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對於校園互動關係的變化
基本上,婚姻對於校園互動關係的影響,應該分為對於男老師和對於女老師的影響。但是據我們討論,婚姻對於男老師的影響並不大,對於女老師則有相當的影響。在國中國小中,雖然女老師佔了大多數,但是擔任行政工作的女老師比例卻比男老師少。在傳統的觀念下,女人應該將生活重心放在家庭上,所以同樣已婚的男老師與女老師所必須負擔的責任便不同了﹔在社會期望下,結婚後女老師必須兼顧工作與家庭的雙重負擔,但是一般社會認為男性應該在職場上有所作為,並不會要求男性和女性對家庭有同樣的付出。在雙重壓力下,女老師在工作上所能投入的精力相對的比男老師少,所以結了婚的女老師比較不會想兼任其他行政工作,在職場上的企圖心也降低了,這樣造成校園中男女工作分配的不平等。
但近來因為女性追求平權,不少具有強烈企圖心的女性教師,也慢慢由男性的天空中找出一條路,所以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女校長出現,而學校的訓導主任也不乏女老師。男女老師在行政工作上分配的不平等對學生也會有所影響,不明白其中原因的學生會認為男老師能力比較強,所以才能當什麼什麼「長「或什麼什麼「主任「,而加深了學生對於男女角色的刻板印象。另外,對於不婚的問題,因為社會大眾有」老師是典範」的根深蒂固觀念,對於不婚的老師,有更多的價值判斷,所以,老師不婚,就常會變成學生茶餘飯後的話題,容易影響師生間的互動。*取得教師資格的管道:
經由聯考、推甄、申請入學及各校園內教育學程考試:
師範校院大學部畢業且修畢規定教育課程
大學校院教育院、系、所畢業且修畢規定教育學分者
大學校院畢業修滿教育學程者
大學校院或經教育部認可之國外大學校院畢業,修滿教育部規定之教育學分者
國小英語師資:
近程計畫將就國小師資中或一般大學校院英語文及其他科系畢業有意任教國小者進行英語能力檢核測驗,通過測驗者再視其程度施以不同時程之培訓,使具備任教國小英語語文之基本能力
對於大學英語系畢業的專業人士,教育部將開設國小教育學程,補修國小教育學分,若為師大英語系畢業或修過中等教育學程的國中英語教師,則可抵免部分國小教育學程的學分。*教師背景:外國人的迷思
目前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慕臺灣之名而來,甚至想在這裡找一份教職,反觀臺灣人的心態,是否native speaker才最有資格當英文教師,而他們又需要有什麼樣的條件?其實,國內各校再甄選外籍教師時,仍有一些限制,並非是金頭髮、藍眼睛就可以從事英文教學工作,一定的學歷以及能力、對教育的熱誠、對教育的理念…等等,全部都在考慮範圍之內。外籍教師和本國老師一樣,不一定要有教學經驗,但在接受過正式考試的篩選之後,仍須接受一些教學技術上的訓練以及教學理念的再整合。*教師人口群的篩選變化
在許多大學開辦教育學程之後,明顯地,師範體系不再是當紅炸子雞,反倒是一般教育學程出身的老師,為教育帶來一股新興的朝氣。而且受過教育學程訓練的老師,思想較師範體系靈活、不僵化,在教學上更加生動活潑且有創意,可謂一股新血。在教育學程開辦數年後,男性教師明顯的比以往來的多;而且近年來經濟一直不景氣,工作機會一位難求,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似乎在學歷上有越來越往上揚的趨勢,雖如此,甄選的過程卻較以往公平,因有「教評會」把關;面對現在的學生,對老師的要求似乎也越來越多,不僅要十項全能,還要十八般武藝樣樣都會,且要懂得行銷、包裝自己,才能獲得學生的青睞,而不會被學校淘汰。
(鄒秀惠、井友惠、宋美齡、廖璟熒)
前言
有那些人想、可以、或已從事英語教師這個行業呢?他們擁有哪些優勢的學經歷背景?又具備了哪些優秀的教學能力呢?
針對此單元,本組將英語教師區分為兩類:
1. 正式英語教師
每年國內各大學外文系畢業生,例如靜宜大學就超過150人,淡江大學推廣教育中心開課給持有大學學歷的人士進修,一年約250人可取得英文學分,同時頂著外國碩、博士光環歸國的人也不計其數。這些人中,有很多都希望能成為小學或中學英語教師。我們屬此類。
2. 非正式英語教師
除此之外,滿街林立的補習班、語言學校裡,也有不少臥龍藏虎,更不要忽略了傳播媒體上曝光率高的明星教師,以及書局裡琳瑯滿目、看得見、聽得到、能對話的英語教材—高科技下的「非人類」英語教師。「非正式」教師
藉著介紹三個屬於第二類的「非正式」教師,一起和大家正視他們對英語教學所帶來的衝擊,及探討其正面意義。
1.全美語幼稚園教師
以下十位英語教師的個人背景資料統計,來自彰化縣員林鎮哈佛美語學校。這是一所由美語補習班轉型、於今年八月開使上課的全美語幼稚園。每月學費平均約15,000元。
國籍: 加拿大 2人 南非1人(外籍教師由刊登internet徵人廣告甄選、目前仍有缺) 臺灣7人年齡: 21~35歲性別: 男2人 女8人學歷: 碩士2人(1位ESL Teaching) 學士8人 (3位主修英文)經歷: 有7位曾任補習班美語教師、3位曾任秘書、1位曾任臺北美國學校幼-兒部助教、護士、花藝設計師、1位曾任籃球教練、1位曾任ESL teacher trainer、1位曾任導遊,可見負責人(Darren 羅)用人的原則取決於其語言能力、教學理念和熱忱。一般人都存有補習班的外籍教師水準良莠不齊的印象,所以Mr. 羅採取寧缺勿濫的方式—不會中文、嚴格面試把關、提供額外家教機會,增加其收入、安排其住在校園內宿舍。除了由中籍教師配合料理小朋友生活細節外,外籍教師主導帶班,是這個全美語幼稚園,所要達成的中程目標之一。
校方訂定經過6個月的過渡期,全園達到全美語教學的短程目標之後,入學的學生必需通過語言能力測試,教材由校方編輯小組自編,並同時開設全美語安親班及兒童美語班,來達成提供孩子不間斷的英語學習環境的長程目標。2.迪士尼環宇家庭
它是一套具備聲光科技,使用對象為零到六歲兒童的英語教材。網路上可以找到它的蹤跡。售價是120,000元。
此教材約包含20本讀本、15卷錄影帶(也有光碟版)、20片CD、讀卡機及卡片和教具,全部由美籍教師及小朋友發音,所訴求的購買對象為本身不會英語或無法提供英語環境的家長。它強調由幼兒自己操作使用,家長只陪伴學習,不可插入中文翻譯。加入其會員,消耗性之外的產品可獲得永久保障,損壞免費修理更換,還可參加定期舉辦的show or activity,並可call in 和外籍老師進行主題對話,達到「環宇家庭」全家人、家庭與家庭一起學習的效果。3.SLS美語學習光碟片
共有五片,可依個人程度,購買自己需要的光碟及其搭配的讀本。每片售價1,200元。
使用對象為國小、國中生。廠商自行設定其產品購買對象為錯過上一套教材的學習者,並透過和大專院校教授合作,舉辦學校教師研習會,大力推廣(銷)。
此套光碟運用多媒體語言教學系統,由外籍教師發音。初級內容設計包括介紹生活用品單元、說童話故事,並以遊戲方式帶入情境,反覆加強記憶。中級加入閱讀、錄音及對講能力,強調其非常突破之創舉--辨音系統及沉浸式教學法。高級則擴大學習內容為生活、文化、技術、生物、和世界,讓學習者在文法、字彙、聽、說、讀、寫的能力更上層樓。探討
以上三種教師的共同點是費用都非常昂貴,強調外籍教師發音,製造天天、長時間的英語學習環境,不使用KK音標,自然落實英語奠基。正式教師在這些部份,似乎顯得弱勢。
全美語幼稚園畢業的孩子,小學或中學英語教師該教他們些什麼呢?我們如何面對課堂中,學生程度差異相當大的挑戰呢?首先,自己英語能力要能通過考驗,而且好好利用這個人為資源,請他們當小老師,幫忙教同學、改作業、設計活動,讓其有機會表現。並且加派其英文課外作業,加強和家長聯絡,鼓勵這種小孩參加英文資優甄試或競賽,為老師爭光。
有好教材,還要能有效,有恆心地去使用。迪士尼教材,仿照母語學習方式,讓嬰兒在媽媽的肚子裡就開始聽英文,幼兒對錄音帶是百聽不厭的,耳濡目染下,培養出英語潛力。使用過的家長,共同的反應是,一開始就像發現奇蹟般,讚不絕口,約一年後,孩子出現學習停滯現象,但幾個月後,又會再翻出這個陪他們長大的玩伴。但此教材不是人人捨得買,而且只可家用,不能公開播放。
SLS企圖將任課老師的角色,轉換成學習的協助、引導、環境創造者。英國畢肯設區中學,已發展出利用電腦輔助教學來代課,解決代課教師的費用及課程銜接的問題。但是,我們發現學生面對一部學習機器,會偷懶,不照進度,更缺少人性化的互動。目前,廠商所擔心的是學校設備經費不足,和還有很多學生家中仍無電腦的問題。
(林惠娟、鄭煒騰、張嘉蕓、陳佩芬、陳盈如、梁伯傑、江怡瑾、莊雪安、林姿慧)
起初我們在討論這個題目時,覺得範圍似乎很廣,概念也很模糊,對於「人口性質「指的是什麼不能很具體地掌握,因此不知該從哪裡下手。後來我們大致分了三個方向去討論:教師的婚姻狀況、出身的體系和年代。
首先是教師的婚姻狀況。根據同學們的經驗,我們一致覺得老師結婚前與結婚後在教學的熱誠與用心上有些出入。婚前的老師會比較用心,花很多時間構想教學方法、資料收集與留意學生的吸收狀況,然後做出讓人覺得「全心投入「的回應;再加上這些老師年齡上都大致較年輕,有很大的抱負與理想,精力充沛,對於和同學之間的互動都顯得較有熱誠。婚後,老師必須要分出心力在家庭經營上,尤其是有了小孩子,注意力更會放在教養問題上,對於學校裡學生的學習狀況,自然也就不能如剛開始般「全心付出「與「高度關切「了,甚至會有影響教材準備的情況出現。
教師出身的體系,一般而言,我們分成師範與非師範畢業的人口做討論。根據同學們讀師範的朋友的情況:內點、服裝不成文的忌諱、教師上課一個一個矯正發音及課程規劃:英語語型練習、英語教具製作與練習…等,再加上師大學生出寫真就更異樣看待的保守校風,不難想像出學生在受完四年完整教育後,會型塑出如何所謂正統的教師形象與價值觀。學生被灌輸的:在教學理念上,可能因此更制式、標準;教學風格更保守、配合權威、服從制度;形象上,也更要求所謂的「謹言慎行「、時時以「老師「之名提醒自己的身份,以便給學生良好的身教…這些觀念,可能比只受一年教育學程訓練的非師範學生更深印腦海,想法也不較具有彈性,除非個人色彩非常強烈,不為體系所動搖,否則,單一的教育理念都將是這些體系出來的老師索賄秉持並傳授給學生的。而年代這個性質呢,以往可能不需要大學畢業就可以擔任老師,加以填鴨式的教育,老師的教材可能一套走天下、不求新求變,教育理念很難有彈性。如今,在講求多元化與生活化的教育理念下,再加上人民教育水準普遍提高、高中直接要求碩士以上的人來任教及資源變多變廣的社會發展,讓今天的老師不能只靠一本教科書吃飯了!教學將會運用更多的視聽輔助(甚至主導)、電腦網路、媒體娛樂等和學生生活切身相關的東西做探討和開發,藉此打入學生的世界,達到輕鬆教學與學習的目的。因此老師得不斷地吸取新知和自我進修才能應付得了多樣的青少年文化了。
總之,舊有的制度不斷瓦解,新的思想與價值觀正在成形,師範體系亦愈來愈開放以因應社會變化,教師如何察覺體制的架構與自身在體制中的地位,瞭解並調整舊有的價值系統,以變應萬變,方能愉快地應付愈來愈趨向多元與更人性化的教育理念與期待。
(林郡雯、陳義友、周培瑛、徐慈婷)
在多元化的社會中,英文教師不再只出身於師範體系,還有更多的人也來參與教學英文的工作,例如從國外回國的華僑、老外等,也都想要藉著英文來臺灣賺錢,分食英文的這塊大餅,他們藉著流利的英文口語能力,衝擊著傳統師範體系的英文老師,給予體制內的教育強大的壓力。他們雖然頂著〝外國〞的光環,但是也有他們的缺點,而臺灣傳統的師範體系教學也不見的是一無可取的。傳統的英文教師大多指出身於師範大學的英文系,而現在則多了各大學修過教育學成的學生。在傳統保守的教育體制下,大多的英文老師教學都過於僵化,為了應付考試,只依照課本一課一課的教,而忽略的日常生活聽與說得能力,並且老師本身的英語聽與說得能力可能不夠,所以就更忽略英語的會話輯聽的能力。再加上有一些老師認為教師是鐵飯碗,因而忽略了自我的進修,使得自身的英文能力退化到只限於課本之內的英文文法。這些都使得傳統的英文教學變得死板無趣。然而這體系下的英文教學也不是一無可取的,這些英文老師在學校能獲得較完整的訓練,文法觀念也較完整,他們所教得基本文法,片語,字彙等也藉由考試深植於學生的腦袋瓜中。因此我覺得傳統得教育對形成一些基本的文法知識很有助益。
另一方面在補習班方面可分為兩派,一派是注重聯考的補習班,另一派則是重視會話能力的補習班。重視聯考成績的補習班例如有劉毅,殷非凡等,他們藉著名師的名號,幽默的言語,有系統的文法教學等吸引著學生。他們的確能給予學生完整的考試重點,使學生能在聯考時得到高分,但是他們同樣的忽略了聽與說得能力。而另一種重視會話能力的捕習班則例如地球村美語,科見美語,此類的補習班標榜著能與外國人或歸國華僑練習會話能力,因此也許多人像藉著此點訓練自己的外語能力。然而雖然能與那些發音標準,說話流利的人對話,但是在十幾個人一班的教室中,很難與老師一對一的會話,到最後只變成只訓練聽的能力了。並且我們不能確定那些外國人的素質是如何,記得曾經有過一個廣告敘述兩個外國的流浪漢想到臺灣教英文,有些老外甚至憑著偽造的學位檔案欺騙僱主,因此我們不得不懷疑那些在臺灣教英文的外國人是否真的有足夠的能力來教我們呢。並且那些人不見的會有能力教我們完整的文法概念。所以如何找到一位真正有知識得外國人來學習英文也是一大問題。
總之,不論是任何一種老師都有其優缺點,我想最重要的是他能給予學生各種的資訊、不同的觀念、一些知識,增加學生對英文及西方的社會的理解,並且重視每一位學生及展現對自己工作的熱誠,我想他就是一位不錯的英文老師。
(呂艾穎、吳嘉葆、馬慧敏、郭玫伶、朱凌萱)當社會潮流深受西方外來文化之影響,「英文」這玩意兒啊,真是愈來愈重要了。在工商業界,為了拓展外務、吸收更多的資金,大部分的公司對於擁有外語能力的員工之需求普遍上升,而目前國際間最通用的語言又是「英文」,想當然爾,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都可能因職業選擇的壓力而學習英文,英文教師的人口自然隨之增加-因為社會需要嘛!在西方東漸的情況下,市面上的舶來品更顯多樣,不論是商品名稱或內容顯示都是一大堆英文字母。想把每個標示都看懂的好奇心和向上心,驅使大眾紛紛向補習班等單位求助,這也助長了英文教師人口增加的趨勢。既然社會上如此迫切需要英文人才,父母自不願自個兒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就算自己英文字兒一個都不懂,也一定要孩子送到各個補習班-不論是兒童美語或英文會話班或英文寫作班-花大筆的銀子只求孩子能將英文學好,未來在社會上方能同別人競爭。各種層面的英文補習班相應而生,對英文教師的需求便更大了。為了因應當前的社會潮流,政府在早些年便規定「英文」為我國中學以上學生的必修外國語。既然小孩子學習外語的成效高於中學之後,現在政府更明令小學生也要來個「雙語教學」,再加上多幼稚園也開始以「雙語教學」來作宣傳,英文教師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在此前景看好的職業生涯壓力之下,更多人轉入教職,修破頭也要得到一個教師資格,而外語中的英文更是炙手可熱啊?如此一來,英文教師的人口就又大幅地上升了。除此之外,小班制的實施讓教師一職出現前所未有的缺乏現象,更遑論英文教師了。以往一個老師帶五十個學生,如今五十個學生可能拆成五班,則教師需要增加四人才能符合所需。再者,英文教師可能又細分英聽、英會、英作…等(但目前因教師人員不夠,因此通常都是一個英文教師包辦所有英文事務),多出的空缺自然有人想去填補,這一補,英文教師人口又無可避免地增加了。
政府的政策不只在教育方面影響教師人口的增減,在傾向美國政府的政策中,外交人員最基本的便是外語能力-基本中的基本除了英語不作第二人想。這些外交人員的培養需要良好的英文教師,至於這些教師有沒有教師資格其實也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要會教和教得好。很多越洋而來的外國人憑著外語能力便理所當然地被眾多補習班相中而當起了英文教師,雖說不屬於本國籍,但也增加了英文教師在臺灣的人口。自學成功之後想經驗分享以為大眾謀福利的人為數亦不少(其實是掛羊頭賣狗肉-為了自己牟利嘛?),不管是廣播教學或是電視教學樣樣都來,這些人可能也沒有取得正式的教師資格,但是他們倒也實質上當起了「英文教師」。縱使有人說市面上的各種英文教材和非正式(和學校教育相較)的廣電英文教學搶了不少教師的飯碗,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英文教師的人口其實不減反增,不是嗎?
這麼多人想當英文教師,除了以上這些外在的因素之外,「教師」一職本身的魅力也不容小覷。對許多人來說,執教鞭行春風化雨之美行是他們的夢想,作育英才更是每個老師的想望,這些個人內在理想的實現導致了報考教師名額的上揚;更多人是為了個人往後的生涯而想執教鞭-雖然現實功利了點兒,可卻是不爭的事實。「教師」社會地位的代表以及其所擁有的附加價值,讓莘莘學子們在大考時會觀望良久,因為父母一貫的想法就是「當老師最好」,而在自我分析之後,學子本身也會發現教職吸引力之所在不只其所代表的社會地位,更多的是教職的福利。教師可算是個鐵飯碗,飯碗中所裝的亦是不差的美食佳餚,又無須繳稅(之前曾要中小學教師納稅,卻因抗議聲浪過高而作罷,不知何時納稅隻生財會捲土重來),厲害點的還能左右逢源、處處生財呢(如兼課或開補習班)。
除了生財有道,又有一堆假可以放,舉凡寒暑假、春節年假等等,可以跟著學生一起放假還照樣領薪,這豈不是天下一等一的好事嗎?而從事教職的父母,還能跟孩子「同進同出」,放假時不用擔心父母要工作無法陪伴孩子,也能從旁督導孩子的課業,和孩子處在類似的學校環境之中,亦能隨時掌握瞭解孩子的發展。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希望自己的女兒能當老師,或是能夠嫁個老師當「先生娘」(請用臺語發音),至於自己的兒子則最好娶個女老師回來相夫教子。何以故?不為別的,只為「教師」工作環境單純,作息一定,薪水固定(一般說來是會隨年資而調漲),還能免稅多休假,一般認定教師一職輕鬆又穩定,還能享有許多減免(如教職員公子女的學費減免),這些都已經為「教師」這個職業添色不少了。倘若能在所有教師之中又當個「英文專任教師」,大概會哈死很多人吧!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英文教師」一職包含了太多的吸引力,雖然需求看似不如以前那麼強烈,但總體而言需求量仍大,因此…在加權乘減之後,臺灣「英文教師」的人口仍是呈現正數的正成長的。
(陳佳綿 ,呂俐穎,謝雨純,林姝恬,趙祥宇)
以往英文教學分為兩種,一是學校內正統的英文課,另一個則是英文補習教育。學校英文教學的師資來源之前由師範體系所壟斷,教材亦由國立編譯館制定,這樣由北到南皆是一套制式化的教學模式,扼殺了英文作為語言的活潑性與多樣性。為了讓師資培育多元化與因應國家走向國際化,國家首先通過師資培育法,使一般大學生也能進入中學體系教書;之後又有國小英文師資的資格認證鑑定,吸引數萬人報考,由此可知我們英語教師人口群結構已開始產生改變,接下來我們將逐點探討這改變帶來何種影響。(1)中學英文師資:現在一般大學普遍都設有中學教育學程,凡通過學程篩選的學生修滿規定學分,便能取得至中學實習之資格,實習滿一年後通過複檢則取得正式教師資格。通常一般大學教育學程的畢業生較有競爭力,對教書富有熱忱並敢創新,而這是師範體系的老師所欠缺的。有一個例子是高雄的翠屏國小,其所有教師都是非師範體系的畢業生,而且辦學相當成功。不遇師範體繫在面臨新的競爭下,也開始做改變,對教育來說是個好訊息。
(2)國小英語師資:之前有近五萬人報考國小英文師資能力認證檢定,其中絕大部份是外文系畢業生、從事與英語相關工作之人士及國外留學者,亦包括欲轉換跑道的現任國小教師。考試錄取三千多人,有九成以上錄取生屬於前三者,從這結果可以看出現職國小教師英文能力之不足,無法與前三者競爭。至於這些錄取生,目前有的在上英語能力加強課程,有的則是要等待下一階段的英語教育學分斑。所以要知道國小英語教學的成效如何,必須等到九十學年度結束方能調查。
(3)碩士、博士進入中學教育職場之比例上升:自從中學教育學程普遍開辦後,不但吸引許多大學生,為數不少的碩士、博士也有意願修習教育學分。比之於外文系畢業的大學生,碩博士具有更高的專業,在教學上可以表現權威感,學生對老師的權威信任會比較高。但碩博士可能是因為畢業後工作也不好找,以教書為另一種選擇,也就沒有相當的教學熱忱。
(4)外籍老師:在強調「讓孩子自然而然學會兩種語言」的推波助瀾下,許多林立的兒童美語班便聘請外籍老師,以標榜自然發音與遊戲中學英語作為宣傳;成人會話班也以外籍老師為主要師資。至於正規的學校教育也在一般英文課外另闢英語會話課,通常學校會以本國老師為主,外籍老師為輔進行會話教學,而且大部分的學生對這種安排有不錯的反應,他們開始比較敢用英文發言,喜歡外籍老師新奇的教法。不過有幾點值得思考:是不是外籍老師一定教的比較好?安排外籍老師可以讓學生學到外國腔?一般受過TESL的訓練者,至少要上英語發音與教學、英文教材教法等課程,一個沒有上過這些課程的外國人是缺乏教學專業的,他能只靠一口流利的英文教好學生嗎?
以上是對英語教師人口性質變化的簡略介紹,本組另外還有討論到「婚姻」對教師教學上產生的影響,通常結婚後有家庭事務的顧慮,老師投注在教學上的心力減少,課後與學生相處的時間也比婚前少。如果女老師與一個在外縣市工作的人結婚,她通常會考慮申請外調。除此,未婚男性進入女校教書也容易被排除在外。目前的英語師資已趨向多元,不過這不必然導致有良好的英文教學成效,我們認為臺灣的教育環境缺陷在於「城鄉資源不均」,如果師資的多元培育無法擴及至鄉下學校,整體的英文素質仍難以提升。所以當務之急應該是讓受良好專業訓練的老師有意願至偏遠地區教書,並重新分配教育資源,不然英語還是城市中產階級小孩的專利品罷了﹗?
(陳玫伶、鄭元婷、邱正祥、許世昌、詹曉菁)
老師的討論總結:英語教師還有什麼用?如果我們相信英語教師的工作就是把語言當成一個「技能」(skill)傳授給學生,那麼讓我們承認,不管在發音口語、聲光影像、互動回饋、生活趣味、全年無休等方面,老師們的作用恐怕都不如此刻的其他光碟影視教學中介──這麼說來,除了為體制進行進一步的規訓,透過成績考試來掌握教室中的秩序,或者在無意識中操作師生之間的情緒情感化學效應之外,英語教師的存在事實上是十分可有可無的。(但是,語言只是一個「技能」嗎?如果它不是,英語教師的存在意義還可能有哪些?)
教材教法會因著國際化全球化的程度而趨向活潑化西洋化,相應的,這些變化也會影響到大眾對英語教師的形象和能力的要求。配合著教師資格管道的多元化,新血、新活力、高學歷、非科班、非正統、甚至外國教師都開始有更多機會進入英語教學而且駕馭流行的語言想像,這些教師會為教學帶來何種深刻衝擊?會對非新血出身的教師造成何種壓力和焦慮?家長對子女國際化的要求,相對於教師本身利益關係的矛盾趨勢,都使得教師之間的張力加大。
除了個別教師之外,教學制度也有根本變化,形成另一種衝擊。專業語言學校的外國化提供了完全不一樣的教育精神和氣質調教;新式美語教學模式使得外國人、ABC吃香,本國教師失勢;活潑的語言教學成果處處凸顯了聯考制度的呆滯,也將進一步對整體篩選制度形成衝擊。
英語教師的年齡層、性別、氣質、自我定位都在校園的僵滯文化中形成異數,教師認證過程中的繁複和困難也將為這些新老師創造不滿,以及日後改變體制的另一股力量。Q:推動教師人口變遷的文化、種族、脈絡因素(例如管道多元化、教師外來化、文化國際化)都是動員社會矛盾的因素,(例如科班出身者在半路出家者面前的優越感、本地與外來人口之間的種族差距和猜忌、篤信師生差距的人面對沒有身段的新老師時的憤怒忌妒等等),隨著教師來源的戲劇性變化,這些矛盾的發動將在校園之內形成何種情境呢?
(何春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