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場,夏林清教授再度到會,她以多年和國小教師共同學習組織和成長的經驗,說明國小教師在社會文化中的特殊定位,指出她們既弱勢又被賦予重責的矛盾處境,以此鼓勵國小教師發展更大的自主權。這節課大部分的時間留給了臺北清江國小的侯務葵老師,她以自己的親身經歷,闡述著女教師情感經驗的學習過程。侯老師說她一路這樣的觀察,發現站在最前線的教育工作者大多以女教師為主,而這些女教師的性別養成經驗常常都是很傳統的,在教師養成過程當中早就被教導成為一個溫柔、婉約、善解人意、沈默寡言的「好」女孩,單一的感情歸屬也讓這些年輕的女教師沒有什麼選擇機會,婚姻更讓這些教師從一個保守的家庭跳到另外一個保守的家庭當中,終究無法擺脫依附家庭的宿命。而這些年輕的女教師總是要到多年之後,在某個場合遇到一些理念較為不同、有著較開拓思考模式的人之後,才會重新的反省本身在獨立自主的路上需要什麼樣的策略跟方法。然而,事實上卻發現到女教師即使經濟獨立了,情感仍無法獨立,它深深的受到社會既定對女性單一貞操、道德包袱的捆綁,要追求人格及情感上的獨立,依舊顯得資源欠缺。因此,侯老師認為現今的女教師必須集體創造多元的選擇空間,積極的培養學生在情感及人格層面的獨立,不讓她們重蹈上一代的困境。
中午時分又是熱烈討論的時刻,侯老師的誠摯分享牽動了無數老師的心。由於是國小教師的梯次,性別的分佈更為明顯,總共只有七位男老師在場,女老師們的討論順著講者的生命歷程,人同此心的開展,連男老師都忍不住開始思考自己的性別身份。
午飯之後,東吳大學心理系劉惠琴教授與臺北雨聲國小陳淑琴老師上場。劉教授首先把國小學生按年級分類為兩種,低年級和高年級的性別意識發展極為不同。低年級的模仿性強,老師本身的示範往往決定了男生和女生不同的發展軌跡。高年級則首度開始對異性感到好奇,在團體內的競爭和合作關係也使得性別角色僵化。劉老師因此建議大家鼓勵學生做彈性人格的發展,破除性別偏見,切實實踐性別公平的理想。陳淑琴老師則以生動幽默的口吻串接起無數教室中性別事件的實例,引起全場不斷的笑聲。在她的陳述中,老師們看見,在一個開明的、不僵化的教師引領之下,女生可以發展出極為強悍的氣魄,對男生的騷擾或惡作劇也比較有能力自行處理,反而使得學校校園中有比較平權的可能。陳老師的教學經驗顯然十分多樣,她所提的各種例子成為老師們爭相傳頌的對象。
擷取上一梯次學員的建議,中間休息時間不在提供點心,而改以新鮮水果,對於想要保持年輕肌膚的學員們而言,真是一大福音。
最後一場座談特別邀請了婦女新知基金會辦公室主任王蘋來與中央大學哲研所甯應斌教授,就性教育焦點提出自己的經驗與看法。染了一頭紅髮的王蘋對國小教師的重要功能提出嚴正的挑戰,鼓勵大家以更開闊的態度來面對自己有可能深刻影響的國小學童。與會的教師們也紛紛提出自己所遇到的各式各樣問題與大家一起討論。在面對小學生隨時隨地對於性別觀念所詢問的問題時,老師們都感到相當有趣,有人提到許多小學尚未進行嚴格的性別區分,甚至連廁所都沒有明確的區隔,而孩子們好像也比較自在,也沒有強烈的性別猜忌或吸引,這種情勢對國小的性別互動似乎是個很不錯的安排。不過,也有老師對日漸早熟,五、六年級就開始愛慕同學的現像有點擔心,在場的討論氣氛一直提升到最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