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春──翻譯與習作

何春蕤(週三上午9-12A-105教室)


中國翻譯史(1)

翻譯史概述

壯侗語言文化網 2003-6-15

http://www.kam-tai.org/languages/zhuang/translation/theoryandskills/chapter1.htm

 

我國的翻譯事業有著悠久的歷史。當許多的國家還沒有自己的文字的時候,我國的翻譯事業就產生了。據有關史書記載,周朝和秦始皇時代,語言中已有了外來語,說明當時已有翻譯活動了。但比較一致的看法,認為我國的翻譯業始於東漢桓帝建和2年,即西元148年。根據翻譯的內容,可以把翻譯史分為四個時期。

 

一 東漢至北宋時期

這是以佛經翻譯為主的時期,歷時約一千四百多年。後漢時,安息國人安世高將梵文《安般守意經》等九十五部佛經譯成漢文;過些時候婁迦讖來到我國,他也翻譯了十多部佛經,他的學生支亮,支亮的弟子支謙,都是當時翻譯佛經很有名望的人;還有一個名叫竺法護的人也譯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經,對佛經的廣泛流傳作出了貢獻。

從隋到唐,是我國翻譯事業發達的一個階段。隋代的釋彥琮,梵文造詣深,並總結出一些翻譯理論來指導實踐。釋彥琮以後出現了一個翻譯巨星玄奘,玄奘于唐太宗貞觀二年去印度求經,十七年後回國,帶回佛經六百五十七部,譯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並將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譯成梵文,成為第一個把漢文著作向國外介紹的中國人。玄奘在翻譯理論方面也有所貢獻,他提出的既須求真,又須喻俗」的翻譯標準,今天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北宋時的乾德開寶年間,宋太祖派人西去求經,印度也派名僧來傳法。宋太宗還在開封的太平興國寺內興修了譯經院,從事佛經翻譯,但盛況已不如唐初的極盛時期,到南宋,則漸漸地走向衰落。

佛經的翻譯,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是思想和文化方面。由於佛教思想是一種迷信思想,受到這種思想影響的國家和民族,比如亞洲的國家和民族,迷信思想嚴重,長期處於落後狀態之中。在文化上的影響有語言、文學、學術思想等,尤其在語言方面,非常顯著,不僅吸收了梵語詞,還利用漢語構詞法創造了許多詞,如菩薩、刹那、因緣、天堂、地獄等,語法的長定語、倒裝句也多起來。其他的如音韻學、雕刻、建築、音樂、繪畫等都有佛教的烙印,敦煌藝術就是明顯的例子。

 

二 明朝至五四運動時期

這是我國翻譯事業進入一個新的轉折性階段。翻譯的內容主要是西歐各國的科學、哲學、文學等著作。徐光啟和義大利人利瑪竇翻譯了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測量法義》等,對我國自然科學的發展產生了促進作用。嚴復所譯作品多系西方政治經濟學說,如赫胥黎的《天演論》、亞當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鳩的《法意》、斯賓塞爾的《群學肄言》等。嚴氏選材嚴謹,態度認真,提出的翻譯標準信、達、雅」,對我國翻譯事業作出了貢獻。林琴南採取與他人合作的方式,譯了一百六十多部文學作品,著名的譯作有《巴黎茶花女遺事》、《黑奴籲天錄》、《迦因小傳》等。林氏不懂外文,是靠別人口譯給他,他再用古文筆譯出來的。譯作中錯漏較多,但他的譯作使中國認識了一些世界一流作家,瞭解外國的生活,無形中提高了小說的地位,這是有功于中國作家和讀者們的。

西方的文化科學的介紹,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政治運動,都是同國外新思想、新文化的引進有密切的關係。

 

三、五四運動至新中國成立時期

五四以後,作為社會發展的產物和社會發展的一面鏡子的翻譯業,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從內容來說,我國開始了馬列主義經典著作、文藝理論、蘇俄及各國的進步文藝作品的大量翻譯。比如《俄國共產黨黨章》、《共產黨宣言》、《家族、私有財產及國家之起源》、《政治經濟學批判》、《資本論》、《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聯共黨史簡明教程》、《剩餘價值學說史》這些馬列經典著作,就是這一期的譯品,這些譯品成為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指南。文學方面,如俄國的普希金、萊蒙托夫、托爾斯泰、果戈理、屠格涅夫、契訶夫的作品,法國作家雨果、莫泊桑的作品,也陸續介紹進來。從形式來說,白說文代替了文言文,白話文在譯本中佔了統治地位。

這一時期比較有成就的翻譯家有成仿吾、郁達夫、曹靖雲、韋素園、馮至、梁實秋、周作人、胡適、田漢、傅雷等;影響最大的有魯迅和瞿秋白。魯迅的譯約佔全集的一半以上,著名的有法捷耶夫的《毀滅》、果戈理的《死魂靈》、普列漢諾夫的《藝術論》等,還進行了翻譯理論的研究,組織翻譯工作,如組織未名社,對翻譯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瞿秋白的譯作也占本人文集的二分之一,他是馬、恩、列關於文學之經典理論最早的有系統的介紹者;還翻譯了普希多、果戈理、托爾斯泰、高爾基等人的作品,他譯的《海燕》,至今讀來膾灸人口,對翻譯理論的貢獻也是不小的。

馬列主義的輸入,蘇俄及其他進少文化的引進,深刻地影響了中國革命、中國新文化的發展。

 

四 新中國成立至今時期

中國的解放,也給翻譯工作得到了大解放。翻譯工作因而進入了一個最興盛、最光榮的時期。譯品不論在數量上還是品質上都有飛躍發展,翻譯理論日臻完善。這時期的翻譯工作有這麼四大特點:第一,翻譯工作者在黨的領導之下,堅持為了社會主義服務的宗旨,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地、大量地介紹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優秀的文學作品和科技論著。第二、翻譯作品不僅品質上數量上都大大地超過了解放前任何年代,而且範圍擴大,翻譯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作品,也介紹歐美各資本主義國家的作品。第三、翻譯的任務有新的變化,不但要譯進來,而且也肩負著譯出去的任務,把我國的革命和建設經驗以及我國豐富的優秀的文化遺產介紹給外國人。第四、翻譯的原則比較統一了,翻譯的標準逐漸走向一致,有效的推動了我國翻譯事業。

以上介紹的是漢語的翻譯史。

壯語的翻譯情況又是怎樣的呢?壯語的翻譯也是古已有之的。首先說口頭翻譯吧。壯語的口頭翻譯,從漢壯人民互相交往的時候就開始了。中國社會創制,使用漢文字以後,壯語的口頭翻譯又應用到了教學上。壯族地無的教學,教材是漢文寫的,但教師是用壯語來解釋詞義的。用壯語譯出意思來,學生才知道字義,比如,漢字「來、來、來」,讀時讀[lai]、[lai]、[lai],解釋時說[tou ]、[tou]、[tou]。讀音用漢語,釋義用壯語,這就是雙語教學,也就是翻譯。這種翻譯,因為沒有找到有關的文字記載,難以確定它產生於何年何月。但可以說,它從壯人學習漢文的時候起就產生了。過去的漫長歷史是這樣,現在也還沿襲著這種傳統。特別是壯族地區的小學教學,幾乎都使用雙語。有些偏僻的地區,初中階段的學習,也還是用這種方法。這說明,翻譯對壯族地區的初級教學起著多麼重要的作用!文字的翻譯歷史也是悠久的。從書面上看到的壯語翻譯,春秋時就有記載,西漢劉向的《說苑善說》裏就記載有當時楚越兩國人交往時的翻譯活動。春秋時代,楚國令尹鄂君子晳「泛舟於新波」,有個越人操越語擁楫而歌:「濫兮撲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湛,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踰滲,惿隨河湖。」這幾句歌詞,字是漢字,音卻是壯音,義也是壯(語)義。用現在的新壯文來表示,意思大概是這樣:

Haemh neix baenz haemh lawz?

今晚是什麼日子?

Gyang ruz ndaek lawz?

船中坐的是哪一個?

Gyang dwg (goeng) daeuz daengz.

間坐的是王府大人。

Daeuz raen gou sax gou.

大人接待、賞識我。

Ngonz lawz rox daeuz nem gou liuz caemz.

不知何日能與大人再遊玩?

Gou saihoz gag rox.

我內心感謝您。

歌詞表達了越人對鄂君子晳的仰慕心情,但鄂子晳不懂越語,不得不請會越語的人翻譯過來。清代乾隆年間著名文學家李調元《風》中的俍歌、壯歌,也是用漢字注音表壯義的。如《扇子》歌的一首:

皮   送   柄   坡   扇

Beix  soengq  bingq  boq   cien,

許   舊   面   坡   林

Hawj  gou   mienh  boq  rumz,

也   不   內   不   兄

Yax  mbouj  neix   mbouj hung,

許   兄   今   匹   召

Hawj  mwngz  gaem  baenz  ciuh,

往   批   晚   批   瑤

nuengx  bae  mbanj  bae    haw,

也   厘   除   方   便

Yax   ndei  yawj  fueng   bienh,

艮   便   放   茍   等 

Yax   ndei  yawj  fueng  bienh,

江   陷   放   茍   雲

Gyang  haemh cuengq gyaeuj mbonq。

  還有在壯族地區流傳的用壯文方塊字記錄的漢族故事,如《梁山泊與祝英臺》、《劉四姐下凡》、《董永》等等,也屬於文字的翻譯,這種翻譯,在壯族地區用得很廣泛、很普遍。對於壯族人民來說,尤其具有重大意義的是解放後壯族文字的翻譯。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壯文方案以後,壯文的翻譯工作開始了,在廣西區內先建立了編譯室,專門負責編譯教材和科普讀物,接著建立廣西民族出版社、壯文報社、廣西人民廣播電臺壯語室;在中央,則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設立了壯語廣播室,建立國家民族出版社壯文編譯室,翻譯出版了不少教材和讀物。「文革」期間,壯文推行工作也得到了恢復十二年來翻譯了小學、初中的教材、新聞稿件、通俗讀物、科技讀物以及黨和國家的會議檔案等等,數量、品質都超過了文革十年,這指的是漢文翻譯成壯文的情況。將壯語壯文翻譯成漢文的,數量也不少,如《馬骨胡之歌》、《嘹歌》、《壯族民間故事選》、《壯族民歌選》等等。為了豐富祖國的文化寶庫作出了貢獻。

  學習翻譯史,不僅可以瞭解過去翻譯事業的進程,認識翻譯工作的社會意義,而且可以從中學到翻譯的經驗,以此指導我們當今的實踐,推動這門科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