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學習(或教授)英語時所經歷的教材教法



在我們求學時期,所經歷的教材教法不外乎國立編譯館的課本、坊間參考書、考卷,這些教材,有敘述性文章、條列式句型文法、和大量的題目練習。配合老師傳統的「講演式」教法,讓我們可以很快的熟悉該課的內容,並可以順利的應付考試。但是有一半的學生,在這種填鴨式的學習模式下,對英文徹底絕望、完全放棄。不論學習成敗,用這種方式學習的學生大部分不敢說英文,探究其因為:
      1. 學習能力有別:高學習能力的學生,對任何的教材教法都可以接受。而低學習能力的學生,需要更多學習動機來提昇其學習興趣,而他們在被冠上「程度差」的頭銜後,便被教授者忽視了他們的個體和需求,而時間一久,終被遺忘。
      2. 扭曲「英文」本質:英文,是語言,是力量,是文化。但我們長期以來將她誤用為考試升學的「主科」,學生被訓練成考試機器,做題目、寫句子對答如流,要開口不是支吾,就是「免談」。
    (林姿慧.陳盈如.林惠娟.江怡瑾.陳佩芳.張嘉蕓.梁伯傑.鄭煒騰.莊雪安)

 


 
近二三十年來,臺灣興起一股學英文的風氣,不僅成人重視英文,社會更把焦點放在國家的未來主人翁—孩童的身上。本著「愈早學英文,未來對英文的駕馭能力愈好」的觀念,許多家長在自己的孩子尚在學齡階段,便開始教授他們英文,而「兒童美語班」也應運而生。此外,由於國內風氣直接或是間接受到歐美文化的影響,不論是在傳統的學校教育或是新興的兒童美語班中,以「活潑、自由、不死板」為導向的教學方法蓬勃發展;在教師與家長兩方的相互助長下,臺灣正逐漸邁向國際化的腳步。本組組員經過討論後,結合了大家在過去的英文學習經驗,將其整理成其下的幾點:
一、題庫演練:
以往由於學生有巨大的聯考壓力,使得教師在不得已的狀況下,只能製造出大量的題庫提供學生做聯考練習,這樣的演練造成臺灣的學生的英文程度陷於「文法滿分、口頭零分」的怪象。近年來,因為有心人士對此現象的大力抨擊,以及聯考制度的轉型,題庫本身一直在往生活化的方向邁進,使得題庫演練跳脫舊有的桎梧。
利:學生在反覆的練習下,對於答題的技巧可說是已臻於出神入化的境界,對傳統的考試遊刃有餘。弊:學產生為「考試機器」,一見到考題便可以有反射動作,立刻將答案挑出,但是對題目的立意或是真正的含意卻一知半解,這樣的學習謂之為敗筆。
二、英文歌曲教學:
一捲卡帶再加上一份歌詞,在最貼近人心的音樂中,學生自然而然地學習到英文。難怪這種方法亙古彌新,一直廣為老師和學生的歡迎,成為最容易被接受又普遍的方法。
利:最主要的益處是可以增進學生的英文咬字發音,對英文音調、抑揚頓挫的敏感度,以及增加字彙;另一方面則可以從歌詞的意境中,一窺西方的文化與觀念。弊:由於填詞者常常為了將歌詞配合音樂的旋律或是音調,而破壞了整個句子,初學者常會因為不明究裡而產生誤會或是產生錯誤的觀念。
三、英語教學雜誌與錄影(音)帶:
在這一部份又可分為兩部份:
1. 雜誌:目前市面上的英語教材雜誌通常以日常生活化的內容為主,豐富的字句、和最新資訊的報導文章,令教學雜誌成為許多老師的最愛,常常推薦學生閱讀。另外,市面上也有許多報紙是專為學生所設的,可謂非常方便。
利:配合每天廣播方式的學習,教學雜誌將原本枯燥的文法和字彙融入簡單的教材中,比較起傳統的考題訓練方式,教學雜誌所帶來的風氣活潑多了;另一方面,對於臺灣的貧脊的英文環境來說,不斥為學生增加一個聽力的練習機會。弊:由於廣播節目所依賴的是學生日積月累的毅力和耐心,一旦自學學生產生惰性,便很難再拾起興趣繼續學習。
2. 錄音(影)帶:除了一般大眾容易取得的英語教學雜誌,許多出版社也製作了可以自學的錄音帶或是CD,所強調的就是每日花一點點的時間,便可以讓自己的英文程度有所增進。此種方式的利與弊幾乎和英語教學雜誌相仿,因此不贅言。
四、電影欣賞:
在聯考經過蛻變之後,英文教育的重點逐漸移往「聽、說」兩方面。因此,對聽力有很大助益的廣播雜誌應聲而起;而有線電視的興盛也使好萊塢電影大行其道,一線戲院所上演的電影也以歐美電影為賣座;對臺灣學生來說,接觸英文的機會都埋藏在這些大眾媒體中。近年來,就有人提倡將家中的電視下方貼上不透明膠帶,使得家中孩童在看英文電影時可以直接以聽力瞭解劇情,而不使孩子的視線不斷地被中文字幕吸引過去,以增進英文的聽力。
利:大眾化的劇情以及對西方明星的愛慕,對於大部分的學習者而言,看電影是一種兼具娛樂和學習的一種活動,聽力的增進自不在話下,但是在學習語言的最重要部份:動機,卻提供了無限的力量,令學生一而在,再而三地想要征服英語,而不再是與英文痛苦搏戰。弊:另一方面,由於電影的精彩劇情引人入勝,再加上在螢幕下方的國字字幕,使得觀眾不自覺地被依賴中文,而失去訓練自己聽力的機會。
五、戲劇演出:有別於一般學生的學習經驗,身為英文系學生的我們,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個學習經驗,戲劇比賽的經驗使我們對英文劇本有多一些的認識,而在密集且勤奮的練習中,大家也不斷地互相糾正同臺者的英文發音以及演出方式,這樣的經驗令我們難忘。
利:讓我們將累積多年的英文實力發揮出來。弊:戲劇演出的經驗對目前為止的臺灣學生來說並不適合,因為我們仍就有聯考的壓力,而戲劇演出所無可避免的排演相當地耗時,而真正想要將英文戲劇表現好是必需要經過長久的訓練,因此並不是適合普遍大眾。
六、問卷調查:
教師會要求學生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來增進學生對文字的熟悉度及提高學生對學習英文的興趣。以英文問卷要求學生訪談外籍人士,並在結束後做一歸納整理並上臺報告。
利:能增進學生的英文對談能力,製造機會使學生和真正的外國人開口說話。弊:這樣的教學能力對於學生的聽力以及直接對答反應能力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對於傳統的考試解題能力並無實質幫祝。
目前的臺灣對於英文的提倡風氣大盛,而相較於二、三十年前呆板的傳統教學方式,現下的英文教學方式也有很大的轉變。對於「全民英文運動」的推進,臺灣正向國際化邁進,未來臺灣也許會成為第二個新加坡。英文成為全球的共通語言,因此,為自己儲備足夠的英文食糧,是每個人所不可或缺的。                                   (許靜文、劉曉恩、陳郁棻、賴亞華、李明容、柯春如)

「教學」常常因為一個社會在歷史時空中的不同教育目標和想像而有著不同的做法。為了考試而進行的語言教學和需要活用的語言教學有著不同的操作方式,國家發展的需要和教育的改革近年來使得語言教學的目的傾向活用語言,也使大家逐漸認識到主體的學習興趣和動機的重要性,教學方式開始多樣化。然而最大的變化不是在正規的學校教育中,而是在商業體系中。   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不同的人有效,不同的目的常常需要不同的訓練方式。在壓力之下準備演講比賽可能需要重複死背練習,但是很多有效的學習方式是和活潑遊戲結合的。老師若希望「能」活用招式,就需要先「擁有」許多招式,因此,多接觸各種不同的教學方式、熟悉如何操作這些教學方式、而且培養能力隨機創造教學機會是不二法門。   真正深刻的影響是:不同的方法會製造出學習主體對英文的不同情感和關係。在學習過程中,有些人逐漸把英文當成自我的一部份,是自信和認同的來源,也是自我定位和人際互動的自然媒介,以致終身學習。有些人則因為在學習過程中遭遇太多的挫折和無力感,習慣了把英文當成某種不得不做的事情、不得不練的東西,因此也影響到個人在語言學習上能達到什麼樣的地步,能有什麼樣的自在。   語言學習的關鍵似乎是:個人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肯定的、成就的、自豪的經驗。教學的趣味或活潑與否只是環境中的次要的因素;爛教學環境中也會遇到自學成功的人,從沒出過國而學得好英文的也大有人在。可見個人是否將語言連上自我的拓展和形象反而是動力的持續來源。(所有的學習似乎都在這個同樣的基礎上!)   Q:面對英文這個陌生的、奇怪的、勾動各種情緒的學習科目,我們怎樣在教學中創造學生的「成就感」與「自豪」?(不是動機而已唷!暗示:學生已經在什麼樣的事情上建立了成就感和自豪,你就從那兒開始吧!)
(何春蕤)

回到何春蕤教學資料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