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麥當勞的政變不流血     

【時報週刊<第799期>1993年6月20 日~6 月26日】


採訪/ 時報週刊採訪組 工商時報採訪組 中國時報系駐芝加哥、紐約特派記者

攝影/ 本刊攝影組 

原總經理孫大宇辭職內幕/美國總公司對臺大換血真相/獨家專訪新任總經理谷文瑞/孫氏兄弟的企業經營手法/孫家企業的政經人脈深入報導

孫大宇離職的震撼與人事內幕

臺灣麥當勞高層大地震

採訪/ 陳春霖 (工商時報採訪組)

    帶動臺灣速食業的熱潮 ,改變年輕人消費習性的臺灣麥當勞公司, 在去年門市爆炸案 ,震驚社會各界, 業績也大受影響後, 今年六月一日原總經理孫大宇離職, 由美國總公司派來的資深副總經理谷文瑞接任新職, 掌握臺灣麥當勞十年的孫氏家族正式退出經營權, 同樣造成社會各界的關切, 這項變化, 檯面上雖似正常經營權的替換 ,但外界卻有諸多內幕傳聞 ,且版本相當多, 儘管如此, 孫家退出臺灣麥當勞十年的經營權, 成為純粹的投資者卻是不爭的事實。 

人事地震! 

傳言與孫家炒地皮有關

    麥當勞新任總經理谷文瑞在美國麥當勞總公司服務已有十六年, 今年年初回臺灣在臺灣麥當勞擔任資深副總經理一職, 六月正式接任總經理, 其他七位經營階層包括營運部協理田淑賢升助理副總經理、採購部協理李明元升助理副總經理、原開發部營建部協理胡家濠離職,  由原執行經理邱海生升協理、人事部經理由曾鴻基升執行經理、企劃部經理吳昕顥升執行經理。

    麥當勞進入臺灣速食業已有十餘年, 當初臺灣寬達與美國麥當勞採取合資方式, 股權各佔五O%, 當時登記資本額是一百萬美元 ,開業後增資為二百萬美元, 但目前麥當勞六十八家門市中, 超過三分之一是自有門市, 資產重估的話, 麥當勞身價高達百億元以上, 當時董事長由孫大偉兼任總經理職, 副總經理由韓定國負責, 二人的結合不僅帶動臺灣速食業的消費熱潮, 更創下臺灣麥當勞在全球麥當勞多項紀錄。

    例如臺中中港店曾一小時服務一千二百餘人次的紀錄, 二人被喻為速食業最佳黃金拍檔, 八十年才由孫大宇接任總經理職,孫大偉則退至幕後 ,仍為最高決策者 ,而孫大宇的進入 ,臺灣麥當勞正式由孫氏家族掌管經營。

     此次麥當勞經營階層的人事大幅度調整, 外界傳言很多, 包括臺灣麥當勞公司炒作房地產獲利後, 未能將利益與美國麥當勞共享, 例如臺中中港店及內湖門市炒熱當地商圈後, 即轉售門市, 以臺中中港店為例 ,當初麥當勞以每坪五萬元的價格購得, 賣給龍邦建設時, 每坪高達一百四十五萬元, 獲利匪淺, 但這項業外收入向美國總公司報帳時過低 ,引起美國麥當勞的質疑,而有意拿回經營權。 

業績虧損?

孫大偉否認惡意的傳聞

    另一說法是麥當勞業績嚴重虧損, 造成美國麥當勞積極取回經營權, 事實上, 在七十九年麥當勞即出現首次業績的赤字, 尤其是在出售內湖門市時, 外界即有傳言麥當勞財務出現危機以出售土地解危, 而造成麥當勞業績虧損 ,主要原因除了市場不景氣外, 當時麥當勞五十家門市中,O%為自有店面 ,但購地資金以向銀行團貸款為主, 在本業業績虧損時, 必須承擔巨額利息, 壓力相當大, 當時孫大宇也不諱言指出, 出售黃金店面, 主要為償還銀行團利息。

    去年麥當勞再發生爆炸事件, 業績大受影響, 而孫家轉投資的其他事業, 例如原來只有三%股權的配立得眼鏡公司, 在孫家併購全部股權後 ,業績仍不十分理想 ,且有虧損, 而孫家其他投資事業包括星期五餐廳、伊登廣告、JJ夜總會等, 總體營運也欠佳, 尤其當初與美國麥當勞合資時, 孫家資金有限, 且日後的展店融資大部分為美國麥當勞提供, 因此 ,美國麥當勞擔心孫家其他投資事業的拖累及業績的虧損 ,決定藉此次使出撒手鐧, 將孫家排擠出去。

    針對上述帳目不清及業績虧損的傳聞 ,孫大偉表示, 臺灣寬達與美國麥當勞合作十餘年一直相當愉快, 且至去年即使發生爆炸事件, 麥當勞業績仍有一O%以上的成長, 至於帳目不清一事, 孫大偉對這項傳言相當生氣, 他說, 麥當勞所有帳目均經過會計師簽證, 且美國總公司均會派員查帳, 怎會發生帳目不清的事情, 對這項惡意的傳聞, 孫大偉考慮採取法律行動。

    儘管孫大偉否認外界的傳聞 ,但此次經營層人事調整中, 營建開發部原協理胡家濠跟著孫家共進退, 與外界相當敏感, 由於胡家濠為麥當勞過去房地產投資的靈魂人物 ,而此次七人組的人事異動, 除胡家濠離職外, 多數是原有舊幹部調升, 到底是胡家濠忠心不事二主呢, 還是真如外界傳聞所說, 外人不得而知。

    其次, 尚有一說法是, 孫家計劃引進其他西式連鎖餐飲店及與臺灣現有速食業結合投資的傳聞, 而引起美國麥當勞的專業經營理念相違背, 決定取回臺灣麥當勞經營權。孫大偉私下透露 ,確實將引進美國重金屬咖啡連鎖餐廳, 但與麥當勞的速食店區隔相當大, 不致引發經營權的異動。

    孫大偉表示, 此次麥當勞的經營階層人事異動, 完全是配合美國總公司經營策略的調整, 且本身經營麥當勞長達十年, 有意退出讓年輕的一輩繼續努力。

 去職休假 !

孫大宇曾前訪溫娣副總

    麥當勞原總經理孫大宇於六月正式提出職呈後 ,請休長假二個月照顧罹病的太太, 根據麥當勞公司表示, 孫大宇未來是前往美國麥當勞總公司或至大陸麥當勞服務尚未敲定, 將等到他休假回公司後 ,才能決定去向, 而孫大宇個人也表示, 他平時公事繁忙, 難得有休長假的機會, 尤其是陪陪太太的機會更少, 對於未來的去向目前不去想它。

    但儘管如此, 孫大宇曾於六月三日前往仁愛路拜訪溫娣公司副總經理曾玲婷 ,溫娣是第一高爾夫球場、第一信託、何盛貿易的關係企業, 而曾玲婷是溫娣董事長曾俊義的女兒, 為溫娣公司實際業務負責人, 且她個人在業界相當活躍, 與儂特利公司總經理陳義雄私交很好, 而孫大宇在卸下麥當勞總經理後, 突然拜訪曾玲婷 ,也引起外界一陣揣測 ,假如孫大宇拜訪曾玲婷是純粹個人情誼拜訪, 可能與其未來去向有關 ,但假若孫大宇是代表孫家集團與曾玲婷接觸, 這又與外界傳言搭上邊, 究竟是葫蘆裡賣啥藥, 頗引人入勝。

    麥當勞在孫家退出經營權後, 正式邁入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分開, 新任總經理谷文瑞也強調, 未來經營以專業分工為主, 在人事調整後,七月一日所有門市配送業務, 將與美國專業配送夏輝公司﹝HAVI﹞合作, 今年年底預計增加門市至七十七家, 三年內達到一百家門市的目標, 顯見臺灣麥當勞在孫家退出經營權後 ,朝本業專業經營方向發展, 與過去孫家經營策略除在本業外, 業外房地產的獲利策略有別。

 「政變」 黑盒子

總公司來查帳 ? 孫氏兄弟被迫離職?

麥當勞不流血大換血

採訪/ 楊人凱、洪政銘 (本刊編輯)

    根據來自臺灣麥當勞公司內部高層管道的訊息指出, 原本以孫大偉為首的決策層, 的確在今年上半年中, 發生一場被形容是「不流血政變」的鉅大變故。

  而在這一場「政變」中, 過去孫家和美方的緊密關係, 完全決裂 。代表孫家在股東會的幾名成員, 不但退出, 改由美方代表遞補, 連寬達食品(即臺灣麥當勞)公司內部高階主管, 也幾乎完全看不到孫家色彩。

 世代交替 ?

種種跡象顯現內幕重重

    有關麥當勞成立十年以來最大的高層人事變動, 以及美方人員來臺進駐查帳的傳聞, 雖然自年初起便陸陸續續有風聲不脛而走, 一直要到五月底新任總經理谷文瑞被正式任命之後報紙媒體才有零星報導。

    不論孫氏兄弟或新上任的領導班子, 在對外發展談話時皆一致強調「業務如常」(Business as usual) ,董事長仍是孫大偉, 股權結構亦無所變動。

    對於外界的許多內幕傳聞 ,麥當勞官方立場是一概予以否認, 另外放出訊息說美方是因為孫大偉要引進「重金屬」(HARDROCK CAFE)連鎖咖啡廳及阿諾、布魯斯威利、史特龍的餐廳, 才造成雙方意見摩擦, 一筆輕鬆帶過。

    臺灣麥當勞的高層人事大地震究竟是正常性質的「世代交替」, 還是一場由美方主導, 孫氏兄弟迫於現實壓力不得不屈就的「政變」? 也許真相永遠無從大白, 不過, 就一連串可以確認的跡象中, 細心的人不難看出其中端倪:

    跡像一: 服務公司快十年的原會計經理吳正豐 ,突然在去年十月左右離職 ,原因不明, 且公司未給予任何費用。

    跡像二: 吳正豐離職後不久 ,美國麥當勞總公司便在十一月派一組人員,前來臺北進駐查帳。

    跡像三: 代表孫家在麥當勞的二名董事會成員衣治凡(前空軍將領衣復恩之子) 、賈治宏(孫大偉之表姊), 雙雙自董事會中除名, 缺額由美方派人遞補。

    跡象四: 負責麥當勞開發部, 掌管臺灣麥當勞所有房地產投資的經理胡家濠, 於今年五月離職, 同樣原因不明。

    跡象五: 公司總經理孫大宇緊跟著宣佈辭去職務, 理由是方便照顧罹患癌癥而住進「孫逸仙癌癥紀念醫院」療養的妻子。

    跡象六: 寬達公司內部傳出董事長孫大偉, 被限制進入位於敦化南路寬達大樓的麥當勞總部, 而美方亦指派谷文瑞接開總經理一職。

    跡象七: 公司內部決策層出現七人決策小組採集體領導方式作業 除谷文瑞及原董事長特別助理現財務部副總經理陳邦仁 其餘五人皆是由中層幹部新升上來。

    跡象八: 陳邦仁對外表示 自七月一日起 寬達食品不再透過孫家掌控的採購管道 改由新的公司負責。 

人事大變 !

高層主管共走了十六位

    凡此種種, 加上美方派來查帳後的不利傳言, 來自麥當勞內部的聲音, 即認為臺灣麥當勞有可能已完全被美方掌握, 孫氏家族權力完全被架空, 孫大偉只是名分上的董事長, 並不具任何實權。

    據該公司一位權威人士透露 ,在這次「政變」中, 所有涉及孫家色彩的職員, 除陳邦仁外, 一概辭職或退出重要職位,「 主要是查帳引起, 有人提供不利孫家的機密資料給美國總公司, 這其中可能包括採購回扣或房地產獲利匿報。」

    去年十一月的查帳結果 ,顯然是導火事件。 但是, 據指出, 孫氏兄弟被剝權, 有可能是一次「內神通外鬼」下的「家變」預謀。

    「總共高層主管走了十六人, 包括當年許多開國元老。」 這位高層人士指出, 代表麥當勞的寬達食品, 係由美方與孫家各持股五O% ,過去一直由孫大偉掌控, 然而這幾年來, 國內房地產暴漲, 全省麥當勞已出現六十八家連鎖店 ,一度被指涉嫌炒作房地產,「 事實上, 麥當勞在全世界 ,包括美國本土都是如此, 藉著房地產大幅獲利, 真正由漢堡和薯條上獲取的, 只有三—六%利潤而已。」

    他分析說, 臺灣麥當勞也不脫這套策略, 只是中國人的世界和老外想法不一樣, 於是就有了私下的利益 ,不為美國總公司知道。

    「就像外界從不知道的兩個人, 真正為孫家掌控利潤關鍵的, 是原採購副總孫以磐和原房地產開發副總于鯤。」

    訊息指出 ,孫家四兄弟裡, 老大孫大強擁有強烈的國際觀, 孫家今天的許多企業, 據說即出自他的引進, 包括臺灣麥當勞。 而孫家老二 ,孫大棣畢業自澳洲某大學, 現為孫家寬達實業集團 (與寬達食品不同系統) 的美國負責人, 至於孫大偉和孫大宇, 則受限於美國麥當勞總公司合約牽制, 不得經營與麥當勞利益相牴觸的相關企業, 但真正麥當勞的負責人仍是孫大偉。

    「孫以磐和于鯤都是孫家長期的朋友, 孫以磐負責採購配銷, 去年查帳前就離職了, 但還擔任麥當勞顧問, 自己也開了一家永通低溫處理公司, 回過頭來買下寬達食品的配銷業務 ,在查帳風波中 ,是一個重點。」

    「至於于鯤, 他是前樞機主教於斌的姪子, 他負責訂定所有房地產策略和買賣, 是孫氏兄相當倚重的財務專家, 但在三年前很不愉快地離開麥當勞。」 這位人士指出, 想了解這件「政變」的前因後果, 及其中許多恩恩怨怨, 還必須從麥當勞的運作上著眼。 

總部起疑?

查帳調職美方動作頻頻

    他說 ,麥當勞營運基本上分「經營」和「財務」二個不同系統, 像早期韓定國、何仲華、陳文光、劉維民等五人,屬於「經營系統」, 無法接觸財務。

    「韓定國在七十六年離開麥當勞, 他當時是為了選立委;何仲華三年前走的, 他自己想創業; 陳文光被外界挖角, 劉維民也被挖角到美商Johnson Johnson ,後又移民到加拿大;僅有臺大商學系夜間部畢業的陳邦仁當初由高林貿易一名報關員進入麥當勞, 成為現在最新任的財務副總經理。」

    他指出,在「業務系統」中, 于鯤、孫以磐各有所司,真正接觸到財務機密的是吳正豐和陳邦仁, 這兩人備受孫家的信任。吳正豐曾多年擔任會計經理, 是屬於謹慎、保守型, 「他應該早就發現孫家的異常利益輸送了,但很不幸卻變成代罪羔羊!」

    「去年11月感恩節過後, 美國總公司接到訊息來查帳, 派了一組人, 由總公司國際部總裁Noel Kaplan率領來臺, 主要是針對盈餘和房地產部分, 到底查出什麼? 沒人知道。 可是, 不久之後, 農曆年前, 公司尾牙聚餐, 副總級以上人員, 竟然一個都沒出現, 原來都被總公司調到芝加哥去開會, 其中吳正豐已離職也被請去。」 他回憶指出, 不久 ,二月份, 孫大偉便離開麥當勞, 不再過問公司事宜 ,跑到家族內的寬達實業幹起執行長來。

    「接著,總公司又派了谷文瑞來監管,」 但在這個階段中, 孫家控盤的能力 ,表面上風平浪靜, 但局勢已開始急速惡化,「據說, 美方在過年後到四月底的期間 ,一直跟孫家談判股權收購事宜, 有沒有成功, 大概只有當事人才清楚。不過, 在五月二十九日下午, 孫家和美方人員在希爾頓飯店談判, 會後回到公司開了一個酒會, 宣佈留下孫大宇接任董事長, 然後美方指派谷文瑞為總經理,可是卻遭到孫大宇峻拒。」

    據他了解, 美方查完帳後 ,似乎非常不滿意孫大偉不稱職 ,而孫大宇在去年陳希杰爆炸案中的表現不錯, 曾獲公司頒給最佳公關獎, 因此希望孫大宇能取代兄長地位 。另一方面, 孫家同樣也有感於查帳壓力, 家族中, 無論是孫家二老, 或者是孫大強、孫大偉兄弟, 也極希望孫家能保有一席之地 ,無不鼓勵孫大宇接手 ,然而他拒絕了,「其實 ,以此看來, 美方的確想重整寬達食品公司, 但還不至於有剷除孫家的心態, 因為總公司開給孫大宇兩個選擇機會 ,一是擔任臺灣麥當勞董事長, 不然就到美國總公司任新職。」 而據他推測孫大宇拒絕董事長, 且又未答應美國新職務的原因有二:「一者是想照顧生病的妻子, 另者是從去年爆炸案後 ,他經常表示對臺灣病態社會的反感 ,因此不太有興趣擔任重責。」

    而據側面另一種說法, 孫大宇雖然拒絕董事會推選為董事長的提議,但不久前,他卻又與另一速食業溫娣的副總曾玲婷, 進行幾次私人拜訪密談,並傳出幾個月後, 他會有一項令人非常震驚的行動。 

空穴來風

種種跡象都可印證傳聞

    此外, 還有一些頗値得玩味的跡像是, 陳邦仁、胡家濠和吳正豐三人, 本來都是孫大偉身邊極為重要的人物, 但後來發展卻大為不同。

    陳邦仁曾做過孫大偉辦公室的執行助理, 後來調出到財務部 ,在這波公司高層變動中, 他成為「七人小組」的一員, 據訊息指出, 谷文瑞雖然已被派為總經理, 但因為他不是經營層出身, 一般相信谷文瑞的任命只是過渡性質, 將來 (有人估計不超過六個月) 勢必另派總經理, 而這人選, 放眼麥當勞內部, 似乎以陳邦仁的呼聲最高。

    至於胡家濠離職後, 自行開了一家房地產公司, 但與孫大偉間仍然密切合作, 尤其是孫家目前正欲引進的「重金屬」咖啡餐廳, 有關地點的設立, 大多由胡家濠在進行。反而 ,吳正豐部分, 據其太太表示, 他目前沒有固定工作,每天大清早出門,四處帮朋友打工。不過,吳正豐在離開麥當勞後,有段時間是到孫以磐的「永通」工作, 一星期前才離開「永通」, 而離開的理由是, 孫大偉又找他去帮助處理孫家家族企業的財務, 特別是「重金屬」方面。

    「現在孫家的影響力沒了, 外界傳聞的確有八成是可以證實」。 熟悉這次內部革命的一位權威人士分析指出, 長期以來, 臺灣麥當勞即存在二大潛在問題, 其一是當初投資資本額少, 完全要靠總公司信用背書, 以致寬達食品財務負擔很重。 第二是, 孫家家族也投資其他多項事業,這些事業若都賺錢倒還無事, 否則出現財務連鎖不利, 絕對會影響麥當勞。

    由此觀之, 臺灣麥當勞發生高層「政變」的傳聞, 應該不是空穴來風,尤其, 這位人士指出 ,所謂的「政變」拆穿來說, 根本就是「窩裏反」! 是由當初最被孫家信任的心腹人士向美方出賣了孫氏兄弟, 所以孫氏兄弟只要提起這件事,便覺得憤恨難平。 

孫家的人馬都走了

臺灣麥當勞新的人事佈局

/ 洪政銘

臺灣麥當勞五月「政變」, 被認為深具關鍵人物的新「七人小組」成員 ,總經理谷文瑞和財務副總經理陳邦仁, 二人分別在十 、十一日飛往美國芝加哥總公司述職、開會。

    但在美方派人於去年查帳前已離職的吳正豐 ,在接受本刊電話採訪時, 對有關「政變」傳聞, 及美方查帳結果, 自始至終都表示:「過去的就讓它過去,算了,不想多談!」言外之意顯示, 儘管他對寬達食品的財務作業相當瞭解, 卻不願多所言及。

    據其一位友人指出,ARTHUR•吳是公司元老, 早年他就對孫家經營麥當勞的財務方式, 認為不妥 ,也曾有所抗拒, 但後來就不再有任何異議。「其實,他是一位好人, 政大會計研究所碩士畢業,標準讀書人。」

    另一方面, 針對侵襲寬達食品的種種傳聞, 新上任麥當勞七人小組的企劃部經理吳昕顥指出 ,傳言多為不實 。他說, 公司階層的更動, 純粹是孫大偉提出的新生代接棒計劃, 董事長仍是孫大偉, 孫家股權從未變動, 至於有許多人相繼離去, 他認為這是自然現象,「誰都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和未來理想 ,尤其幹到一定職務後 ,誰不想自己當老闆。」

   吳昕顥同時也強調, 美方查帳純屬例行公事, 每年再十二月、一月份時, 總公司都會派人來查, 所以根本不足為奇。 而對於為什麼有強烈孫家色彩的人, 及代表孫家參與董事會的衣治凡、大表姊賈治宏的退出,他說:「現在的七人小組, 除谷文瑞外,也都是孫大偉帶出來的部署, 我們都是他的人,所以, 根本沒有孫家家族內外之分。 而董事會股東則是經常在變, 衣、賈只是掛名, 並無任何特殊意義!」

    但是, 吳昕顥也承認 ,有關董事長孫大偉很久未進公司之事, 是確定的。 同時, 在五月二十九日雙方董事會中由於事涉高層,究竟發生什麼談判,他並不清楚。

    「目前, 孫大偉正忙著新事業的開發 ,這是他的做事方法, 往往開發一個新市場後, 就交給別人經營, 就像前年十月左右, 他將總經理一職交給孫大宇後, 就不再過問麥當勞的經營決策一般。」吳昕顥說。                       

                                       寬達食品近年高層人員變動情形

  

     

離職時間

離職原因

  

孫大宇

總經理

825

照顧病妻

休長假中

韓定國

執行副總經理

7512

參選立委

茂眾企管顧問總經理

何仲華

公關經理

79

想自行創業

精英公關副總

陳文光

業務經理

三年前

被外界挖角

玩具反斗城總經理

劉維民

 

三年前

Johnson Johnson挖角

移民加拿大

于鯤

開發部經理

三年前

不詳

博飛訊副董

孫以磐

採購部經理

一年前

自行創業

永通低溫處理

吳正豐

會計經理

8110

不詳

帮孫大偉做事

衣治凡

董事

822

美方取代

遺缺由美方代表遞補

賈治宏

董事

822

美方取代

胡家濠

開發部經理

825

不詳

自設建設公司

                                                                                                           製表: 洪政銘 

麥當勞叔叔所到之處,地皮就發燙

金色拱門下 孵出金雞蛋

採訪/ 蔡惠芳 (工商時報採訪組)

麥當勞的房地產炒作術, 在國內房地產業界被稱為「點土成金」術, 在麥當勞金色拱門下的地皮, 往往在成交之際, 便能創下天價行情。

 出售房地

內湖臺中兩塊地創天價

    以位於內湖成功路四段上麥當勞分店原址來說, 八十年三月廿八日寬達食品公司把這一塊面積為三百六十四坪的土地,以總成交金額四億二千萬元的價格, 賣給德安開發公司和德安投資公司負責人黃春發, 平均每坪單價高達一百一十五萬元 ;不過同年八月十六日, 黃春發又以總價六億元的價格, 平均每坪約一百六十五萬元的價格, 賣給了康和建設公司, 這一筆交易, 可以說是創下內湖房地產市場有史以來的「天價」紀錄。

    而位於臺中市中港路上麥當勞分店原址 ,也是在八十年十二月間, 以每坪一百四十五萬元的驚人價格, 把這塊面積達六百八十坪的土地, 賣給了一家臺中的建設公司。

    麥當勞當時這一連串的出售房地產動作, 雖然締造了許多房地產交易紀錄, 也驚動了財政部國稅局官員, 紛紛追查寬達食品公司和有關交易人, 是否有利益輸送之嫌, 但是對於國內熟悉房地產的行家來說, 這早已經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了。

    一為知名的土地大客指出:「全球著名的金色拱門標誌麥當勞,是速食漢堡業界的巨人, 但是麥當勞經營速食事業, 根本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

    也有建築業老闆指出, 麥當勞藉由速食店的經營旋風, 帶動大量的人潮、商圈繁榮 ,進而反應在房地產上的增值利潤, 這才是麥當勞真正的投資著眼點所在。

    這種說法或許多有人認為太過於冤枉麥當勞, 不過寬達食品公司前開發營業部總監胡家濠, 並不否認 ,甚至全球麥當勞的經營策略, 都是把速食業的本業經營, 和房地產方面的副業經營, 並列為二大事業經營重心。

    「麥當勞在進入臺灣這些年來, 真正賺錢的是房地產增值, 而不是賣漢堡。」 一位曾經任職於臺中中港路麥當勞分店的離職員工指出, 目前麥當勞自有店面比例雖然在七十九年以來, 開始大幅下降, 但是過去幾年麥當勞不斷以高價取得店面, 並且在內湖、臺中分別出售兩個精華地段店面, 純粹是為了賺取不動產增值利益的高明手法。

    而且更有傳言指出, 麥當勞東家寬達食品公司的股東們, 常常會在一個店面開店之前, 事先悄悄的吃下附近一小塊一小塊的地皮, 等到商圈成熟, 房地產行情大漲之後 ,股東私人再把手中的土地, 用高價轉手賣掉。 而且有些麥當勞的自有店面 ,也是先由寬達食品公司內部高級主管的親友或家人買下 ,再轉手給寬達食品公司。

 開發店面

寬達公司擅於點土成金

    其實,在國內任何一家大型企業或是公司集團,只要是處理土地或資產, 通常一定慣用先以股東個人名義吃下, 再以高價出售給公司 ,以期達到節稅的目的, 對於股東私人也有相當大的好處 ,因此在很多建設公司老闆的眼裡, 這種情形根本不足為奇, 更是企業生存的一種無可厚非之道。

胡家濠對於外界的批評, 並不認同, 他強調:「麥當勞的目標是在開發店面, 而不是炒作房地產。」

已經離開寬達公司的胡家濠表示, 像麥當勞內湖店, 當初在洽談購買土地坪數的時候, 由於考慮到麥當勞並不需要七、八百坪的土地, 所以向地主西屋建設董事長張國安要求分割購買其中面臨馬路的三百六十四坪。 如果麥當勞的目標是著眼於房地產增值利益, 那麼這一塊土地絕對會被整個吃下, 這顯示麥當勞並非意圖炒作房地產, 只是碰巧的, 麥當勞所到之處, 附近的房地產行情一定會被帶動, 被炒熱, 形成一個炙手可熱的商圈。

事實上, 麥當勞所造成的金色拱門神話 ,頗令房地產專家們羨豔不已, 更令人不得不佩服麥當勞的「點土成金」術。

不過前寬達食品公司總經理韓定國對於麥當勞的經營策略, 也提出了剖析指出:「 麥當勞原本不是以房地產為本業經營, 而是在無心插柳柳成蔭之下, 摸到房地產投資的訣竅。」

他指出, 美國麥當勞公司早在發展到二千多家分店的時候, 就因為人事成本、管銷費用過於龐大, 而面臨發展的瓶頸 ,當初在一位新任總裁上任之後, 基於麥當勞是股票上市公司, 必須維持一定相當的營收, 希望麥當勞能夠擁有一個財務結構健全、資產存量足夠, 以因應資金週轉的經營體質 ,繼續成長。 因此開始走向房地產投資的經營策略, 以增加獲利, 甚至當作是一個正常的經營項目來經營。

而臺灣方面, 韓定國表示 ,臺灣麥當勞也是基本上循著同一個模式在運作 ,但是所要強調的是, 絕不是外界眼中所謂的「炒地皮 」,而只是一種資產處理方式而已。

事實上, 臺灣麥當勞在過去幾年來, 在房地產專家、也是麥當勞操作房地產上遊刃有餘的胡家濠 ,積極運作下, 的確賺了不少錢, 但是也有自食惡果的時候。 

利息負擔

大量銀貸財務傳出警訊

    臺中麥當勞當初在買店面的時候, 中港路兩旁根本是臺中在地人不屑一顧的地方, 但是麥當勞看中這塊地段好, 所以用非常高的租金, 向地主租下, 地主認為很高興 ,剛好那時房地產景氣正好要漲 ,所以麥當勞又用高於當地行情一倍的價錢買下土地 ,每坪成交價格是十六萬八千元, 坪數是六百八十坪。 七十八年建設公司一度開價每坪二百萬元想買下, 麥當勞沒有答應, 當然地主那時發現他上了麥當勞的當了。 七十九年五月間麥當勞把中南部員工宿舍轉手出售, 光是增值利益, 就比原來增加了一倍。

    而後來隨著房地產不景氣, 麥當勞也初嘗惡果, 一度在七十九年、八十年間傳出財務危機, 當時最主要也是因為房地產利息負擔太重, 由於以往麥當勞一向採取「只買不租」的開店策略, 一直大肆購買不動產, 增加自有店面比例 ,銀行貸款曾經高達四十多億元, 而且開店的資本都是透過銀行, 運用財務槓桿原理來操作, 因此也曾經「栽」在房地產上。

    內湖和中港路上的自有店面, 當初出售的原因, 外界就有人猜測是由於財務問題 ,才會把自有店面求售。 不過孫大宇卻說明, 完全是基於長期經營需要, 而籌措開店所需資金。

    由於麥當勞在房地產市場上算是箇中高手, 也常常需要取得精華地區的店面, 因此也與不少財團結緣。 像內湖原來的店面就賣給了美麗華飯店關係企業德安開發董事長黃春發, 士林中正路、中山北路交口的麥當勞店, 是向新光集團前負責人吳火獅的女兒, 以合建方式蓋的, 土地承租期為十五年, 期滿後地上物歸為新光所有。

    總之, 有人說麥當勞有土地炒作術 ,其實麥當勞在它的全球化策略中, 有其一套科學分析的方法, 以及特殊的市場調查技術, 才能夠帶動房地產增值。

    例如每開一個店, 麥當勞都會進行一項商圈重疊影響評估(Impact Study) 舉凡商圈內的人口數量、成長率、年齡分佈、學歷、家庭所得、消費習慣等, 都透過精密的科學分析統計。 目前麥當勞已經擁有臺灣各鄰里的人口數量和商店家數和種類, 它所下的功夫, 恐怕連政府單位也自歎弗如、甘拜下風呢。

    因此, 麥當勞就是擁有一套Know how,才能找出會下金蛋的黃金商圈, 至於外界認為麥當勞具有帶動商圈的神奇魔力, 恐怕是倒果為因吧。 

「臺灣麥當勞」如何以銀行貸款做生意

高桿的「財務槓桿」

採訪/ 蔡致中 (工商時報採訪組)

    臺灣有多少人手中有五千萬元資本? 如果要點名,出線的恐怕不只十幾二十萬人, 但是, 能夠像孫大偉家族那樣, 經營出全國知名,名列全國最大餐飲連鎖店的, 恐怕一個也沒有。 孫氏家族雖然是名將之後, 但是他們運用麥當勞的國際力量 ,結合國內金融資源, 創出令人咋舌的成績, 精采的過程用來寫一本商戰小說, 絕對是綽綽有餘。 

財務槓桿

擁有一塊錢借得六十元

    臺灣麥當勞最厲害的地方 ,是能夠全部用銀行的錢, 來做自己的生意。 這家全國最大的連鎖餐廳 ,最初資本額只有新臺幣一億零二百萬元 ,但是 ,包括花旗銀行、日商勸業銀行在內的十三家銀行,卻借給麥當勞六十億八千萬元 。用專業財務術語來說, 是「財務槓桿」超高, 用白話文來解釋, 就是自己只有一塊錢, 卻能向銀行借到六十塊錢, 如此的借款能力 ,全中華民國恐怕無出其右。

    銀行所以願意不斷借錢給麥當勞 ,除了因為麥當勞手中現金充裕, 和銀行有其他業務往來, 銀行平常可以從麥當勞賺取相當不錯的手續費之外, 最主要的, 還是寬達能夠取得麥當勞國際公司(McDonald's International Corp.) 所提供的信用保證, 一旦出了問題 ,銀行可以向美國麥當勞求償, 才敢大量放款給寬達。

    寬達食品的企劃部經理吳昕顥表示, 臺灣是麥當勞國際的第九大市場, 對於麥當勞極為重要, 而麥當勞國際公司, 以其全球六十六國, 一萬三千家店面的實力, 為臺灣麥當勞做擔保, 提供發展所需的信用, 也是相當合理的。

    不過, 本國銀行對於寬達公司, 卻持比較保守的看法, 借款給寬達的銀行中, 本國銀行只有第一 、彰化、華南三家銀行, 而且全部都要求寬達提供房地產抵押。 省屬行庫的放款部門經理說,麥當勞的國際保證,對國內銀行沒有太多的意義, 而既然麥當勞過去十年已經取得大量房地產, 國內銀行當然也就要求它提供房地產做擔保。

    麥當勞借那麼多錢要做什麼? 依據國內銀行的慣例, 對一般企業的貸款 ,大約都不超過企業年營業額的一半 ,也就是說, 一般企業的周轉金大約可以一年轉個兩次。 但是,麥當勞是所謂的「現金公司」, 每天櫃檯收進來的都是白花花的銀子 ,以一年三十億元的營業額來算, 每天收進的現金 ,最少也有七、八百萬元 ,如此的公司, 為什麼還要向銀行借相當於年營業額兩倍的貸款? 

何故借貸

外界指稱用來炒作地皮

    「房地產」應該是大家都能接受的答案, 美國麥當勞過去一向有全美最大的地產開發商之稱 ,只要有麥當勞之處, 必定帶來人潮及錢潮, 隨後而來的就是「麥當勞商圈」,以及房地產價格的飆漲。 聰明的麥當勞老闆們 ,當然不會忽略這個商機, 能夠以麥當勞的商標, 帶來大量的土地收益, 自然要儘量自購營業據點 ,一旦地價上漲, 處理掉當初的投資所得的獲利,絕對不是賣漢堡所能比擬的。

    就以臺中中港路的店面來說, 當初購進的地價, 據說是五萬元一坪 ,前年賣給龍邦建設及臺中的地主, 價格有各種不同的傳言, 不過, 總在一百三十九萬元到一百四十五萬元之間 ,六百坪以上的土地, 稅前利益在八億元左右, 如果要靠賣漢堡, 至少得賣一千萬個麥香雞套餐。

    不過 ,寬達對於外界頻頻指稱其炒作房地產, 卻深感困擾 。寬達企劃部吳昕顥經理就說 ,公司並無意去炒作房地產, 即使外界傳聞不斷, 目前六十九家店面中, 也只有三分之一是自有店面 ,其他都是租來的。 此外, 麥當勞自購的營業據點, 面積都是營業需要, 不會為了炒作房價而特意買進一些無用的土地。

    其實 ,熟悉美式速食業的人都曉得, 速食業店營業面積需求大, 各種裝潢、服務人員也都必須耗費相當的成本, 在今天土地、人工價格飛漲的情況下, 本業的獲利能力實在不高。

    除了幾年前營業狀況不錯的哈帝漢堡被迫停業之外, 居速食業龍頭的麥當勞 ,一九九二年有二十九億元的營業額,盈餘卻連一億都不到, 而另一家市場領導者肯塔基炸雞店, 去年也才賺一千三百萬元, 大家其實都處在慘澹經營的狀況,能夠從房地產設法獲利, 提供成長所需的資金, 也是不得不走的路。

    只是, 由於房地產的高獲利, 使得此次麥當勞撤換總經理訊息傳出後, 外界不免臆測是因為利益分配不當所致, 寬達公司即使將售地收益何時入帳列為高度機密 ,並對外表示「絕對不是被孫大偉拿走了」, 也不能平息一波又一波的傳言。

    臺灣麥當勞的發跡, 幕後的財務調度所創下的奇蹟, 精采程度決不輸給檯面上的漢堡銷售業績, 而當初主導麥當勞設立的孫家, 在退居幕後之際, 不知是要為其傑作感到驕傲, 還是對於被迫引退感到惋惜? 

寬達食品重大財務資料      

 單位: 新臺幣/ 元

 

1992年

1991年

資產總值

 

51. 85億元

 銀行貸款

60. 82億元

 

資本額

1. 02億元

1. 02億元

營業額

29. 09億元

26. 21億元

稅後純益

低於1億

2. 46億元

資料來源: 天下雜誌、聯合徵信中心

製表: 蔡致中

 

「臺灣麥當勞」仍是國稅局的最愛

不變口味,照常繳稅

採訪/ 王駿 (工商時報採訪組)

    臺灣麥當勞公司高階層人事,日前發生變化, 十年來執掌經營權的孫氏兄弟, 退出決策圈, 不再參與經營, 但孫氏兄弟五O%的股權 ,則保留未變。 此一事件就租稅技術而言, 並不影響麥當勞的各項納稅權利義務。 並且,麥當勞多年來一直是知名的納稅楷模, 屢受表揚 ,財政部相信, 麥當勞經營權易手後, 當不致影響該公司長期累積下來的優良納稅楷模形象。 

開統一發票

商品販售都使用收銀機

    分析麥當勞公司的租稅貢獻,可分從不同層面得知,該公司每年必須繳納多種稅負,金額高達數億元。首先, 麥當勞所售食品多半係自國外進口, 從牛肉、牛油 ,到麵粉、調味料 ,皆為舶來品。 這些原料或半成品, 進口通關時, 須繳納關稅與商港建設費。

    繼而, 麥當勞於販售各式商品時, 均使用收銀機逐筆開立統一發票。 而統一發票票面金額中 ,均內含五%的營業稅。可以這麼說, 把每年麥當勞銷售總金額加起來, 乘以五%, 便是該公司的年營業稅額 。這一點極為重要, 麥當勞之所以一再被財政部列為優良納稅楷模, 一再被點名褒揚, 與該公司一律使用收銀機開立統一發票大有關係。

    因為逐筆銷貨開立發票, 便可完整記錄每年銷貨收入。 把銷貨收入減去各項成本、費用 ,可求得麥當勞每年的純益。 純益當中的四分之一, 則被當成營利事業所得稅 ,交給了國稅局。

    另外 ,麥當勞在全臺灣地區六十八處營業地點中, 有三分之一為自有房地產, 每年都須按時繳納營業用房屋稅, 以及營業用地價稅。 如果該公司處理這些營業用房地產, 將之轉手銷售, 尚須繳納土地增值稅與房屋交易所得稅。

    麥當勞這次人事大改組, 所涉及的, 只是轉換經營權, 未更動股權, 所以,一切租稅權利義務照舊。 倘若, 孫氏兄弟將持股出脫轉讓, 則須繳納出脫價格千分之三的證券交易稅。 因為孫氏昆仲未轉讓股權, 因此並無證交稅義務。 

優良納稅人

國稅局也主動代勞報稅

    多少年來, 麥當勞一直是財政部的最愛, 多次被拉擡出來, 當作「優良納稅人」表揚 。其中 ,又尤其以前財政部長王建煊最厚愛麥當勞。

    王建煊任內, 曾指示所屬, 對於誠實納稅的公司, 給予行政手續優待。 例如,由國稅局主動代勞報稅瑣事 ,不必精細查帳、代業者解決稅務問題。苦問,「優良納稅義務人」有那些?王建煊會毫不遲疑答道:「 像麥當勞就是。」

    去年四月底、五月初 ,麥當勞遭到一連串炸彈攻擊, 被迫暫時閉門停業 。當其時,王建煊號召財稅人員及媒體記者, 給麥當勞捧場, 共赴北市忠孝東路分店吃漢堡。 那一次 ,一共去了三十幾名報紙、電視、廣播記者, 而孫氏兄弟也到場坐陪。

    當時,王建煊明白表示, 麥當勞多年來誠實納稅 ,現在被炸彈所害, 他要為麥當勞打氣。 那次財政部長率稅官、記者上麥當勞吃漢堡, 當天下午就在臺北三家晚報中, 上了兩則一版頭題、一則三版頭題 ,電視新聞更是三臺都有。 不論是麥當勞或王建煊, 知名度都因此往上翻兩番, 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宣傳 ,也不枉費麥當勞誠實納稅那麼多年。

    展望將來, 麥當勞經營權雖然易主 ,公司風格、品味、路線當不致有變。 因此, 財稅人員樂觀預測, 人事改組後的麥當勞, 仍然會是優良納稅人。 

「臺灣麥當勞」的周邊廠商的合作關係網

一塊大餅大家吃

採訪/ 林朝鑫 (本刊編輯)

   麥當勞,是第一家進入臺灣的速食食品服務業;也是帶動國內速食食品近年來蓬勃發展的先驅。

    當年引進「麥當勞」這個響亮招牌的寬達食品公司,在這十年多的經營歲月中, 早已成為國內食品業界的「巨人」;但是,也許是樹大招風的緣故,自從五月底麥當勞高層人事大改組之後,臺北速食業界便傳說麥當勞是因為帳務問題才導致美國總部派人來臺全面接管。 

飲料與麵包

兩家廠商否認回扣情事

    對於這些變化與傳聞,部份長久來與「麥當勞」有著生意往來的週邊廠商,亦存在有不同的聲音,而這些聲音或許可以透露出某些訊息。

    一直是「麥當勞」飲料供應者的可口可樂,在臺的總公司及表示,麥當勞是他們全球最大的客戶,雙方的合作也是全球性的,因此,儘管臺灣方面的麥當勞,其內部經營權發生變化;甚至傳出有不利於經營者的說法 ,仍無法改變他們與麥當勞合作的關係;因為,就商場上的的立場,可口可樂與麥當勞的合作關係 ,是建立在美國總公司方面 ,所以, 就算臺灣麥當勞經營者寬達食品公司果真發生狀況 ,他們也不便多談。

    目前是國內速食業漢堡(麵包)的主要供應者的義美食品公司,也抱持著同樣的看法。

    義美總公司說:「 麥當勞早在十多年前欲登陸來臺時,便對臺灣的麵包製造業做過調查,當時,麥當勞總公司即認為,以製造的技術及規模, 臺灣有此能力者僅義美與統一。 因此, 在建立合作關係之後,老實說, 這十多年來,我們的姿態也始終保持在互相尊重、公平、合理的基礎之上的。

    由於外傳 ,寬達食品公司挾「麥當勞」雄厚的招牌, 在與配料供應商來往間,或多或少有所謂「回扣」的不清楚利益存在;而這些「回扣」到底流向何人口袋則更引起諸多臆測。

    義美公司的人員即明白指出:「以目前臺灣製造麵包、奶品等配料的技術及規模, 義美可說是規模龐大,因此,對於速食業者還不至於要做到『鞠躬哈腰』的地步」。

    有人說,引進「麥當勞」來臺的寬達食品公司,經營的手法堪稱一流,所以才能在短短十年間,使得「麥當勞」連鎖店所在的附近房地產價格為之高漲;同時也使得與之合作的部份週邊配料供應商大賺其錢。 

配料的供應

兩家公司與孫氏交情好

    訊息指出 ,目前供應臺灣六十多家「麥當勞」連鎖店,所有雞塊、雞排、魚排等配料的K&K公司(即碁富公司);以及供應麥當勞進口薯條、醬類配料的J&J公司,其經營者便與孫氏兄弟「交情匪淺」。

    K&K公司的老闆李長基 ,是一名華裔美人, 早年曾在美國麥當勞總公司任職, 麥當勞被引進來臺時,李長基即被派遣來臺擔任顧問一職負責督導。 但後來不知為何, 李即返美辭去麥當勞的職務 。不久, 重新來臺的李長基卻搖身一變成為K&K公司的實際負責人; 同時也順利取得麥當勞在臺所有連鎖店的雞塊、雞排、魚排等配料的主要供應權利。

    另外供應麥當勞連鎖店進口薯條及醬料配料的J&J公司, 老闆Jim Voegele與稱為John的孫氏兄弟大哥孫大強更是好朋友,其公司名號取為J&J, 有人說是湊巧,不過也有人說 ,搞不好「有合夥的關係」。

    麥當勞,目前在臺灣的連鎖店已然發展到六十八家,每日前往消費的老老少少, 其消費數量實不可謂不驚人。 根據麥當勞本身前不久所做的一項調查資料顯示, 麥當勞連鎖店的櫃檯曾達到一個收銀機一個小時收到一千二百二十個人數的「全世界紀錄」。

    以這般消費的熱烈情況看來, 供應商一年所賺的金額便十分可觀。

    當然, 這些種種所謂「回扣」和「曖昧」輸送情況等等的傳聞, 都僅存在於「心照不宣」的階段, 因為互相受利的兩造是絕不可能有拿石頭來砸自己腳的舉動、 吐露些什麼的。

    不過 ,根據瞭解, 寬達公司在引進「麥當勞」掀起臺灣速食文化熱潮之後, 周邊利益尤其是房地產大賺, 是不爭的事實 。同一時期內, 孫氏兄弟的關係企業蓬勃發展, 如位於敦化北路、長春路口的「星期五餐廳」, 凱悅飯店內的「JJ迪斯可舞廳 」,光復南路麥當勞隔壁的「漢軒餐廳 」,慶城街先施百貨三樓的「翡翠」餐廳 、配立得眼鏡、 安和路「紅廚」餐廳、 「伊登」廣告, 另外還有寬達貿易、寬達實業、 寬達股份, 如果再加上即將引進的「HARD、ROCK、CAFÉ」等, 家族企業陣容就更龐大了。

    熟悉中外合資企業運作方式的財務專家指出,像麥當勞這次人事大地震,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中、美企業文化和經營理念的不同, 問題不是出在孫氏兄弟身上。 換了別的中國人來做, 遲早也會鬧出同樣的結果。

    專家分析, 麥當勞總公司對寬達食品在孫家掌控下的不滿可能有幾點: 一是孫家利用麥當勞總公司的信用背書向銀行貸款來投資自己的事業; 二是孫家僱用的手下在房地產的買賣上「戴帽子」, 使價格在短期間內飛漲, 而未向美方坦誠佈公; 三是孫家在採購和承包作業上不夠透明化, 有偏袒自己人之嫌。

    總而言之, 中國人在商場上被認為理所當然的一些傳統陋規, 經由有心人士向美方檢舉告密之後成了不可饒恕的罪狀,可能是這次麥當勞政變背後的癥結所在。 

孫氏兄弟如何引進麥當勞

在賭城途中冒出的念頭

採訪/ 洪政銘 (本刊編輯)

    其實,孫家並非第一個要引進麥當勞者。早在孫家之前三年,國內即有一財團想引進,偏偏那時國內服務業限制很嚴,並無速食業這一項,以致屢次申請執照,均被打回票,才造成後來孫家取得臺灣代理權。

    然而,反過來,孫家在拿下麥當勞臺灣所有權的過程裡,也充滿了許多因緣際會的傳奇故事。 

賭個運氣

拉斯維加斯城外靈感生

    時間發生在民國六十八、九年左右,孫大偉二兄弟,和另一友人鮑比‧關(後來成為新加坡麥當勞董事長),一日閒來無聊,三人決定一部車,從舊金山開向內華達州,遠征拉斯維加賭場,準備小試手氣。

    不意,在他們奔馳在廣闊無垠,只有遍地黃沙和塊壘巨石的內華達州時,他們也一如其他「遠征軍」般找到一家麥當勞速食店小憩 ,買來漢堡、奶昔暫且充饑。

    三人一面吃著, 聊著準備進入賭場後的計劃,突然間,有人話題一轉,以無法置信的口吻說:「 怎麼連開在這種沙漠地方的麥當勞,生意都這麼好?如果,把它弄到東南亞去,那不是一本萬利?」

    也許是福至心靈, 這個突如而來的奇想,立刻打動了三個年輕人的心,鮑比‧ 關認為這個點子不錯, 而他又恰巧認識麥當勞總公司一位高層主管, 三人立即決定賭完之後 ,隨即進行引進計劃。

由於鮑比‧關是新加坡人,當他們探詢過麥當勞總公司後 ,不到一年時間,鮑比‧關便拿到新加坡的代理權。 然而,孫氏兄弟二人的申請卻出了狀況,也就是,在他們申請之前,臺灣方面已有人早一步向美國申請,在一魚無法二吃之下, 美國總公司拒絕了孫家的申請案。

但是,早起的鳥兒不見得有蟲吃,孫家的運氣不算太壞。先申請的那家財團,雖然獲得美方許可,但國內營業執照卻卡在投審會,而且一拖就是三年,最後只好和美方解約。 

要人幫忙

衣治凡出面申請經過關

    當訊息傳到孫氏兄弟耳中,他們認為機不可失,馬上透過鮑比‧關連絡美方,而這次很順利地敲定。但是,隨之而來的,國內的營業執照也必須拿到,孫家向美方保證可以在一年內拿到。這時,正好國內經濟環境大好,不少管制都放鬆了。

    外界有這麼一段傳說過程。孫氏兄弟的祖父孫連仲和衣復恩,當年曾是蔣夫人身邊最喜愛的兩位年輕人,二家關係不凡,孫大偉遂透過衣治凡(衣復恩之子)的良好黨政關係,由衣出面提出申請,當時便由擔任投審會主委的黎昌意通過,孫大偉便以境外華人身份籌組臺灣麥當勞。

    民國七十二年,孫家與美方成立臺灣麥當勞,早期登記資本額僅一百萬美元,到了七十三年正式營業時,雙方增資至二百萬美元,而且雙方採取了在全球麥當勞罕見的平等股份,各佔五O%。

    臺灣麥當勞成立之初,孫家有感於衣治凡的大力幫忙, 所以公司組成之後,孫家遂讓衣治凡同時和孫家大表姊賈治宏掛名董事, 一方面衣治凡也代表部分利益的存在。

    七十三年, 麥當勞在民生東路、敦化北路口推出第一家店面,在此之前一年, 麥當勞招考大批幹部,並送往美國芝加哥總公司的漢堡大學受訓。

    而這一批元老共有六人,第一梯前往的除孫大偉參與負責人訓練外, 孫大宇和韓定國二人一組, 參加一般基層訓練。 緊跟著, 第二批是何仲華與陳文光 ,第三批則是劉維民及陳邦仁。

    不過,已成立十年的麥當勞,如今,除陳邦仁還在寬達食品公司, 其餘五人均相繼在這幾年間離去。

    事實上,據瞭解, 除了這幾個開國元老紛紛求去外, 這幾年來, 麥當勞內部高層資深人員的變動 ,一直持續不斷, 曾有業界形容 ,臺灣麥當勞「老幹部折損率」之高,可說是冠蓋同業。 

孫氏兄弟的身世與政經人脈

父祖揚名戰場

兄弟縱橫商場

採訪/ 游景民 (工商時報採訪組)

    十年前,臺灣麥當勞從一百萬美元資本額,迅速擴充至十年後年營業額近新臺幣五十億元,其中還未包括寬達貿易 伊登廣告等關係企業的營業額,孫家兄弟在臺灣商場上,擁有一席之地,與其顯赫的家族背景有直接關係,而在臺灣麥當勞發跡後,孫家兄弟也在商場上結交不少商場上聞人,有如魚得水般地使孫家的麥當勞王國 ,更穩固地在臺灣商場上站立。

    從孫家引進麥當勞至臺灣市場之初,當時曾掀起一股反對浪潮,有人擔憂中國人米食文化會受到侵害。 已故立法委員蕭瑞徵也曾於立法院提出質詢,反對麥當勞進入臺灣市場 ,但麥當勞能順利在味全公司、臺灣可口可樂公司、 統一企業的競爭下,脫穎而出, 且順利獲得經濟部審核通過,與孫家的家世有直街的關係。 

出身將門

家族顯赫兄弟交遊廣闊

    孫家兄弟的祖父孫連仲,外祖父宋哲元,均是抗日剿匪有功的名將,父親孫湘德也是將官,也因此,在軍系中,孫家兄弟的人脈關係紮實,有傳言說,當年,麥當勞提出申請案時,即獲得與孫家有家族淵源的當時經濟部長趙耀東與孫大偉熟識,使得麥當勞的僑外投資案順利過關。

    雖然如此,孫家兄弟也不是扶不起的阿斗, 孫家排行老大的孫大強,早在麥當勞來臺前,即以外僑身份回臺經營貿易,先後代理過史努比、迪斯耐等卡通人物名牌產品,香港貿易局臺灣代理等,替孫大偉等兄弟打下創業的基礎,爾後,在麥當勞進入臺灣市場後,孫家兄弟即不斷擴充其事業 ,其中包括伊登廣告、理登公關、麥偉企業、星期五餐廳、翡翠、翰軒 、J‧J‧ PUB等。

    孫大偉在締造出臺灣麥當勞奇蹟後, 即在商場上廣結善緣,並結交不少商場上名人,從未參加任何社團組織的孫大偉, 即以麥當勞董事長的身份,於七十四年十月一日,以年營業額新臺幣二十六億元、員工數三千人,加入成為入會嚴格的「青年總裁聯盟」YPO臺北分會的會員, 也因此,孫大偉從參與YPO活動,及其他場合活動中結交了前司法院院長黃少谷之子黃任中(皇龍投資董事)、徐旭東(遠紡關係企業董事長)、徐小波(名律師)、臺玻總經理林伯實、徐正冠(厚生公司董事長) 等第二代企業界人士。

    事實上, 孫大偉引進麥當勞來臺後, 以其豪爽的個性, 及其顯赫的家族淵源, 與不少軍系、黨國元老之後, 也有頗深的交情, 如沈昌煥。 

合縱連橫

孫家企業常與他人合資

     今年初, 原在臺灣麥當勞營建部的孫大偉的堂弟孫至德, 娶外交部長錢復之女錢美端, 成為政、商界一段佳談, 更使孫家在政經關係, 向上推上一層。

    臺灣商場上, 相當講究縱、橫連繫 ,也重視人際關係, 孫家兄弟也深得其中奧妙之處,其所屬企業中,不乏與他人合資的案件,較為明顯的不外乎是理登公關、翡翠餐廳等,而最近安和路一家知名餐廳 ,也是孫家兄弟以投資方式,取得原業者的股權的實例。 而孫家也曾介入臺灣進口葡萄酒市場, 亦以投資豪升企業經營, 但後來因業務推廣不易而結束, 這或許是孫家縱橫臺灣商場中, 第一個失敗的案例。

    喜好體育運動的孫家兄弟, 多年前, 網羅國內籃壇菁英成立了麥當勞籃球隊, 曾叱吒於籃壇一時, 而當時球隊的主將之一陳日興, 已被孫家兄弟網羅成為星期五餐廳的重要主管, 而孫大偉也因麥當勞籃球隊, 結識了體壇上的人士。

    這個星期六,孫大偉及其夫人已邀約不少親朋好友相聚, 而不少商場名人亦為被邀請的對象,麥當勞文化屆時將在會場中再度展現, 只不過, 孫家兄弟由經營者轉變為純投資者, 退居幕後後, 生日宴會的意義,也許就僅止於親朋好友的聚會了。 

美國「漢堡大學」校本部深入採訪

速食的學位不可速成

採訪/ 梁東屏(中國時報系駐紐約特派記者)

    「漢堡大學」?不知情的人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 ,可能會直接聯想到位於德國漢堡的一所大學。

    可是, 這座「漢堡大學」並不是位於德國, 而是在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近郊奧布魯克的一所大學,而且這所大學的主要課程,還真的是教人如何製作、經營漢堡牛肉餅的生意, 在這邊修完學分之後, 也能夠獲得美國教育局所承認的學位,這個學位的名稱就叫做「漢堡學士」(BACHELOR OF HAMBGER UNIVERSITY) 。

事實上, 漢堡大學(HAMBGER UNIVERSITY) 是麥當勞漢堡公司所設立的「最高學府」,不論是麥當勞美國國內或海外的連鎖店店長或經理級以上的人物 ,都必需先經過在此「深造」的過程, 才能夠獲得晉升。 

高級學府

佔地寬廣教授都是精英

    漢堡大學係由麥當勞公司的現任董事長佛瑞德‧騰勒於一九六一年創設, 當時成立於一家麥當勞店的地下室, 當年的畢業生也不過僅有十二名而已。

    時至今日, 經過卅二年的經營 ,漢堡大學已經發展成一個佔地十三萬坪方呎的「學府」, 自此畢業的「漢堡學士」, 亦已達四萬五千人之多, 分別在各地的麥當勞店位居要津。

    「漢堡大學」既然名為「大學」, 當然設有校長一名, 負責督導指揮卅名專任駐校教授, 這些「教授」都是在各地麥當勞店所精選出的經營長才, 最少都在麥當勞系統中有十二年以上的服務經驗。

    駐校教授每年負責十四期高級經營課程, 這個課程每期為時兩周, 駐校教授在漢堡大學服務兩至三年之後, 就會獲得在麥當勞系統內晉升的機會, 擔任各種管理階程的工作。

    至於有資格參加高級經營課程的人, 則是麥當勞公司本身的職員及有意參與麥當勞連鎖經營的投資者, 前者的職務最少在助理經理級以上。

 回上一頁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