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說明:
|
使學生對教育建制的基礎假設予以反省。 我們是否需要學校?學校和社會之間應該維持疆界嗎?兩者的關係是什麼?學校與社會的疆界會建構年齡差異嗎?學校如何複製現有社會權力關係?學校如何建構年齡與性/別差異?學校的年齡與性/別規訓方式是什麼?學校如何對待青少年的性/別?這些是本課程將處理的問題。適合擅長抽象思考,對教育批判理論有興趣的學生選讀。 |
評量方式:
|
對於閱讀教材的課堂分組報告,期末報告。 |
指定教科書:
|
《學校與社會/兒童的課程》(Dewey五南譯本) 《童年的消逝》(Neil Postman遠流譯本) 《性/別校園》(何春蕤,元尊出版社) 《規訓與懲罰》(Foucault桂冠譯本)第三部份第一、二章 《飄泊的心靈》(Peter Berger巨流出版社)第八章 「兒童的性啟蒙」(弗洛伊德/單篇論文) 《非學校化社會》(Ivan Illich桂冠譯本)第二章 |
課程表:
上課閱讀進度|
|
日期
|
|
|
|
17
|
課程介紹 |
|
24
|
課程介紹 | |
|
|
1
|
《學校與社會/兒童的課程》 |
|
8
|
《學校與社會/兒童的課程》 | |
|
15
|
《學校與社會/兒童的課程》 | |
|
22
|
《童年的消逝》第一章
〈兒童的性啟蒙〉 《非學校化社會》第二章 |
|
|
29
|
《飄泊的心靈》第八章
《童年的消逝》 |
|
|
|
5
|
《童年的消逝》 |
|
12
|
放假 | |
|
19
|
《童年的消逝》 | |
|
26
|
中大運動會 | |
| 十二 | 3 | 《童年的消逝》 |
| 10 | 《規訓與懲罰》 | |
| 17 | 《性/別校園》 | |
| 24 | 《性/別校園》 | |
| 31 | 《性/別校園》 | |
| 一 | 7 | 分組期末報告 |
| 14 | 學期考試 | |
| 21 | #!%&? | |
| 28 | 繳交書面報告 | |
| 二 | 寒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