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T恤看世界──全球化的辯証邏輯:《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
文/王乾任
書名: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
作者:皮翠拉‧瑞沃利
譯者:洪世民
出版社:寶鼎
1995年開始,西方先進國家出現對西方大企業(如Nike)在東亞國家的血汗工廠的批判,以及後續的反全球化運動。反全球化人士槓上大企業,正反雙方劍拔弩張-,全球化論戰淪為善惡之爭,務求除對方而後快。
企業家說,在先進國家的製造成本節節高昇,產業不外移將無法負荷。反全球化論者說,外移不但剝削落後國家人民,也造成外移國本身嚴重的失業問題。
然後,反對產業外移者開始設立貿易保護措施(見本書第三部)、限制商品進口數量。反全球化人士則緊緊抓住商品生產端的不人道和勞動力剝削,以此片面反推全域性,要-求企業改善或者停止。這固然是出於道德良知的大進步,但卻讓全球化成為一場各說各話的大混戰。
在《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中,作者皮翠拉‧瑞沃利從一件T恤的原料、製造、銷售與回收四個面向,從美國德州棉花田到中國成衣廠,從華府貿易談判到非洲二手成-衣市場,全面性的重新檢視全球化議題。目的並非要給全球化下個什麼大敘述結論或來個逆轉性的突破性見解,也不是要批判誰、指責誰、又訟揚誰。
皮翠拉在看到他那群生長在美國、積極從事著反全球化運動的學生之後,有感而發,想以說故事的方法,透過經濟學者之眼,盡可能公正祥實的紀錄一件我們日常生活中再-平凡不過的平價T恤(5.99美金),從其生產、製作、消費到回收,完整商品週期中的經歷,紀錄皮翠拉在其中所觀察到的顯/隱/非預期功能,釐清全球化議題。
皮翠拉並不認為全球化是大的欺負小的,強的欺負弱的,先進壓榨落後的是非黑白對立;而是一種更為複雜而持續綿延,在強弱大小之間,彼此鑲嵌、互動影響的辯証過程-。
以T恤來說,原物料的最大產地竟是美國,而非中國。美國透過科技研發,改善勞動效率和政府公共政策補助,維持住了棉花大國的地位,並沒有使其產業外移。
另外,皮翠拉觀察到,為何歷來血汗工廠作業員以女性居多,除了紡織業本身特性外,這些女性都是從農村而來。因這血汗工廠,這些被傳統農村命運束縛無法擺脫的女性-,第一次有了「選擇」「自由」的機會,雖然自由的代價是付出勞力,嚴重被剝削,但卻遠比待在農村等死好。
換句話說,正是這些(意圖剝削的)血汗工廠進駐,解放了落後國家婦女的悲慘命運。皮翠拉回頭到歷史裡去找,發現並非只有當前的血汗工廠才如此,早在工業革命出現-,血汗工廠陸續出現在英國、美國、日本亞洲四小龍,以致近年轉戰國大陸東南亞等地時,都在在解放了當地婦女,並造成當地經濟榮景,迫使大企業另覓他處剝削。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來說,血汗工廠正是推動了落後國家經濟起飛的第一因。
當然,並非因此血汗工廠的存在就能備受肯定,皮翠拉想說的是,剝削者與被剝削者彼此鑲嵌,全球化是複雜而變証的議題,需要更細膩的去觀察分析與瞭解。
再就血汗工廠來說,《No Logo》中所揭露的,可能已經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描寫的光景好上許多。雖然依舊不人道,但那很可能是人道的標準提升了,是人類社會道德良知的進-步,是正面而值得讚許的。
在衡量像全球化如此複雜交錯的宏大議題時,除了當代的標準,歷史的水平也應該成為被考量的一環!這麼說並非指剝削是對,而是說即便剝削,也因德良知的提升而有所-忌憚。而道德良知的提升,則有賴這群反全球化以及人道主義論者的積極呼籲。
標榜自由貿易的美國,卻同時也是貿易堡壘制定最嚴格的國家。一切到了紡織業面前,都要低頭。然而,卻也正是貿易保護政策的進口限量政策,無意間促成了第三世界國-家如亞洲四小龍的經濟起飛。
弔詭的最後,一件T恤直到被拋棄到資源回收箱並運動到非洲後,才算真正進入毫無障礙的自由市場。在這裡,T恤獲得重生。
本書的可貴,在於作者並不在全球化議題中選邊站,而是退回到商品本身,從商品出發,讓商品自己說出它的故事。引導作者看見了自由經濟、貿易保護、消費市場、血汗-工廠等等背後影響全球經濟運作的非經濟力量如何運籌帷幄,打壓經濟發展;看見了人應該在宏觀議題前謙卑而盡可能的去改善所看得見的問題;看見了全球化議題的複雜-;看見了眾人以為負面的黑暗深處,其實透發出幽微的光芒,需要更多人的幫忙點燃那把希望之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