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知識/權力:作為新科學哲學的一個主題

[出版刊物]《人文學報》 11:85-115,

[出版日期]1993 年 06 月 

[出版者]  中央大學

[出版形式]  論文

閱讀論文全文

回學術著作

 

 

 

 

 

 

 

 

 

 

 

 

 

 

 

 

藉著解讀一些新科學哲學的文字,我們試圖整理出這些文字中觸及的多個「知識/權力」涵義。從「知識/權力」的最傳統涵義--「科學/國家(政府)」到其他涵義均有提及。例如「科學/民主」的「知識/權力」的涵義乃從三個範圍論及:第一,科學(組織、制度、傳統)內部。在這個範圍內的「知識/權力」涵義,有諸如階層化、優勢積累之題的社會學話題,還有科學傳統的權威與「革命」型科學家衝突的庫恩式話題。第二,科學與社會。這個範圍內的「知識/權力」涵義,向來即充斥於所謂「科學學」、科學的社會責任、科學倫理、科學對社會之影響、科學與國家結合的社會後果(如對民主的威脅、對經濟及國家預算的影響等)、以及有關「專業宰制」(專門知識正當化專家權力與特殊的利益分配)的言談中。至於「外行參與」則是社區或特別社會團體與科學社群結合,並對科學活動、教育等事務進行干預。第三,科學與國際。

另外,還有一些「知識/權力」之涵義,可從科學生產、分配兩方面來涵蓋。在科學生產方面,茂凱等人提出在科學生產過程中之協商此一觀念,表明了科學作為一種社會權力(而不只是組織內部的權力)的建構物。還有,科學知識本身以及對科學生產過程的知識(兩者很難分開)既是決定生產的分工與計劃過程之決策權力來源,也是形成科學生產(進而獎勵系統)的組織原則;科學生產所採用的社會控制形式(如研究傳統、專業權威)、科學生產的效率問題也都可被納入這組「知識/權力」涵義之內。在科學分配方面,知識的不平均分配對應著權力的不平均分配,這是構成這一組「知識/權力」涵義的核心,其他相關涵義尚有知識等級或優劣的排序與知識的攜帶者之階層利益或權力相關等觀念。

科學哲學與方法學的政治也構成了一組(廣義的)「知識/權力」涵義。我們曾經提到科學哲學與方法學可作為科學制度組織權力運作(包括諸如學科的區分與排序)的符號資源,協助國家正當化科學教育,為科學進行宣傳、科普等公關活動,以及科技政策中可能的諮詢或執行角色。

最後還有一組涵義則是指出現代社會中用於宰制個體的權力技術其實移殖自科學中處理被研究對象的技術。這套理論蘊涵了:科學的普遍性其實是某個科學生產場所的在地知識移殖到另一個知識生產場所的結果。這裏的「知識移殖」涉及了將不同知識生產場所之生產條件標準化,故而涉及如何運用權力改造知識生產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