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以目前臺灣的英語學習熱潮方興未艾的大環境而言,英語教學此刻正是,一如何春蕤教授一再強調及提示的,英語教師接受前所未有的艱苦挑戰的時機,即必須戰勝並擊退那些挾先天母語優勢以臨,並乘社會及學習者崇洋心理的漲風而來的外籍英語教師的時機。我輩英文教師除了競競業業戒謹務實加強一己的英文能力,以便厚植戰力之外,尚應要配備最新的競爭觀念及實務作為利器,才足以贏取這場聖戰。這也是本課程部份的教學理念及目的。其實這場聖戰的決勝點在於學生學習的效果,不在於老師說英語的99分(外籍教師) 與80分(本國老師)的能力差異,因此我輩如能吸收最新的競爭戰鬥觀念來善用我方的優勢及資源,以達致最佳戰力,則自然可以擊敗「外寇」。
今天本組要討論報告的就是本學期分組報告各種有效的戰鬥觀念與實務中最後的一項:英語教學與其他學科配合,以便借力使力來倍增學生的學習效果,即是就地取材,善用「地理」及「地緣」資源來強化戰力,以克敵致勝,亦即英語教師在其任教學校之內,利用協同教學觀念與其他學科合作,增添力量, 加強英語學習效果。二、英語教學與其他學科合作以借力使力加強學習效果。
外籍英語教師憑籍母語優勢,經常單打獨鬥,很多都未必有語言學的觀念或基礎,甚或欠缺教學專業訓練,這是他們的弱點,影響他們的教學效果至鉅。我輩英文教師或具強固的師範訓練基礎,或至少亦須參加在職的教育學程訓練,所以全都具有專業素養,均可協力應用教學原理中的協同教學觀念,使英語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就地配合,大大地加強學習效果。這是自然、必須,而且可以預期的。(1)英語教學與音樂科教學:
大家都知道學習英文歌曲有助於學好英語,例如八十六學年起使用的新編國譯版國中英語教科書即有提供此類英文歌曲教材,如第一冊第5、16、26,頁,第二冊的第18、19、45、頁,及第三冊的第22、23、79頁等等。而且很多國中或高中職都有舉辦英文歌唱比賽以提高學生英語水準,這是不爭的事實。因為背誦英文歌詞較英文課文更輕鬆、容易、有趣,這是最普遍切實可行的滲透至其他學科當中教英語的良好範例。
施行此方法可以用二種不同方式進行:(a)英文教師本身在英文課中自己教唱,(b)協調或協助音樂老師在音樂課中多加穿插英文歌曲教唱,使學生增加學習英文的機會及份量,使效果更加顯著。(2)英語教學與美術科或美勞科配合:施行方式與上述相同,由英文老師直接教學生與英語學習相關的美術或美勞,或由美術老師在美術課中進行,例如:教學生繪製英文的餐廳或速食店的menu,製作英文標語或交通號誌等。這些方式我們當然己實際使用過,現在請莊雪安老師展示他的學生英文美術作品供大家參考。
(3)英語與電腦教學
電腦當然離不開英文。電腦一開機,畫面上一連串都是英文,而且目前流行的應用軟體大部份是外商所設計,雖然畫面上亦有不少的中文翻譯,但是還是有不少故障上或操作上冒出來的英文,所以從電腦上學英文,既實用而又有一套慣用英語模式可學,使學生能孰知機器說明書所用的一般英語。因此從學電腦中學英語也是絕佳的方式之一;何況利用電腦多媒體學英文又是另一最新及有效的方式。所以英文與電腦合作教學是必然的趨勢。(4)英語與其他學科合作
英語當然還可以與其他學科配合教學,如理、化、史、地等學科。由於我國要推行九年一貫課程及多元教學,其理念包括了對課程鬆綁及要求教師自行設計編寫教材,此則使英語教師有更大的自由空間來施行學科合教,藉機加強英語教學,例如利用課程的單字片語編寫一些與學生們所學有關理、化、史、地的教材供學生研讀及複習,對學生而言都必有雙面及雙重的助力與價值,所以學習效果倍增也是必可預期的。另外,我們覺得臺灣學生英語能力比許多亞洲地區的學生為低,其最大的原因在於學習時數比不上人家。臺灣高中畢業生平均在校學習六年的英語,平均每週時數不足六小時,遠低於亞洲其他大部份的國家。以香港學生來說,從幼稚園小學到中學共學十二年以上的英語,每週至少十小時,而且數、理、化、生物、世界史地等學科的課本都採用英文原文課本。所以臺灣學生接觸英語的機會相形更少,學習效果更有限。也因此在臺灣加強其他學科的英語教材即是增加英語接觸機會,不失為上佳的補救之道。
三、結語
基於上述這些理由,我們可以肯定學科合作的借力使力教授英語必能使我們的學生獲得更佳的學習效果及益處,也因此可使我輩英語教師有望戰勝外籍英語教師。
(林姿慧,江怡瑾,林惠娟, 張嘉蕓,鄭煒騰,梁伯傑,陳盈如,莊雪安,陳佩芳)英語科要如跟其他學科串聯呢?除了請美術老師幫忙製作教具這類的「運用」之外,是不是還有什麼串連方式可以同時增加學生對這些學科的理解及喜愛?首先,我們可以思考有哪些學科特別適合連結,還有,不同學科要用哪些不同的方式作連結。
跟學生一起思考在其他學科中有哪些生字、片語是基本且實用的。讓學生多接觸不同領域的英文字,除了增強字彙能力外,也可以讓學生試著推想英文字詞與中文字詞的同與異,有些字詞是由英翻中或中翻英的,可以用來學習字根、字首等,並練習翻譯,學著如何重組原有的字詞或是賦予字詞新義;另一方面,有些字詞則是漢語系統中原本就有的,所謂的「翻譯」是從英文系統中找出意義較接近的字,這類的字詞就可以讓學生們思考這些詞語的意義是否的確相同,是不是有可能用其他更恰當的字詞取代…等等。
英語教學可以結合當紅的資訊教育。用視聽教室中的電腦設備來教英文,一方面運用電腦科技幫助教學,同時也讓學生有機會學習運用電腦。比方說:讓學生寫英語短文或是詩詞,再運用Powerpoint將作品以彩色的動畫效果呈現,在課堂上展示給其他同學看。
升學主力科目英語可以跟常被學校放棄的藝術學科結合。英語教師可以跟美術、音樂教師溝通結盟,在學生上過美術課、音樂課後,讓學生試著用英文描述一幅畫或是一段音樂,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受不同媒介的藝術表達,並學著用文字來傳達自身從圖像或音樂中所接收到的訊息,當然同時也提昇了運用英語敘述、表達的能力。
不同的語言學科也可以整合,用以提昇學生(及教師自身)對語言的興趣與理解。英語教師可以結閤中文教師(若還有其他語言當然更好)一起辦語文研習的活動,活動內容可以是讓學生練習寫作故事、詩等,也可以讓學生比較每種語言文字的特性,用以對照每種語言背後的文化差異。這類活動的目的除了提昇學生對語言、文化的認識外,也希望能改變大多數學生認為「國文無聊、英文死背」的觀念。
看似無關(甚至相對)的不同學科若能用同一份教材來進行不同面向的教學,將是很有趣的。聽說英文系的老師曾與數學系的老師共同用「愛麗思夢遊仙境」當作教材,一方面可以教授語言、文學順便玩玩作者安排的文字遊戲,另一方面也可以研究書中的數字遊戲。這類的跨學科合作教學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可以打破「文學跟數理完全無關」的偏見,是值得倣傚的。
(金宜蓁、黃仲楷、廖怡玲)
從前在學校,知識被認為是可以從各自獨立的專業語言與分科課程中獲得,這種以「科目為課程」的現象,正是工業革命後人類追求專業化的產物之一;而這種機械式則塑造了教育觀上系統封閉或分裂的價值主流,也產生學校教育「缺乏連結」的危機,譬如許多學科在初等、中等及至高等教育的課程設計中學科與學科之間缺乏連結,使本為一體相互關聯的知識,長期被理所當然地視為分裂的個體,使知識領域的延展受到阻礙;也因而導致學生與學習間缺乏連結,對學生而言,學習只是在學校會發生的活動,且會將學習與「記憶」、「背誦」、「認知」或「成績」畫上等號,學生未能體會學習之真正意涵、知識情與意或發展出對知識追求的渴望。有鑑於此,教育部目前正積極提倡【九年一貫】與【主題式教學】,希望能針對以上種種缺失加以檢討改進。以下我們分三類與其優點、困難處加以探討:1. 其他學科輔助英文:基於主題式教學希望能培養出具有多元智慧的學生,因而將學習分為七大領域---語言、邏輯數學、空間、肢體動作、音樂、人際與內省。所以譬如以【聖誕節】為一個教學主題,這時生物就可以教聖誕紅、美術可以教學生做聖誕卡、音樂可以教聖誕歌、歷史可以闡述Santa Clause 的由來等等,也由於其他科的輔助,當英文老師教到有關聖誕節文章時,老師不需要在而外補充相關資料而學生們就可以很輕易的將其他各科教的內容加以連結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與品質。
2. 戶外教學:除了上述老師們可以在學校中針對主題加以對各科做連結合作外,其實還可以以【戶外教學合作】模式與各科合作。如當英文老師教到有關動物文章時,可以設計戶外參觀動物園,這時英文老師就可以邀請生物老師陪同至動物園加以對學生解說,然後老師再以英文加以介紹一次以達成較佳的學習效果。此外還可以以相同模式與歷史、地科、理化老師合作參觀歷史博物館、科學博物館進行教學。
3. CAI教學輔助:老師可以與計概老師合作做www英文教學網站與設計一些英文遊戲程式或可利用Powerpoint讓課程活潑化,另外還可以利用一些多媒體光碟輔助教學,如空中英語教室光碟、長春藤教學光碟等等。
優點:(1)可以借力使力 (2)因各學科的統整,學生吸收效果好。
缺點:(1)各科老師溝通協調不易有困難 (2)教材主題重複性高,易使學生厭煩。其實目前國高中各科間仍有相互連結只是學生們沒有意識到,所以教育部正以【主題式教學】【九年一貫】對此部份做強化。未來希望不再只是各科自掃門前雪,而是希望能對課程加以統整,相信也可使各科老師在教學上更為輕鬆自如。
(陳玫伶、鄭元婷、邱正祥、許世昌、詹曉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