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Donaldization 

 1994年6月27日 臺大人類學


哈弗大學人類系教授費正清東西研究中心主任James L. Watson主講全球性文化? 麥當勞與香港飲食文化的變遷,地點: 臺大人類系館二O六室

 快餐文化       1948

Japan           1971

Hong Kong      1975

Taiwan          1984

Macao           1987

Korea            1988

RRC              1990

India              1994/95(羊肉漢堡)

Cultural imperialism

Transnationalism: 全球文化元素被全球商品化使用,表示engage with world system 

每天有22百萬人吃麥當勞,每17小時便開一家

 5.5 billion進帳(每年)

韓國的學生運動使麥當勞成為帝國主義實證,引進晚

為什麼人類學要研究麥?而還需要justify這個選擇?(搶地盤來了) 全球體系已吞吃了原始村落(元朗)

文化帝國主義as homogenization引至新環境,鼓勵consumerismconsumption

—人類學者比社會學者之不同: 前者到field中去研究態度和口味,而後者只做在研究是中。但人類學者應嘗試由local延伸至global層面。

—approach: 外食模式的變遷。 豬肉→牛肉。

  而且原來是節慶吃的,現在天天吃 eating out as identity-setting 與家不同

—1960年以前肉是ceremonial item,但其後變成commodity 有人買賣 1970年開始愈來愈餐外食而且婚宴也移至餐廳大宴 1980年代餐聽愈來愈多有電梯冷氣 1980-90 有了快餐 88年正式有麥當勞

—Clinton競選時公開宣佈喜歡麥當勞,對本地居民影響。

—這些居民是在轉變中,要叫它文化帝國主義還是一種connectedness,視立場而定。講者認為元朗老朋友們未被同質化而是localize這東西,把麥當勞incorporate into自己的identity,不是被動接受,而是appropriation

—過去廣東社會中男女世界分開,家庭結構也二分,但最近二十年來反變成conjugalization 夫妻為彼此而活 [對抗父權封建的做法]。

—Q: how is Mc responsible for the creation of this situation? 把孩子變成消費者。

 1.      當飲食文化lost to美式口味及方式,這當然是某種程度的imperialism。

trying to join the world—看來imperial,但整體文化的損失對於這些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在流失的人而言,是帝國主義, 弱勢文化搶走弱勢文化 one-way掠奪。

2.      你的眼光仍在老居民身上但是真正深遠的影響是在年輕人身上

3.    Mc 不是不變的會考量本地文化—要看才可能理解其成分,本地的力量會使用它來滿足自己,但方向卻是向更資本主義化前進。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