鎖的真鍋咖啡也進駐台灣,鎖定中高價位咖啡市場,並強調全服務式的經營方式,從進門的第一杯水開始便完全由服務生來服務。由於經營模式的不同,羅多倫自開店一年後,總部的財務即開始平衡。而真鍋則是到了成立的第三年,開設了二十家分店後才達到損益平衡。註五

這樣的咖啡連鎖店,擁有了速食店了亮度,卻沒有速食店的嘈雜,清靜悠閒的氣氛,徹底改變了咖啡店的刻板印象。因此在這個時候有愈來愈多的人選擇到寧靜、浪漫的咖啡店去品嚐現煮的咖啡,這也意味著新的中產口味的咖啡消費者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累積,足以支撐一個繼續擴大的市場。

* 第三階段

雖然在前一個階段已有連鎖咖啡店的出現,縮短了社會大眾與咖啡之間的距離,然而真正普及的咖啡和普及又為人所稱讚的咖啡則是到了三大咖啡連鎖店──伊是咖啡、西雅圖極品咖啡、星巴克咖啡──的出現之後才受到討論。

對於想喝杯好咖啡又不願意自己動手的消費者來說,咖啡連鎖店無疑提供了一個好去處。學者魏正元認為,後續進駐的連鎖咖啡店是台灣咖啡店的一種改革,並將其稱之為「咖啡界的便利商店」註六,此時興起的咖啡連鎖店,跟前期所述的那些平價咖啡連鎖店有所不同,他們開始強調高品質的咖啡文化,並且帶領大眾漸進式的進入一個不同的咖啡文化,從入門開始,一步一步的擄獲大眾的心,養成大眾的口味,這樣的影響是深遠而強大的,所以也讓一般所稱的單店式非連鎖店面臨相當大的壓力。關鍵的問題是:雖然市面上有那麼多的咖啡連鎖店,但是為什麼在這一片咖啡店群雄割據的局面裡,STARBUCKS能在短短的四年之內脫穎而出?

三、STARBUCKS詳述

本段的主要內容是在探討STARBUCKS從創立到現在30年間的的歷史演進以及STARBUCKS的特色,也從中探討其文化意義。

1. STARBUCKS的歷史

首先是其發展的歷史。根據我們所參觀過的網站、看過多所介紹有關STARBUCKS的書籍雜誌中,有很多文章都對於STARBUCKS的發展多所著墨。1971年4月,STARBUCKS的創始店在西雅圖開幕,當時,STARBUCKS只賣咖啡豆,不賣一杯杯煮好的咖啡,創辦人有三位,分別是鮑德溫(Gerald Baldwin)、波克(Gordon Bowker)和席格 (Zev Siegl)。當時有一家很有名的畢茲咖啡茶品專賣店其老闆艾佛瑞畢茲(Alfred Peet)就是星巴克的精神教父,鮑德溫和波克就是在畢茲調教下,學會了與美式淺烘培大相逕庭的重烘焙技術,奠定了STARBUCKS的基礎。畢茲認為自己進口的咖啡豆一定要採重烘焙才能表現出絕佳風味。他們並未研究市場趨式,而是要以供給優質咖啡豆來創造。

STARBUCKS三元老從不曾放棄追求最高品質的承諾。他們在各方面都有創新和發明的空間,唯有一個理念必須堅持不放:「我們販賣最高品質新鮮烘焙咖啡豆的目標永不改變。這是我們最珍貴的堅持。」STARBUCKS因此醉心於品管,舉凡選購生豆、烘焙、調製到販售,都不假手他人,以確保產品的穩定性。此時,STARBUCKS的店面雖然已有連鎖,可是卻都還是以賣咖啡豆為主,對於想喝咖啡但是又懶得或沒有器具自己煮的消費群而言,並不受重視。直到當時還是一個小員工的霍華.蕭茲(Howard Schultz)提出了賣煮好的咖啡的想法,三元老害怕STARBUCKS 淪為「外帶咖啡專賣店」,於是在1984年4月星巴克開設第六家分店時才讓蕭茲在店面裡面設立一個小小的咖啡吧。1984年STARBUCKS在西雅圖市中心開了第六家店面,這是星巴克歷史上一大突破,因為它是第一家獲准兼售咖啡豆和熱騰騰咖啡飲料的店面,也是STARBUCKS座落商業中心地段的首家店。

當時在他們小小的咖啡吧試賣咖啡的構想非常的成功,但是蕭茲卻無法與星巴克的三元老有共識。蕭茲覺得若要引進新的咖啡時尚,首要之務便是要先開一家賣咖啡的店面,向民眾展示義式咖啡館的迷人氣氛 ,而不只是賣咖啡豆。蕭茲在不放棄STARBUCKS原有的堅持,卻想保有自己的構想下,於1987年出資買下STARBUCKS的股權,成為STARBUCKS的總裁。從此之後,STARBUCKS便開始以義大利式ESPRESSO咖啡吧為經營重心,兼賣他們所自行烘培的咖啡豆,慢慢的席捲了整個美國社會,甚至使這樣的風潮蔓延到全世界,也席捲了台灣。

2. STARBUCKS的特色

STARBUCKS 自認使用的都是有品質有保證的咖啡豆,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Arabica)咖啡採購者。STARBUCKS 咖啡豆的烘培方式,比一般罐頭用的「肉桂烘培法」較深顏色,也比一般的咖啡所用的「都會烘培法」更黑,這樣標榜新鮮卻又重烘培的咖啡給一般的消費者某種程度上的信心,認為STARBUCKS 的咖啡便是精品咖啡的保證。當然,同時也有許多對咖啡較挑剔的咖啡玩家認為STARBUCKS 利用重烘培的豆子讓顧客分不出到底是不是真的新鮮,許多人則認為重烘培的espresso加上牛奶是絕配,而這些玩家則普遍覺得STARBUCKS 的咖啡過度烘培,加上牛奶只是讓顧客分不清楚咖啡好壞罷了。

至於店內的裝潢,STARBUCKS 刻意地大量利用落地窗、綠色裝飾物,富設計感的桌椅給人活力、朝氣,與大都會的現代感。牆上掛的畫,店內放的爵士音樂都經由專人設計,不論是在紐約、倫敦、東京、上海,或是台北,顧客都能感受到相同的舒適與熟悉,相同的STARBUCKS 。此外,STARBUCKS 的員工每個看起來都很有朝氣,似乎迫不及待地要為大眾服務,同時他們也積極地扮演STARBUCKS 的教育者,熟知許多專業術語與親切的服務態度,讓許多消費者沉浸在更甚於咖啡本身的知識洗禮中。

3. 星巴克的文化意義

STARBUCKS不僅提供好咖啡,也讓進門的客人感受到浪漫、溫馨和四海一家的喜悅。宜人氣氛全由店裡的咖啡大師傳(BARISTA)塑造出來。STARBUCKS能在風格迴異的城市,攻無不克。使我們不禁要深思,它到底滿足了人們什麼樣的需求?

STARBUCKS除了咖啡外還有以下迷人處浪漫的味道,踏進STARBUCKS花個五至十分鐘,暫時逃離塵間鎖事,來一杯具有異國情調的咖啡,為乏味的日子添增幾許浪漫。負擔得起的奢侈,排隊買咖啡的人只花二美元就可犒賞自己世界級的享受,星巴克裡隨時有BARISTA為大眾服務,從咖啡豆、咖啡機、到如何品嚐一杯好咖啡,都在他們的服務範圍裡,無庸置疑地讓消費者對於「咖啡」甚至是STARBUCKS 的咖啡更加地親近。在競爭激烈的社會裡,STARBUCKS提供一個靜思的環境;在「想入啡啡」網頁裡提到:「世間難免有挫折,STARBUCKS提供一個小小的療傷綠洲,這裡有外界呼吸不到的新鮮空氣。優閒的人際互動『星巴克洋溢一股交誼氣氛,我們就是來此尋找這種社交的感覺。』咖啡館提供民眾一個不具威脅的聚集場所,滿足眾人的需求,也就是說,咖啡館成為家庭與公司之外的『第三個好去處』。」

再者,STARBUCKS也提倡「尊重員工,教育顧客」的觀念。STARBUCKS的總裁蕭茲曾提到:「我們將員工視為工作夥伴,將顧客視為巨星。我們開設咖啡連鎖店最大的任務,就是教育消費者如何認識好咖啡。我的期望,則是創造一種溫馨、浪漫的氣氛,吸引消費者從紛擾的生活中,抽空進來品嚐一杯好咖啡。」註七 除此之外,STARBUCKS也「希望員工要非常熱情,主動積極的完成每一件事情,並且要誠實、正直,尊重所有的夥伴、所有的顧客。」在STARBUCKS工作的員工,都擁有最專業的知識和服務熱忱,也像是咖啡迷一般,可以對顧客詳細解說每一種咖啡的特性。

四、星巴克對台灣新舊咖啡文化的衝擊

幾年前由羅多倫員工自行發展的「阿法貝塔」,「珈琲人」等…在目前市面上已經極為少見,多數的單店咖啡也越趨向本身經營特色發展,馬路邊更隨處可見類似餐車的無店面式咖啡館。台灣咖啡事業的起落勢必與STARBUCKS 脫離不了關係。

1. 單店咖啡

在這裡我們姑且概稱單店咖啡店為所謂的舊咖啡文化。單店咖啡在STARBUCKS進軍台灣之後的衝擊並不如一般人想像的大,原因在於STARBUCKS在台灣咖啡史上扮演了相當程度的教育角色,他將咖啡普遍地介紹給社會大眾,單店咖啡在這個市場上便撘了便車,許多人在接觸了STARBUCKS 普遍而入門的咖啡後,喜歡上咖啡本身或是喝咖啡的感覺,他們開始願意花時間逛逛單店咖啡,品嚐各家單店咖啡在烹煮咖啡上不同的特色。於是,台灣的單店咖啡有越來越精緻的傾向,他們開始建立自己特出的招牌,吸引咖啡老饕。以位於台北光復南路上的名店「克立馬 La Crèma」為例,許多人知道這家店是因為它以濃郁的espresso為強打招牌,許多人趨之若騖即為嚐一口傳聞中濃稠有如「醬油膏」的espresso。另外,克立馬的老闆娘手工製的冰淇淋也為許多人稱道。另外,位於西門町成都路上的蜂大咖啡也以「冰滴咖啡」為招牌,蜂大咖啡店的裝潢相當不同於大眾對於咖啡店的刻板印象,蜂大沒有昏黃的燈光,也沒有有氣氛的音樂,在那裡嗅不出任何一點點西方的氣息,蜂大店內店外的擺設從1956年至今沒有多大的改變,給人一種古蹟的感覺,位於騎樓裡的店面堆滿了煮咖啡的器具與各式各樣的咖啡豆(其咖啡豆與多數連鎖咖啡店比較起來便宜並且新鮮許多,一磅的曼特寧只要價250元,許多連鎖店都要價400-600不等), 一進門眼前便是一個巨大的冰滴咖啡器,座位上的顧客則有相當多數的老年人,煙味瀰漫,頗有民初煙館的風味。蜂大在一片摩登咖啡風中地位仍屹立不搖,老闆說他們與STARBUCKS等類似的連鎖店鎖定的咖啡消費群重複性並不高,不過對象當然沒有STARBUCKS來的廣泛:「畢竟我們沒有辦法提供外帶。」克立馬的工讀生說。STARBUCKS是以想即時喝一杯咖啡,想享受社交氣息的中低消費群為主;而類似克立馬的單店咖啡則以對咖啡較興趣,甚至想研究,討論的消費者為主。

STARBUCKS提供消費者花式咖啡,單店咖啡則更向精緻的花式挑戰;單店咖啡既然不能提供外帶,他們便將內用的咖啡更加精緻化。STARBUCKS雖然提供Latte, Cappuccino…等花式咖啡,但是由於工讀生的訓練有限,他們並沒有在咖啡上作牛奶雕花的手續,有的工讀生甚至連奶泡都打的很糟糕;STARBUCKS存在於都會快速的腳步裡,沒有辦法由一個人慢慢地完成一杯喝的到心意的咖啡。單店咖啡針對這點提供了他們所能做到最好的技術服務,許多單店的咖啡,由老闆一人表現技術,從填壓粉的力道,打奶泡的綿密度與溫度,到在咖啡上雕出一片形狀複雜美麗的葉子,無一不吸引顧客的心。更有的在咖啡旁另附適合各種不同咖啡的手工小餅乾。

STARBUCKS的服務生再怎麼親近消費者,也不及三兩好友坐在單店咖啡店吧台上與老闆聊天說地的關係。多半的單店咖啡店設有吧台,在閒暇的時間裡坐在吧台上的客人可以就近旁觀老闆煮咖啡的動作,聊天說地,顧客與店家之間的關係就像鄰居,少了制式的問候語,卻多了一份難得的溫情。同時,單店咖啡店為了留住許多消費者,亦在店內提供挑選過的書報雜誌,讓顧客可以在店內消磨好時光。這也是單店咖啡店在星巴客旋風之下還能生存的主要原因。

2. 其他咖啡連鎖店

星巴克的風潮對於其他連鎖的咖啡店來說影響是很大的。根據統一超商1998年的市場調查推估,台灣STARBUCKS 在連鎖咖啡市場的店數佔有率為12%(台北為15%),但是頂著美國STARBUCKS 的超級品牌,統一星巴克很快竄升為台灣咖啡市場的領導品牌,註八 短短的四年內,星巴克竟然在台灣成為領導品牌,令其他的咖啡連鎖店一下子跌到了谷底。而且因為STARBUCKS 推廣咖啡文化之經營理念的關係,所以藉著STARBUCKS 的進駐台灣,台灣的咖啡文化也進入了白熱化的發展,台灣人對於咖啡的認知度以及接受度都提高了,有很多人也因為在星巴克這樣的推廣教育下,開始對喝咖啡上癮,很多以往不喝咖啡的人,也因為喝了星巴克的咖啡,使他也開始迷上了咖啡,甚至開始會品嚐所謂「真正的咖啡」。而那些原本在台灣咖啡市場裡佔有一席之地,看起來清澈見底、喝起來清淡如水的傳統美式咖啡(35元平價咖啡),也因為消費者對咖啡的認識,而逐漸地在咖啡市場中走下坡。

在這樣的情況下,那些一開始就標榜平價咖啡的咖啡店不是面臨業績下滑甚至倒店的命運,就是想辦法提昇他們的競爭力──開始朝向花式咖啡的發展,或是開始發展自己連鎖店的特色。譬如阿法貝塔及珈琲人就是因為這樣的衝擊而逐漸銷聲匿跡;丹提咖啡以提供餐點及其他非咖啡飲料為主力;西雅圖極品咖啡以「第一杯在台灣自己烘培的咖啡」為標榜;伊是咖啡以成為咖啡業者的上游供應商為目標,從代製咖啡、批發、零售專賣、連鎖店到咖啡相關設備器材的代理。所不同的是,真鍋咖啡則因為本來的訴求便與一般的連鎖店不同,所以並沒有更改他們「從第一杯水開始的優質服務」的一貫經營方向。

3. 無店面咖啡車

STARBUCKS快速與方便的功能,讓消費者隨手便可得到一杯咖啡,STARBUCKS的消費者可以選擇在室內舒適的環境喝咖啡,也可以選擇在室外有遮陽傘的空間裡享用。另外,咖啡外帶風氣盛行,咖啡這種原以為重氣氛重浪漫的飲品現在也如易開罐飲料一樣可以外帶著隨手喝隨時享受咖啡帶來的滿足感。再加上近年來經濟不景氣,無店面的咖啡車便興起於這樣的背景,黃燦傑的「咖啡星球」在2000年的7-8月開始以及具特色的「行動咖啡屋」行走於大台北地區的風景區休閒場所,一輛九人座的改裝車,外裝彩繪著顯眼的小王子漫畫,乍看之下它是一個「流動攤販」,但是,經過特別的設計,就成了風景區特有的裝置藝術,一個可以滿足遊客好奇,又能提供香濃咖啡、點心的地方。這樣的商業型態相當地隨心所欲,車子開到哪裡,只要車內的桌椅搬下來,選擇一個合法的停車位,就可以一邊欣賞風景一邊做生意。「偶爾播放一些羅拉費琪的爵士樂,或是義大利街頭藝人的手風琴音樂可以感受到置身巴黎左岸咖啡館的閒情。」(蔡玉真,〈黃燦傑走到哪裡咖啡就香到哪裡〉,《今周刊》10/24/2000) 註九。無店面咖啡車的存在讓許多人可以「順便」喝一杯有特色的咖啡兼看風景。(當然法令上並不允許這樣的營業方式,還是會面臨警察以流動攤販開罰單取締的問題。)

資料來源

1. 網站

2. 雜誌期刊

  • 〈徐光宇複製7-Eleven內部創業成功的活力〉,《遠見雜誌》2000年四月號,pp. 86-116。
  • 劉典嚴,〈行銷案例:精緻咖啡文化的傳道者STARBUCKS〉,《突破雜誌》2001年6月號,pp. 108-111。

3. 書籍

  • Pendergrast, Mark.《咖啡萬歲》,韓懷宗譯,聯經出版社,2000年。
  • Schultz, Howard and Dori JonesYang.《咖啡王國傳奇》,韓懷宗譯,聯經出版社,1998年。

註解

  1. 註一 星星有8克。
  2. 註二 楊雅民,〈爭食三百億元咖啡市場大餅—星巴克、伊是與真鍋三方熱戰〉,《商業周刊》第591期,1999年3月。
  3. 註三 TAIPEI TIMES ON LINE,2001年9月28日。
  4. 註四 洪懿妍,〈史塔巴克斯效應咖啡連鎖店大戰開打〉,《天下雜誌》第198期,1997年11月。
  5. 註五 同上。
  6. 註六 同上。
  7. 註七 〈史塔巴克斯傳奇〉,《天下雜誌》第198期,1997年11月。
  8. 註八 〈徐光宇複製7-Eleven內部創業成功的活力〉,《遠見雜誌》2000年四月號,pp.86-116。
  9. 註九 http://www.kiwa.com.tw/articale.php3?sid=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