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習英語的歷史與熱潮現象分析



      (1)演變的歷史﹕這類的補習班多著眼於考試上,先是以教科書為講解重點,後來逐漸演變成教科書與課外題並重。
      (2)造成之現象﹕不僅訓練學生答題的速度,更將翻譯、作文交由外籍老師批改,並可與之對話,增進繪畫能力,如此不多收費用,且在報名時還會送贈品,可謂相當劃算。
      (3)年齡層﹕高中、大學聯考的莘莘學子們。
(1)演變的歷史﹕由一套固定的教材、 教法、老師,轉而演變成全天候、無地域性的英語學習環境。
(2)造成的現象﹕不僅傳授看、聽、說、讀、寫、玩的秘笈,還可以免託福 考試,直升美國大學及研究所,另有免費講座,及實地帶班外出模擬 實際狀況,並利用網站從事教學及宣傳。
(3)誘因﹕補習班為了配合現代人忙碌的生活而設,以最省錢、實用的方式攻佔你我的心。
(4)年齡層﹕各個年齡層。
     
      英語夏令營和遊學都是近十年來興起成為學習英文的一種新的管道。

      一、方式

      (1)國內的英語夏令營是近三年來興起的,多為商業、補習團體舉辦,利用大學校園環境及外籍師資營造英語環境。

      (2)國外的夏令營是給18歲以下的青少年所參加,除了教學的課程外,從各式戶外及戶內的活動中學習生活化的英語。

「只有牛肉沒有油,怎能炒出一道菜?」由於民眾盲目的追從才會造成這股英語學習的熱潮,只是在盲從的背後,臺灣人是否曾認真的思考過,學習英文的真正動機何在?
(鄒秀惠、宋美齡、井友惠、廖璟熒)



不懂ABC,你將是下一個文盲!
一.外星「文」入侵
 在現今臺灣社會之中,舉凡電影,音樂,書報雜誌,衣物,電器用品等,很多都是由西方社會所引進。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接觸到英文的機會也愈漸頻繁。在本組收集剪報資料的過程之中,發現許多商品廣告的宣傳臺詞中,都不免出現中英文夾雜的現象,以吸引年輕族群並藉此創造諸如「青春,活力」等的商品形象﹔似乎只要與英文牽扯上那麼一丁點的關係,就可以稱得上是跟得上流行的腳步。
 不管是好萊塢電影大行其道(不勝枚舉),美國電視影集不斷地引進(例如X檔案),西洋流行音樂的風行,在在都顯示了我們是生活在一個到處充斥著英文的社會。以我們學生為例,每天上網已經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就像每天喝水一樣,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糧食。網路上的世界並不是現實生活中那樣侷限在一地之中,常常我們都必須接觸到國外來的資訊。最常見當然就是每一個網頁的網址——都是完全由英文組成,再者,大多數的應用軟體程式都來自國外,例如Windows98,以及Internet Explore。想要得到最新的應用軟體(中文化?!再等三個月吧!),要看到柯林頓的醜聞案最新發展,英文的網站是我們不能不去拜訪的地方。此刻對於沒學過英文的人來說,就像是外星人的文化入侵,只見一堆蝌蚪在你面前游來游去,茫茫然不知所措也!
二.大「英」革新
 征服外星「文」的最佳方法,就是學會它並且操縱它!於是,在世紀末的臺灣,我們展開了「大英革新」運動。舉凡各類報章雜誌(像是最有名的空中英語較是和China Post),新聞媒體(例如ICRT),莫不在含辛茹苦地教大家說英語,英語儼然已經成為了所謂的全民運動。所以我們可以在電視上看到英文小魔女蹦蹦跳跳教英語,所吸引的年齡層從幼稚園小朋友到上了年紀的阿嬤都有(尤其是阿嬤,還投書到節目製作單位誇獎她教得好)。
 在報紙上,天天都可以找到教大家說一句英語的專欄,還有不定期的專欄介紹有關於生活化的英語,學英語,聽英文的方法。至於英文的報紙除了最常見的China Post之外,還有適合國中生讀的Taiwan Student News。在書店的雜誌架上,更是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英語學習雜誌,有入門者用的大家說英語,難度高一點的Time Express,還不夠的話,你甚至到處可以買一本Newsweek和Time。英文小魔女出了一集還不夠,還要出續集,甚至小魔女的媽都要教大家怎樣培養小孩說英文﹔「辣妹說英文」更是吸引住了男孩子的目光。MTV頻道上有吳大師給你Go West,還有其他數不清的公眾人物要教你怎樣學英文。
 更絕的是,連去買東西拿發票都可以學一句英文:因為發票上也有教你說英文的小廣告。流通量這麼大的發票,學英文的機會就在每一個人的手中,可見英文已經完全滲透我們的日常生活,你就算不想學,每天還是會不停地有機會接觸到他們。
三.不識白丁!?
 有鑑於英文大量地充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政府已經將國小美語教育列入課程之中,至於從國中開時學習英語更是施行多年。在所有的人都在學習英語的今日,不學英文的人反而成了異類。若是無法使用英文,可以說在生活中所接觸的文字裡頭會有一半不認識,正是所謂的文盲。

(許靜文、劉曉恩、陳郁棻、賴亞華、李明容、柯春如)

兩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國力洗牌使得美國躍升為世界大國,美語也隨之升級,戰爭期間的美語廣播宣傳成了自由的象徵,戰後更為了拓展美國的影響力而發展美語教學(TESOL)成為學術領域,向各國輸出語言文化之教學。最近幾年,臺灣出現美語學習的熱潮,因素如下:   政策制度:國家政策的需求(亞太營運中心的發展、工業升級與國際競爭)在結構上認定英語教學的重要性,並提供國家資源創造學習誘因,並以各種法規將其制度化,以積極推動新的課程設計和教學學習。   社會心理:家庭親子關係面對了社會轉型時的動盪,但是教育規劃仍然是一個鞏固家庭關係的正當力量,對變動中的未來所產生的焦慮於是形成了廣告訴求的空間和力量。父母望子(女)成龍(鳳)的心態有了新的形貌:學英語的孩子不會變壞,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差異需求:產業結構國際化、出國旅遊全民化、國民生活中產化。世界村的國際接觸使得英語學習目標多樣化,不再只是為了學生考試。從兒童到成人到銀髮族,從商業到工作到旅遊到休閒,都出現特別針對的教學和教材,以配合日漸浮現的差異需求,也製造出英語的多樣性。   慾望商機:新商品、新科技、新偶像、新行銷方式的結合使得相關產品大量出現,並結合其他商品形成新熱潮,操作各種媒體管道,以呼召活潑積極的主體就位,促銷英文學習∕娛樂。常見之慾望隱喻:地球(世界村)、親子關係、掌握未來、提升競爭。   英語熱潮在此刻的社會變遷中扮演著多重角色,在學業、休閒、進修、育兒、志業準備、國際視野方面似乎都是提升自我的重要管道。文化侵略的描述和控訴恐怕忽略了第三世界脆弱政治經濟體的憧憬和慾望,漠視了資本主義經濟在文化商品部門中的多角化發展,更簡化了個別主體掌握並操作語言的諸多複雜動機和效應。   Q:如果說我們週遭的世界已然如此充斥著英文和相關的文化呈現,那麼為什麼我們還是學不好英文呢?
(何春蕤)

回到何春蕤教學資料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