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邦聯》 臺大男同性戀研究社編 臺北:號角 1994
這是臺灣校園第一個同性戀團體出版的刊物,以平實多元的角度,描繪了臺灣同性戀族群的發展概況。同時處理了社會對同性戀的刻板印象、同性戀身份認同以及同性戀文化的社會象徵意義。
《我們是女同性戀》臺大女同性戀文化研究社
臺北:碩人 1995
以女同性戀的角度探討同性戀世界的種種面向,特別著重在女性身份所面連的父權、異性戀雙重霸權壓迫下的身份認同。
《黑色蕾絲》 汪成華 臺北:號角 1995
另一本以女同性戀為出發點的書籍,著重在女同性戀歷史發展以及文化層面的再現。包括了酒吧、刊物、團體、電影、媒體等等的描述。
《女兒圈:臺灣女同性戀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 鄭美里 臺北:女書店 1997
以作者的碩士論文改寫而成的書籍。以嚴謹的學術思考脈絡勾勒出臺灣女同性戀的個人世界;深入的田野訪談更能看出女同性戀在家庭、社會、同性戀族群內的發展。
《紅太陽下的黑靈魂:大陸同性戀現場報導》 安克強 臺北:時報 1995
這是作者花了長久的時間深入中國十五個城市對當地同性戀族群做了深入探討的書籍。即使在言論思想極度管制、對同性戀極度不友善的政治氣氛中,同性戀族群依舊以不同的方式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文化跟身份認同。
《當王子遇見王子:認識當代同性戀文化》 許佑生 臺北:皇冠 1995
這是臺灣第一對舉行公開同性婚禮而造成社會震撼的作家許佑生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對當代同性戀文化做出人文層面的關懷思考。本書以多元、寬廣的思考模式描繪了美國當代的同性戀文化,從歷史、政治、婚姻、教育、媒體、流行文化,再到消費形態,都做了詳盡的報導。
《同志論》 周華山 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1995
香港同志學者周華山以在地經驗觀看西方同志發展與身體政治,以及女同性戀主義之間的糾葛關連。同時也處理了香港本地媒體、電影與同志研究的現況。
《後殖民同志》 周華山 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1997
周華山另一本同志相關書籍,以訪談的方式處理了同志與種族論述之間的微妙關係。期東位於家庭議題的論述充分的道出同性戀者身處華人社會當中所遭受到的家庭壓力。
《當代同性戀歷史:美國經驗1945-1990》 Eric Marcus 原著 林賢修譯 臺北:開心陽光 1997
本書以訪談的方式深入探討美國從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同性戀發展歷史,特別是幾位平權運動中的關鍵人物。這些經驗可以充分的關照回臺灣本土的動思考脈絡。
《看見同性戀》 林賢修 臺北:開心陽光 1996
本書是作者在報章雜誌上的專欄所集結而成的書籍。以廣度的姿態展現了同性戀相關議題的多樣性─從個人、家庭、社會、身份認同,再到運動方針,都提
出了精闢的分析跟見解。
《我的兒子是同性戀》 Robb Forma Dew原著 李雅雯譯 臺北:月房子 1995
本書以一個母親的角度寫出了自己與同性戀兒子相處的經過。從訝異、不解、驚慌,再到了解、認同,並且加入同性戀平權運動團體的心路歷程。本書是特別值得推薦給所有父母及老師閱讀的書籍,畢竟"為同性戀爭取權利是一回事,自己的小孩(學生)是同性戀,又是另一回事。
《醒悟的旅程:一本提供性傾向常識與建議的書》 Rachel Pollarck, Cheryl Schwartz原著 陽嘉同譯 臺北:開心陽光
1997
本書以務實的方式探討了與性傾向有關的種種問題,從自我認同、情感探索、健康議題、宗教信仰、法律規範、青少年生活、家庭機制、刻板印象、歷史探究等議題,都有深刻的敘述。這是一本豐富的參考書籍,足以提供對性傾向有「困惑」的人很好的知識來源。
《同性戀文學史》 矛鋒 臺北:漢忠文化 1996
本書探討了人類自有歷史以來的種種同性戀文學記載。有別於傳統的「正統」文學漠視同性戀存在的盲點,本書以另類的角度,揭櫫了中西方同性戀文學的豐富記載與孕育出來的多元文化涵養。
《他他她她的故事》 盧劍雄編 香港:華生 1996
本書收集了中港臺三地的作家,以溫柔的筆觸刻劃出豐富的同志書寫世界,以富有感情的寫作模式展現了同性戀世界的複雜跟多樣性。
《但愛無妨》 許佑生 臺北:皇冠 1996
作者以說故事的方式記錄了一個同性戀的成長過程,從驚慌、苦痛、迷惘、挫折再到喜悅、珍惜、和感恩。每個階段都訴說著人類多元的情感歸依,並以真摯的情感到盡了人與人之間親密的溝通。
《紅顏男子》 李岳華 臺北:聯經 1995
作者以深刻的心靈記述著數個動人的故事;裡頭對於人間的愛怨離合有諸多的描述。平實的劇情發展就如同身邊的事物那般熟悉,是一本易懂又深刻的同性戀小說。