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惡質的情慾事件之外,中小學教師另一個頭痛的問題就是青少年的身體情慾探索。
學生書包中的情書和禮物、校園中忍俊不住的擁抱親吻、國中生北投夜遊時彼此愛撫、KTV中渾然忘我的做愛、甚至國中女生的懷孕墮胎--現在的青少年再也不是過去封閉時代的青少年那樣對情感和身體一無所知,只憧憬而無行動(過去也沒有機會和資源採取行動)。事實上,隨著資訊和商品社會的變遷,她們早就在各種圖像影視中接觸到情感和身體的呼召,更在各種休閒和打工的場所開始嘗試做自己主人的滋味。這是現代社會所提供讓孩子日趨成熟練達的過程之一,但是在教師看來卻是巨大的夢魘。
或許我們首先要思考的就是,為什麼老師們會對這種現像那麼緊張?這其中反應了老師們自己的什麼時代和位置上的成見?
如果說,大家相信青少年身心尚未成熟,不適合有愛情和性的活動,那麼,大家應該回想,中國農業社會中,性活動一向就是在13、14歲時開始進行的(二八佳人常常就被人嫌太老了),愛性活動年齡的延後事實上是很近代才在教育、就業、晚婚的社會措施中形成的新信念。現在為了鼓勵誘引年輕的孩子們接受這種新成規,成人世界一方面提供各種警語,說太早進入情感或身體關係,會妨害學業、阻礙正常成長、或損害身體健康等等;而另一方面,成人世界也硬心的拒絕為那些毅然選擇現在進入情感或身體關係的青少年提供安全網,反而利用責備她們或孤立她們來繼續進行對其他青少年的恐嚇教育。不幸的是,最主要承擔這種情慾警備總部監控責任的人,就是教師!
這種兩手政策聽起來好像是無可厚非(「我們老師都是為了學生好啊!」),但是有兩個事實使得現在青少年的壓抑處境更為不利。
第一,現代社會就是一個需要資訊流通、而且商品充斥的世界,既然愈是被壓抑被限制的東西就愈有動力成為消費的誘因,愛情和身體因此自然而然成為我們世界中最被包裝呈現流通的東西,在所有的MTV、歌曲、光碟、雜誌、商品中發出呼喊。在這種現實環境中,個人情慾的甦醒反而是個愈來愈早發生而且愈來愈被勾動的慾望憧憬,如果我們仍然還像過去一樣要求青少年完全壓抑情慾,實在是太過眛於現實,強人所難,一點也不人道。
第二,雖然老師們也曾做過青少年,但是她們成長的年月也是臺灣經濟尚未完全起飛的時刻,周圍環境中並沒有那麼多的刺激和引誘,因此也比較容易承受壓抑;而即使她們曾在情感身體的事上受到過成人的管制和壓抑,深知做青少年的痛苦,但是一旦做了成人,一旦成功的放下了這些愛情和身體而專心學業,成了權威和責任的化身(也就是變成了老師),她們所內化了的社會價值往往會使她們看重維護成規,高過面對青少年的需求。(她們的理由是:「我們做老師的也有我們的責任呀!」)。於是老師和學生在對情感身體的壓抑上有著極為不同的評估,因而也使青少年很難在老師那邊找到支援。少數願意幫助青少年的老師則因為沒有突破性的資源或方法,要不是終日掙扎摸索,就是因為挺身支援青少年而承受校方和家長的責難。
如果我們認清了青少年處境的不利,和她們對愛情和身體經驗的需求,也看見老師在體制之內所扮演的不情願的守門人角色,那麼,我們需要一齊來思考不太傳統的處理方式。
前面我們說到女生需要長成更強悍一點才能真正防暴,因為我們體認到,防暴的教育不能只教導女生一眛的懼怕異性、懼怕身體,那隻會造成神經質、焦慮、恐懼等等惡果,而且直接殘害她們的身心意識發展。可是,同樣的,老師們平日在校園中不斷醜化學生間的愛情、抹黑學生間親密的身體活動,這些措施不但不會減低學生對愛性活動的興趣,反而會為學生日後人際互動時的心態種下毒素。更糟糕的是,老師對學生情慾騷動的反應,像是檢查信件、盤問交往、公開嘲諷等,或是更加嚴厲的監控、責備、甚至懲罰,都是在威權教育下養成的對策,這些措施都在創造女生男生之間更大的吸引(因為被壓抑)、更大的猜忌(因為害怕情慾惡果)、更大的矛盾(因為想要又不敢)、更大的羞辱(因為東窗事發),當然也就形成她們更大的混亂不定。
學生時代的愛情身體活動對孩子們而言一定有害嗎?
沒有人敢說定論,因為在不同的案例中,結果很不一樣。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成人不提供實質的、友善的支援,而只是禁止、責罵、懲罰,那麼這類的青澀戀情是很不容易形成它原來可能帶來的好影響的。相反的,再美好的戀情也會在成人的憂心和破壞中夭折--還拖上無數墊背的年輕生命,讓她們對人性失望,對愛情畏懼,對身體厭惡,對異性仇恨。
可是,眛於現實的禁慾型教育卻堅持孩子們是純真白紙,應該等候成熟時才開始愛性活動--矛盾的是,以我們的文化調教而論,無數結婚多年的人都還非常不成熟,那要什麼時候才能開始愛性生活呢?在晚婚的文化中,這種持續的、愈來愈長的延緩等候,使得早已開始憧憬愛性的孩子們苦不堪言,只得終日在矛盾和混亂中耗盡心力。
習慣了禁慾文化的老師們因此需要重新調整自己的反應,她們需要思考積極幫助孩子得到適時的紓解。暗戀一下,愛慕一下,寫寫信,約約會,擁抱、甚至親吻,並不一定要被當成滔天大罪來處理,更不能被當成人生極大的恥辱。
老師需要想想:
這些愛性行為是不是一定會造成什麼惡果?(事實上,很多情書使得收信者得到深刻的鼓勵;很多戀情的表達使得當事人認清自己,也認清對方;很多失戀不但沒有重創當事者,反而很快被新的戀情沖淡;很多接吻沒有發展成性交;很多性交沒有造成懷孕。)真正有問題的是老師們所習慣了的「骨牌效應式思考」,以為有人拉了一下手,就一定要懷孕墮胎了。
這些惡果有沒有可能透過支援而得到避免或改善?(公開的、正面的、普遍的談論避孕和防病知識及措施,不見得會鼓勵孩子們嘗試禁果,但是對那些決定嘗試的孩子們而言,卻是絕對的有用。對愛情的輕描淡寫,對分手藝術的細緻呈現,對示愛文化和禮數的平實教導、練習、和溝通,都會幫助孩子們進得自在,出得輕鬆。)
這些做法或許聽來十分理想化--「連我們老師自己都搞不清楚這些事情,又如何教導學生呢?」
是啊!新數學、新理化、新國文、新鄉土教材出現時,老師們還不是有點心虛的進教室,但是大家不都也一點一點的學習著、累積著,交換心得,進修研究,慢慢的改造了自己的教學。現在面對性別教育的挑戰,為什麼就那麼強烈的惶恐呢?
顯然大家對性別的問題、對愛性的問題有特別的戒心。
不幸的是,就正是這種戒心使得成人在青少年戀情中變成最可怕的殺手。
有心自我成長,有心幫助青少年走過青澀戀情的老師不在少數,我們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方說,積極的去了解那些沒有形成惡果的戀情是怎麼樣沒有形成傷害的,它們有哪些有利的條件(比方說,對愛情的平實態度、對性事的知識和準備、善意理解的老師和同學),我們可不可能複製這種支援的條件來增加善果的機率,等等。
以上都是需要大家再多想想的問題。如果老師還是擔心,還是覺得需要管轄學生的情感生活,那麼她可能更需要想想:嚴禁這些行為、羞辱這些行為,會造成什麼樣的另一些更長遠的惡果,男孩長成後對女孩的輕蔑和仇視是否和早年受挫受辱的情慾有關?
殘酷的事實是:對青少年情愛活動的禁止、挫折、和懲罰,恐怕正是日後形成性騷擾、侵犯、暴力的前因。
老師需要認識到,校園中出於善意和愛慕的情感和身體的活動,本來就是創造健全人格,充實人生經驗的事情。正是因為太過壓抑,才使得大家用異樣的眼光來看待它們,更使得當事者饑渴衝動。正是因為在教育中缺乏對這種活動的肯定和練習,才使得男男女女莽莽撞撞,不知如何用善意來表達情愫。正是因為太過強調成熟穩定永久的戀情,才使得孩子在示愛遇到挫折時,走上絕路或者傷害他人。這些都是惡果,老師們怎麼又不想了呢?
老師說:不是我要管,我若是不管,那麼學校和家長都會找我麻煩,要我負責,那我怎麼辦呢?
兩個答案:第一,如果老師看得清楚自己必須做社會中前瞻的力量,而不是保守的力量,那麼,從專業的立場出發,和類似想法的同儕聯手,一步步說服學校和家長一齊用心創造一個對孩子更友善的環境,一齊培養更快樂、更滿足、更善意看待世界的孩子,不但喜歡自己也知道如何喜歡別人。
第二,如果老師覺得現有的教育不好,但是自己又無力在其中扮演什麼積極的改造力量,那麼,至少請支援別的老師和社會運動進步的做法,支援孩子英勇的偷渡,少為她們創造障礙。
校園裡禁止學生的情感身體活動,就是把孩子們往校外更沒有支援的地方推。如果教師的職責是預備孩子迎接那個更大更複雜的世界,那麼老師們最好趕快開始修正自己18世紀的舊道德觀,趕快充實自己的情慾知識和開放的態度,因為,孩子們早就跑到我們前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