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批判閱讀
在收集資料閱讀文獻時,當然要了解對方在說些什麼,而這些說法和你的研究有什麼關係。這就牽涉到如何「閱讀」文獻,也就是一般學者所謂的critical reading。
台灣教育體制中所訓練的閱讀(例如因為要被考試而讀)通常是被動的,被迫的,也因為害怕失敗受懲罰而閱讀;這種閱讀是片段的,背誦時間地點,列舉條目,以便被老師考試。長此以往,不但閱讀的材料不會在讀者生命中停留很久(不愉快的經驗誰要記得?),也不會真正幫助讀者的認知或成長,事過境遷就拋諸腦後。
更嚴重的後果則是,主體一方面無從養成主動的、抗拒的、與作者對詰的閱讀習慣,另方面更不會養成喜歡閱讀、享受閱讀、掌握閱讀的慾望。這種支離破碎的、百般不願的訓練,對於長遠的人生影響甚鉅。
閱讀不應該是被動的領受作者的指示,消極的被作者引導,順從的接受作者的論點或所提供的資料。真正對主體有幫助的閱讀,總是主動的探詢作者的論點立場。
以下的提示應該有助養成批判閱讀的習慣。以後閱讀文獻時,請一面讀,一面問自己:
(不必妄自菲薄,讀者不是一張白紙,在面對閱讀材料時總是已經有一些知識和想法。能夠發動自己已經知道的,來和現在看到的新材料融合對話,就能使新東西更快在自己的思想體系中找到位置,建立起意義來。例如,看看文章作者的身分、題目的架構、出現的脈絡時間點等等背景資料,以便快速找到定位。脈絡:這篇東西刊登在哪個刊物或書籍中?這個刊物和書籍的學術脈絡為何?有什麼特殊的取向或色彩嗎?作者:作者是誰?過去有何其他作品?一般對其評價如何?屬於什麼專業領域、學術流派或特殊團體?請善用google查詢。題目:這篇文章的題目是什麼?其中明示主題為何?問題為何?關鍵字有哪些?指向哪些領域?哪些重要理論資源?讀讀刊物宗旨或特刊說明來幫助你設定思考方向。先猜想/預期可能這篇東西會說什麼、採取什麼立場。讀者越有直接間接相關的想法,閱讀過程就越容易成為動態的對話反思過程。)
上述閱讀習慣需要時間來養成,剛開始可能覺得很麻煩,在每一篇文獻上都花這麼多工夫,那怎麼負擔得了?不過,多做幾次就慢慢養成習慣,養成直覺,以後就容易了。總之,閱讀不是等候作者給你些東西,而是自己主動的努力掌握文獻,making sense of it。
由於研究過程中要讀很多文獻,遇到好用的論點或可能引用的文句,最好立刻用小貼紙標記重要頁面,或者甚至寫寫閱讀筆記,把當下浮現的想法記錄下來,或用自己的文字來綜合總結所讀到的東西,這都是促使自己思考、查驗自己是否讀通了的好方法。如果要寫這種summary,要注意以下幾點︰ |
|||
1. |
這篇文章的發表或出版資訊一定要完整記下來,放在你做的記錄上方,以便以後還找得到出處。如果影印了篇章,也要順手把出版資訊抄下來,過了這個時間點,有時候想找也不知道是哪裡出來的。 | ||
2. |
寫summary時並非濃縮對方的觀點、單單按照對方的呈現順序、以精簡的形式寫出而已──這很容易在後來你的寫作中形成抄襲。相反的,你需要從你自己的研究方向、你的關切、你的評估角度來重述/重塑對方的立論。 | ||
3. |
換句話說,你需要選擇那些和你的研究最直接相關的論點,用你自己的角度來凸顯這些論點的意義和問題所在,而不是僅僅把全文的論點濃縮寫出來,好像你是個透明人,沒有自己的觀點似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引述他人時很容易落入扭曲原意、斷章取義。因此,這個步驟需要特別小心,得讀懂原文才行) | ||
4. |
切入重點,不要繁複(如果讀者要冗長的論述,那他們讀原典即可,幹嘛要讀你的綱要?)你能在綱要中如何一針見血的說清楚對方在說些什麼,這才是重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