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影星梅爾吉勃遜自製、自導的新片《耶穌受難記》接近真實的程度如何,或容爭議;然而有件事可以肯定:片中的耶穌是好萊塢式的大塊頭俊男,跟歷史上耶穌的形貌,肖似之處只怕很少。
新片中飾演耶穌的男星吉姆卡維佐有黑髮、藍眼、沈思的好看模樣,事實上與考古學考證,耶穌時代的男子平均身高只約一百六十公分、體重五十公斤,絕不吻合。鑑於當時嚴苛的生活條件,尤其是耶穌家族工人般的吃食,再加上耶穌苦行僧的生活方式,摩頂放踵,學者們公認耶穌最可能像個筋肉結實的農夫,硬實如樹根,容貌大概亦復如此。
電影史上,把耶穌擘繪成帥哥屢見不鮮。當然,要指出耶穌的模樣其實並不可能,原因之一乃是耶穌的追隨者並不感興趣;他們都是猶太裔人,自小到大奉行嚴格禁止用形象來呈現聖靈的規矩。
然而,耶穌過世幾十年之後,其長相問題就曾引發興趣。有人主張,耶穌的人性應超過神性,另些人認為耶穌不是神就是人,教廷當局則說神人兼具。這項爭議直到第七世紀結束才告終了。
往後的世代裡,教會神父教誨,耶穌長相如何並不重要。只是,信徒總忍不住會想像。歐洲中世紀早期,最著名的耶穌畫像之一,是聖韋洛尼加遞布巾給耶穌,擦拭其額上汗水,耶穌容貌便印在布巾上的各種表達法。
事實上要創造出耶穌的形象,想到就有點兒令人生畏,只是藝術家們很快便克服自己的疙瘩,創造出多采多姿的耶穌形貌。打從東正教靜止而深邃的聖像,到米開朗基羅動人的畫作《最後的審判》(米氏是以梵蒂岡博物館內的太陽神阿波羅為範本),耶穌形象是為當時所需而服務的。黑奴時代,黑人繪出非洲版的耶穌;在亞洲,耶穌有杏眼,在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耶穌滿頭金髮。
要想跳過近兩千年來繪塑的聖像,直接重尋耶穌真實面容,這項工程絕對不小。英國醫事藝術家尼夫曾由三具西元一世紀巴勒斯坦地方閃族人的顱骨特徵加以混合,而造出模型,再用模型為基礎新增血肉,就算並非耶穌本人,也呈現出耶穌當代人的面容。
然而,後來「英國廣播公司」根據尼夫模型加上血肉的面容,令尼夫等人不悅。若有人說,那張臉把耶穌弄得像紐約市的計程車司機,尼夫也不覺奇怪。尼夫更不喜歡英國廣播公司呈繪出來的眼與嘴,覺得那看來很蠢。
最近為了拍攝歷史上的耶穌紀錄片《耶穌之謎》,該片製作小組請來紐約藝術家吉安柯拉,運用尼夫的模型及其他專家提供的知識,重繪耶穌形貌。結果則是更高貴、甚至有靈性的耶穌,也較吻合歷史。只是有點兒奇怪,新耶穌像看來頗類似吉安柯拉,這一點或許是巧合,也不無必然色彩。因為,藝術家總是得畫自己,誠如信眾向來以自己作為神靈的模型。
早於耶穌約五百年,希臘哲學家兼詩人贊諾芬便諷刺說,人類傾向用自己的形象來造神。就此觀之,梅爾吉勃遜新片《耶穌受難記》可以視為一場百年耶穌形貌戰的最新一輪,好安慰美國人說,耶穌的確是男子氣概十足的救世主,堂堂男子真成為基督徒也不算屈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