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Fall—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Re-Alignment
全球化與文化整編
Jo Ho


問題不只在市場機制而已:《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

書名: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The Travels of a T-Shirt in the Global Economy)
作者:Pietra Rivoli
ISBN:9867057414
出版日期:2006年10月
出版者:日月文化

這本書既不是從「公平貿易」的立場批判全球化,嚴格來說,也不是毫無保留贊成自由貿易的一本書。

作者自承,這一切都是從她任教的喬治城大學、一場反血汗工廠運動的示威學生佔領校長室之後開始的,驅使她探尋一件T恤的全球生產過程。作者的問題意識在於,抗議-全球化(包括反對血汗工廠)人士對自由貿易的批判是不對的,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不平等的根源不在於自由貿易、因為政治力造成的貿易保護使得自由貿易根本不存在。這-在紡織品貿易上的確是如此,自從工業革命發明紡織機以來,紡織品的國際貿易似乎是從來沒有完全開放過。

作者另一方面又瞭解到,眾多對第三世界低度發展及血汗工廠的描述並非無的放矢,所以她也不直接說自由貿易是好的,反而帶出卡爾‧博蘭尼(Karl Polanyi)的「雙重運動」說:市場力量一方面是需
求所致、另一方面又是社會保護貿易制度的產物。

她舉了美國南方的棉農為例,她說美國政府固然對棉農進行了大量補貼、使得美國棉花在國際市場上佔盡優勢,可是她又說,這些優勢早在貿易保護呼聲響徹雲霄之前就已-形成,因為小農們與學術單位合作進行研發、又集資進行生產的自動化,讓任何一點棉花資源都發揮它的剩餘價值,所以,綜合棉農的企業創意與政府保護,才是美國棉業-得以百年不墜的原因。這裡面,作者不直接說市場機制是好的,卻又暗示市場能夠激發創意以增加競爭力。言下之意,市場一方面是現實殘酷的、另一方面亦能引發人們的-創意以增加競爭優勢。

作者不斷陳述類似的觀點,似乎是在告誡抗議全球化人士:你們不要只是一味批判自由貿易或市場機制,貿易保護政策只會加深第三世界依賴勞力密集的加工出口產業,你-們可以利用政治力使弱勢族群獲得競爭機會保障,然後讓市場發揮它好的一面、使弱勢族群亦能藉由市場增加自己的競爭優勢。這樣的說法並非完全不可取,有些抗議全球-化的論述的確太過粗糙,就國際貿易而言、自由貿易的確是例外而非常態,這裡面需要更細緻的辯證。

但作者似乎有一些誤解,因為抗議全球化人士批判自由貿易與跨國企業,作者似乎把所有抗議全球化人士都當成是經濟決定論者,而且把批判全球化人士都當成了反市場的-貿易保護主義支持者。

另一方面,作者論述中隱約浮現的關於市場「好」的一面,卻也有可爭議之處。例如她說:中國的打工妹們之所以要從農村到城市工作,許多因素是要逃離家庭的控制,而-出外打工是她們得以脫離的管道、盡管勞動條件很差;還有坦尚尼亞二手衣市場的例子,以往社會主義式的論述認為穿西方的二手衣會有損民族尊嚴,作者卻說二手衣市集-代表商業的活化、有助促進就業機會。這其中是不是有不自覺的西方中心主義,認為西方的工業文明給第三世界帶來脫離封建的啟蒙之光呢?

事實上,反對血汗工廠運動從未要跨國企業退出第三世界、要的只是勞動保障的提高,且話說回來,難道我們要把打工妹們脫離家庭桎梏的希望,完全寄託在血汗工廠身上-嗎?坦尚尼亞的民族工業無法作有效率的運作,難道不是帝國主義經濟讓民族工業的根基盡失嗎?作者只怪罪第三世界的政治妨礙了市場發展,似乎政治的過了頭,反而忘-記了經濟與歷史因素的作用。且順著這條思路下來,作者應該要知道,如果有什麼東西真能給第三世界人民帶來啟蒙之光的話,那也絕對不是市場發展此單一因素而已。

最後,抓一個取樣上的問題。作者從她在佛羅里達海灘買的一件T恤開始全球經濟之旅,並以此說明,許多人對跨國企業的批判是有問題的,因為在她全球經濟之旅的過程-中,遇到的大部分是中小規模的家族企業。唔,作者作為一位商學教授,又收集那麼多關於成衣產業的資料,她應該得知道,僅僅前十大品牌商就控制了全球成衣市場大約-四分之一,這個數字在美國會更高的多,是高度集中的產業,顯然她的取樣恰好是例外。此外,如果作者要以大品牌商如Gap的T恤來進行全球經濟之旅,那過程想必也-不會如此順利,因為,Gap肯不肯透露它的供應商在哪裡、那件T恤實際上是在哪間工廠生產出來的,都會有疑問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